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墩村

南墩村

廣東省南墩村在汕頭市區中部,南鄰金環路。屬金園區金砂管理局。人口0.35萬。新中國成立前,與北墩村同屬東墩鄉,稱南畔,土改時分設村,名南墩。元末,村民自福建閩南遷此建村。現以張、黃、徐、鄭、林5姓為主。原為市郊蔬菜基地,近年部分土地轉為城建用地,村民轉以工副業為主。聚落呈塊狀,多磚混樓房。

另有江西省餘干縣瑞洪鎮南墩村等同名村,瑞洪南墩村系瑞洪張姓發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墩村
  • 行政區類別: 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江西省
  • 人口:0.35萬 
南墩張氏,地理位置,南墩張氏簡介,三大房的由來,祖先簡況,

南墩張氏

南墩張氏在餘干縣是一個大族,且有著輝煌的歷史。南墩張氏勤勞勇敢,民風淳樸,在六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篇章。值此家譜重修之際,我們僅就南墩張氏基本情況簡介如下:

地理位置

南墩村位於江西省餘干縣瑞洪鎮。
南墩村

南墩張氏簡介

一:南墩張氏形成年代:南墩的實際位置就是現在的墩上村,因為它位於祖居地洪陂之南,且有土墩之形,故名南墩。據縣誌和南墩張氏家譜記載:1368年因紅巾兵毀青林埂,尚德公帶著三個兒子移居南墩。其實早在淮馬公時就開始孕育著南墩西崗和松山的產生,據說淮馬公曾邀張天師在雲霧州遊玩,張天師為淮馬公尋找了青龍白虎墓地之後,也為淮馬公提出了南墩西崗松山為後裔發祥之所。1312年南墩始祖振公首先從祖居地洪陂移居城源,1327年又移居青林埂,並卜吉南墩乃吉祥之地,因而出資向何景靈先生買下這塊菜園地(當時墩上村的東面住著一何姓大村,仍叫何家園)。振公祖孫眾多,只有尚德公(振公之孫)一個來到南墩。所以振公是南墩始祖,而尚德公則是南墩之祖。

三大房的由來

南墩張氏三大房及其遷居簡況:1368年尚德公帶著三個兒子,定居南墩,長子宗義住在中間,次子宗達住在東邊,幼子宗元住在西邊,這就是三大房的原形。
南墩村
長子宗義公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宏浚居中三(尚德由於孫子眾多,規定按出生順序定房號,中三也就是在孫輩中排行第三。)房,其八世孫孝年公遷居瑞洪街;次子宏遜居中五房;幼子宏侃居中八房。
次子宗達公生了二個兒子:長子宏讓居東前房,其次子守青公之幼孫文學公在清中葉遷居金苗村(即現在的前沿村),其三子守成公在清中葉遷居柏葉房;幼子宏凱公居後房,生五子,長子守正公的曾孫天辰公遷居廟山,幼子守亨公居青林埂,守昌,守榮,守玉居墩上。
幼子宗元公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宏廣也生了三個兒子:一是守貴居土屋下,其孫文遠文獻文相及曾孫天晏在明德乙亥年,公元1515年分居池塘院,晏公幼子偉壽(其子良榮,良玉,良昱:返回士昌源)分居沿山村,文遠公曾孫良斌分居瑞洪街上。二是守傑,居西前房。三是守貞居新屋下,其九世孫睦龍睦華於順治年間(1644—1661)遷居檀樹嘴,睦美公遷居白虎嘴。次子宏廉居九房,其五子守禮公之四世孫天顯天盛天鳳同分把山。幼子宏寬居十一房。
另外,清時有從前房遷居到大山和虎山定居的,也有從十一房遷居鞍山定居的。
由於家譜資料的丟失,還有許多外遷的南墩張氏兒女無法考證和記述,據說貴溪,景德鎮,南昌都有從南墩遷居出去的南墩張氏大族。因此人們所說的南墩,在瑞洪地區包括了南墩墩上,大山,新屋下,虎山,把山,自昌源,柏葉房,下西源,沿山村,金貓村,前後鞍山,讀書嘴,白虎嘴等村。其實南墩還應該包括所有的尚德公的後世兒孫。
南墩先祖同知公之墓
百年古榕讓路 南墩村民期盼金鳳路橋早日建成
記者昨天在採訪中獲悉,為讓金鳳路橋工程順利建成,南墩村兩株逾百年古榕(見左圖/本報記者袁笙攝)將讓路民心工程,而遷移至其它地方種植。與此同時,南墩村民對金鳳路橋工程建設給予支持理解,並期盼工程早日建成通車。
昨天下午,記者冒著高溫酷暑來到南墩村。在村中,記者看到兩株枝葉相連的榕樹,經歷多年風雨洗禮,至今枝葉婆娑、生機勃勃,不少村民都把榕樹當成避暑納涼的好去處。提起榕樹樹齡,83歲的南墩村民張老伯告訴記者,在他父親的孩提時代,這兩株榕樹就已是枝幹粗壯、枝葉茂盛了,其樹齡至少超過200年。
得知記者採訪目的,正在榕樹下納涼的南墩村老人組多名老人向記者證實,為讓路給金鳳路橋建設,兩株古榕將遷移至其它地方種植。“金鳳路橋工程是全市民心工程,村民們對此都很支持!”多名老人都表示,雖然兩株古榕見證南墩村發展歷史,村民們對古榕也有著深厚感情,但金鳳路橋是全市的民心工程,大家對古榕讓路給工程表示支持。據了解,有關古榕遷移工作目前正在協調中。
“金鳳路橋越早建成就越好!”南墩村老人組的張賭老伯表示,金鳳路橋建成通車後,不但能減緩市區交通壓力,困擾南墩居民的一些髒亂差問題也將得到改善。因此,村民們對金鳳路橋工程的建設都給予支持,並期盼工程早日建成通車。

