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南大戲劇論叢4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399頁
- 開本:32
- 品牌:中華書局
- 作者: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0642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南大戲劇論叢4》為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叢書之一,由中華書局出版。
圖書目錄
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話劇——《中國新文學大系(1977——2000)戲劇眷卷》序
再論戲劇性——兼答張時民博士的質詢
《原野》中的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原野》新釋
中國古典劇論的美學史地位
對正劇的質疑
論現代戲曲的戲曲性
從話劇“黃金時代”看藝術體制創新的意義
論導演的風格化與話劇舞台藝術中國化品格的快速生長
從戲曲寫意美學出發去創造民族話劇 ——論中國“寫意話劇”的探索與發展
香港實驗戲劇與荒誕派
主體間離後的戲劇形態異變——荒誕派戲劇形態研究
鼓動與吸引——論愛森斯坦的劇場實踐與戲劇思想
論生旦為主的戲曲腳色體制的形成
犯調考論
從全本戲到折子戲——以湯顯祖《牡丹亭》的考察為中心
論元曲雜劇之多重構成
徽班演出崑腔戲考
京劇“名角制”成因初探
論元明以來曲譜的轉型
明清曲論中的“本調”考釋
傳媒變革與區域電視媒體的高位競爭
論影視的媒介特質及媒介教育
香港電影:從“奇巧洋畫”到“香港製造”
淺談電視劇較之於電影的“寫入”及藝術性
論“電影眼”
再論戲劇性——兼答張時民博士的質詢
《原野》中的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原野》新釋
中國古典劇論的美學史地位
對正劇的質疑
論現代戲曲的戲曲性
從話劇“黃金時代”看藝術體制創新的意義
論導演的風格化與話劇舞台藝術中國化品格的快速生長
從戲曲寫意美學出發去創造民族話劇 ——論中國“寫意話劇”的探索與發展
香港實驗戲劇與荒誕派
主體間離後的戲劇形態異變——荒誕派戲劇形態研究
鼓動與吸引——論愛森斯坦的劇場實踐與戲劇思想
論生旦為主的戲曲腳色體制的形成
犯調考論
從全本戲到折子戲——以湯顯祖《牡丹亭》的考察為中心
論元曲雜劇之多重構成
徽班演出崑腔戲考
京劇“名角制”成因初探
論元明以來曲譜的轉型
明清曲論中的“本調”考釋
傳媒變革與區域電視媒體的高位競爭
論影視的媒介特質及媒介教育
香港電影:從“奇巧洋畫”到“香港製造”
淺談電視劇較之於電影的“寫入”及藝術性
論“電影眼”
文摘
在80年代,現代主義的“實驗話劇”,以“先鋒”精神進行大膽探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選人本卷的《WM(我們)》、《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芸香》以及台灣的《暗戀桃花源》等劇,就是以不同的風格和手法,體現著這種探索創新精神的。《WM(我們)》是為國際青年年創作的一部中國青年生活題材的話劇。此劇的舞台語彙完全是象徵、寫意的,對傳統方法是一次反叛性的突破,強化了年輕人痛苦探尋生活道路的內在張力。在對“文革”中產生的特殊群體“知青”的命運和遭遇的渲染中,特別是通過對七個青年人愛情、工作的波折的表現,人們可以感受到該劇對“文革”反人本質的批判,看到劇作者和導演王貴將藝術探索和精神探索結合起來的鋒芒和銳氣。因此,該劇既好評如潮,又遭極左保守勢力的頗多非議。《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是劉樹綱系列實驗話劇中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故事”是以荒誕的形式“演”出來的:主人公葉肖肖在公眾場合與歹徒搏鬥被害,死後的他逐一走訪當時在場的目擊者,以使良心和正義得到彰顯。該劇借鑑了表現主義手法,從對人性和人的心靈的深沉拷問中,寫出了當代人的某種悲劇性。同樣是當代人的悲劇性,在《芸香》中的揭示更加別具一格。新婚之夜新娘葉子雙目失明,僅可感到一點燭光。新郎阿果為她點上蠟燭,“一條由燭光組成的‘之’字形的路,通向遙遠”。隨著這伸向遠方的燭光,阿果出走了,葉子開始了漫長的幾十年(包括青年、中年、老年)的“痛苦的等待”。好心的表哥為了安慰葉子,不時送來他自己“創作”的一封封阿果的情書。葉子做了一隻專放情書的漂亮箱子,放上防蟲的芸香,並在家前屋後以至房間裡處處種上芸香。
序言
《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叢書》包括我校戲劇影視研究所的學者獨立完成或與外單位學者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戲劇、電影、電視的學術著作。這些著作不定期出版,有書就出。不追求什麼完整的“體系”,只想在五彩斑斕的學術世界裡塗一筆自己的色彩,喊一下自己的聲音。人類既然已經建立了一座被一代代人刻滿了文字的古塔,而我們這些吃文字飯的人又似乎難以逃離它,那么我們至少應在它的某一層面刻上自己的意念,不管這意念的符號是長留,還是旋即被人抹去。
這套叢書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近十年來我們戲劇影視研究所的同仁又有不少的著作問世。其中有的是作為叢書之作出版的,有的則因項目來源不同,未打叢書的“旗號”。可喜的是,這些古塔印痕不僅未被抹去,還得到了同行的好評,這鼓勵我們把這套叢書繼續出下去。
這套叢書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近十年來我們戲劇影視研究所的同仁又有不少的著作問世。其中有的是作為叢書之作出版的,有的則因項目來源不同,未打叢書的“旗號”。可喜的是,這些古塔印痕不僅未被抹去,還得到了同行的好評,這鼓勵我們把這套叢書繼續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