南太村(湖南省湘西州邊城鎮村莊)

南太村(湖南省湘西州邊城鎮村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太村坐落在湖南湘西邊城,平均海拔800多米以上,全村總面積9.27平方公里,轄11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寨,共276戶1380人,苗族人口占100%。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529畝(水田1080畝,旱土449畝),林地面積10471畝,森林覆蓋率87%,是邊城人均森林覆蓋面積最廣闊的自然村。南太村有300多年的歷史,以前叫“藍靛”村,因為村子裡很多藍靛樹,後來名字改為“鸞太”村,再後來,村里沒有通公路,也沒有交通工具,出村買東西都要走很久的山路背回去,別人就嘲笑那是“難抬”村,還有一句話叫“要吃鸞太飯,要背藥罐罐”,所以後來就慢慢變成了“南太”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太村
  • 面積:9.27萬平方公里
  • 海拔:800米
  • 人口:1380人
  • 耕地面積:1529畝
  • 林地面積:10471畝
  • 森林覆蓋率:87%
  • 經濟作物:稻穀、玉米
自然環境,地理位置,風貌氣候,旅遊資源,人口概況,發展概況,民俗特色,苗族文化,神話故事,節日,

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南太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邊城鎮,花垣縣地處湖南省西部地區,與貴州、重慶接壤,一腳踏三省,自古有湘楚西南門戶之稱。該村平均海撥800米,從村莊可放眼重慶秀山川河蓋山脈,西看貴州玉屏、萬山兩縣,東觀湖南龍山縣八面山,鳥瞰邊城鎮區及周邊山川全貌。
南太村距離湘西州首府吉首市75公里,距離長沙市466公里,距離重慶市區450公里,距離銅仁市120公里,距離貴陽市458公里。村莊附近的幹道主要有G319國道(距離11公里)以及吉茶高速路(距離12公里)。

風貌氣候

南太屬丘陵地區,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從邊城鎮沿著山路上行可到南太村,半山腰處有心形山崖的景觀。 南太轄區內有巨大溶洞“神仙洞”、子母飛瀑“務娜兒”瀑布、山林幽密“楠木灣”峽谷等自然景觀,可俯攬千山如海浪,宜坐觀日落日出,常置身於雲山霧海中等,且下接八排洞、八排瀑布、八排大峽谷及其千米絕壁。
南太村村落照片南太村村落照片
南太村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為16℃,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雨量1420毫米,年平均日照1324小時,無霜期269天。 土壤以水稻土和紅色石灰土為主,由粘土和沙壤土組成。村莊山泉水資源豐富,泉水甘冽,由水管直接通過蓄水池接入村民家中。

旅遊資源

南太村自然風景優美,從邊城鎮沿著山路上行可到南太村,半山腰處有心形山崖的景觀。南太轄區內有 巨大溶洞“神仙洞”、子母飛瀑“務娜兒”瀑布、山林幽密 “楠木灣”峽谷等自然景觀,可俯攬千山如海浪,宜坐觀日落日出,常置身於雲山霧海中等,且下接八排洞、八排瀑布、八排大峽谷及其千米絕壁。優美的山水風光能夠加速南太名片的推出,集聚旅遊消費群體。

人口概況

全村轄桂花樹、南太、路口、大灣、小白岩5個自然寨,共有11個組,276戶,全村總人口1380人。
全村以吳姓、林姓、石姓為主,其中吳姓是村中的大姓,相傳為明朝末期,苗漢對立,苗民起義,為了振興苗地,凡人口集中的村寨都有義務受命分頭奔赴各處開發那些不毛之地。達萬公的其中一個兒子樓梅公被派去仁扁(現邊城鎮南太),後經發展演變,南太吳姓族人依照祖輩分為了果仕、果山、果武、萬富、萬貴、萬英等公房。

發展概況

基於南太村優質的自然風光和種養殖環境,南太村的發展模式定位為休閒農業生態村模式:
南太村產業發展在基於態農業和鄉村旅遊建設兩板塊之上, 融當地苗族的特化,並通過帶動村共同建設社區的式打造態村樣板。
南太村(湖南省湘西州邊城鎮村莊)
該模式發展主要以產品為切入點,通過售賣具有富有生態 特色的深加工農產品,打造南太村的村莊名片,吸引遊客到南太遊玩,實地體驗產品理念,同時農產品的食物工作坊也將作 為南太鄉村旅遊體驗的一部分。南太的鄉村旅遊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夠作為連結外界社區的橋樑,為南太的生態農產品 引流。項目的核心思路在於將鄉村旅遊和生態農產品綁定,共同打造南太名片,在村莊產業獲得一定規模的經濟收入後,帶動南太村民一起建設生態村,達到精神、產業共建的效果。