祖先簡況

南墩張氏是黃帝的後代。據歷代史書記載張姓始祖揮公是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一說始祖揮公是黃帝之孫。國於青陽,據考證青陽實際就是現在的河南濮陽,所以張氏也稱“青陽張氏”。始祖揮公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時代。到周宣王(公元前781—前台824年)時揮公的一個58世孫,名張仲,《詩經。小雅。六月》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張仲是當時的一個名人,周宣王很器重他。至後揮公70世孫張侯(公元前580年左右)是晉國的大夫,位列忠貞侯,史記有記載。至後揮公76世孫張孟談(公元前454左右)為晉國大夫,為趙襄子智滅智氏。張孟談之子張抑朔,孫張開地,重孫張平,均為韓國國相。張良(公元前250—前186)是張平的兒子,為韓報仇,助劉邦滅秦興漢,為漢國師,這時張氏兒女大部分居住在河北清河郡的清河兩岸,故稱“清河張氏”。到唐高宗公元678年,宰相張文瓘(張良的一個22世孫)夫人劉氏從清河遷居福建,隨即遷居德興闡上。南宋時德興闡上文瓘公後裔已有相當的規模,其中有一個16世孫,名仁憲,號稱十院張氏。也就是仁憲公的長子張用莊,在公元1100年左右的時候,命其三子張仲文到餘干洪陂尋找先人古蹟,遂命四個兒子遷居餘干洪陂。張珍叟是張仲文的一個五世孫,他生活在1195到1290年之間,他家境殷實,開始做了一個小官,由於時值宋元爭戰之期,大約在1270年左右,張久的軍隊進駐在瑞洪地區,兵擾民散,苦不堪言。張珍叟向張久據理力爭,勸張久不可擾民,同時用自己的馬50匹送給張久的部隊,才得以平息其括馬之令。此舉深得民心,同時也深得朝廷的讚許,遂升為鄱陽縣縣令。後來珍叟公得一龍駒寶馬,獻於朝庭,上悅其瑞,御賜“淮馬張氏”,遂升太平路同知,太平路刺史,福州府正。所以他的後代就稱為“淮馬張氏”。張珍叟生了一個兒子,名小崖,官至應昌路總管。張小崖生了三個兒子:張振;張拱;張揆。張振是南墩的始祖;張拱是西崗的始祖;張揆是松山的始祖。張振1312年首先從祖居地洪陂移居城源,1327年再移居青林埂,並卜吉南墩。1368年張振之孫張尚德從青林埂帶著三個兒子(宗義,宗達,宗元,即三大房的始祖)遷居南墩。正式開啟了南墩張氏的新紀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