民俗特色

苗族文化

-苗鼓、苗歌
在每年的重大節日活活動里,南太村會組織苗鼓隊進行表演,苗鼓鼓樂常常伴隨著舞蹈, 他們都以鼓樂相迎,以鼓樂作為抒發苗族人情感的特殊方式。在政府支持下也成立了村級民俗演藝團隊,添置苗鼓、舞龍、服飾等器材和道具,建設文化活動中心,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村內唱苗歌的習慣和傳統逐漸減少,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重視,沒有傳承下來。
-巴代法師
苗族法師被苗族人稱之為巴代扎、巴代雄。他們秉承崇尚敬畏天地神靈祖先,崇尚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崇尚祈求寨安寧、人平安的傳統信仰。他們把這種信仰依託在巴代主持的一些祭禮當中。巴代祭禮已經成為苗族家庭、社會、自然等和諧共贏發展的正能量之一。苗族人在接龍、保峒齋、還儺願、洗屋、破洞贖魂、打天狗、度法、椎牛、送豬以及巴代葬禮等祭禮當中無不深感其中的魅力:苗族傳統信仰的力量。

神話故事

-《官妹與雷神鬥法》
傳說官妹是一位成家不久的農家婦女。因家中田土少,丈夫經常外出打零工貼補家用,家中輕巧農活一般都是官妹一人做。一天,丈夫出門在外,留她一人負責在寨邊自家土壩子薅苞穀草。這天,正是久雨轉晴,正好薅苞穀草,再不薅看來就要過擋了。官妹隨便吃了點飯就忙著去了苞谷地,誰知才薅了幾篼苞穀草天就陰沉沉的,不到一會就雷聲隆隆,頓時下起了大雨。官妹來不及躲雨,一身都濕透了,雨還不住地下。官妹只好往家裡走去,把濕透的衣褲換掉。這時,雨停了,天又轉了晴。為搶季節,官妹又向那片苞谷地走去,急忙拿著薅鋤又薅開了。薅上不到一袋煙功夫,隆隆的雷聲,由遠及近,看來一場大雨又要來臨。大雨說來就來,來勢洶洶。官妹還來不及躲雨,早就被淋得像個落湯雞。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官妹只好走到苞谷地邊的懸崖下躲躲雨。
這個土壩子是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天,除了官妹再也沒有其他人。官妹無所顧忌地把一身脫得光溜溜,把擰乾的衣褲晾在洞邊。看著即將過擋的苞穀草再也無法薅了,官妹氣啊,恨啊,但卻不知氣往哪裡出。正巧,這時又雷聲隆隆,官妹是個剛性女子,是當地有名的“屁客”,她最善放“連環屁”,想著對雷神發發怒氣正到時候。於是,雷神一聲轟隆,官妹就放了一個響屁,雷神又一個轟隆,官妹又放了一個響屁,當雷神正想再一個轟隆時,冷不防官妹卻搶先連續放了三個連環屁。雷神鬥敗了,氣得七孔冒煙。雷神發怒了,要對官妹進行報復。官妹終不過雷神,被雷神使用了定身法術,將官妹死死地定在懸崖下,變成了一尊永久的官妹石頭身。
-《馬岩山與將軍山》
距離南太寨南面三四公里遠的“將軍山”右側,有一尊巨石獨自屹立在山頭上(約三層樓高),中端有四五個人圍抱那么大,兩頭小,就像一隻金雞獨立。傳說這尊巨石是炎黃帝以為被蚩尤人就地正法的大將軍。這裡臨近貴州,站在貴州地盤上也可以看見這尊巨石。在“大將軍”的腳下是當地有名的“比貴大灣”,大灣寨在其下端。南太村的小白岩寨就在“大將軍”對面的山頭上。在“大將軍”斜對面偏東的山頭上有一個酷似“馬頭”的巨石,馬頸、馬嘴兩頭深深插入山谷兩端,形似一座天然石橋橫跨山谷。這一代還有很多難以計數裸露著的大岩頭和小岩頭傳說這就是大將軍那匹被蚩尤人看似的戰馬和被處置的部下。
傳說黃帝、炎帝聯合一起再逐鹿一戰將蚩尤人打敗,蚩尤被殺,其部下也被趕出黃河大部分逃亡到湖南湘西和貴州銅仁,因此居於此地理智重整旗鼓,再展雄風。這一舉動被炎黃帝察覺後,派出一員大將軍前往“進剿”。將軍行到離銅仁不遠,現在邊城境內的南太一帶,迷上了這裡的青山綠水和風景優美而忘了“進剿”之事,把戰馬托給當地一個牧童,就獨自遊山玩水去了。 將軍的這匹戰馬並非凡 馬,它曾是以為屢立戰功的一位將軍,只因不可饒恕的打錯被炎黃帝貶為一批“戰馬”,讓它將功贖罪。因贖罪心切,於是乎向牧童刺探蚩尤人的軍情,並深入敵中掏空兵糧。蚩尤人發現後怒不可遏,找到那匹馬,砍下了馬頭,滾下了山谷。路上偶遇“戰馬”主人,蚩尤人當場就使用定身法術,把炎黃將軍所有人嗎連同牧童統統原地定在這崇山峻岭之中,變成了石頭身。 這裡的人們把屹立著將軍石頭身的山叫做“將軍山”,把立在山頭上的馬身和滾下山谷的馬頭統稱為“馬岩山”。

節日

-春社,起源與商、西周時期,是男女幽會的狂歡節,現主要用於祭祀土地神。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後。當地通過吃社飯的方式才祈求豐收。
-趕秋節,是湘西花垣、鳳凰、吉首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是在立秋,主要有打鞦韆、吹笙、歌舞、“秋老人”送祝福等活動,當地百姓通過趕秋節來慶祝豐收,感恩神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