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南塘是鑲嵌在樂清海畔的一個璀璨明珠。
地處
雁盪山南麓的南塘鎮,距
樂清市區20多公里,104國道倚鎮而過,甬台溫高速公路橫貫全境,
溫州機場和火車站均在1小時車程內。全鎮總面積為18.18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除小橫床地處海島、山馬村在龜山之南外,其餘村莊都在一片水網平原之上。
據考證,南塘自古為東甌繁華之地。
北宋治平二年,因海嘯而成滄海,清雍正乙卯,福建人陳汝白從閩東遷徙居此並築塘造田,男耕女織,幾代人苦心經營,才形成今日之風貌——居民傍山者依山築屋,近水者臨河而居,青郁蒼翠之處皆為人家,田園風光旖旎無比。
南塘鎮地處雁盪山南麓的樂清灣畔,依江臨海,距樂清市區22.6公里。104國道倚鎮而過、甬台溫高速公路橫貫全境,溫州機場和火車站均在1小時車程內,建有500噸級碼頭一座,水陸交通方便,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全鎮總面積為18.18平方千米,人口20693人(2017)。全鎮轄18個行政村,除小橫床村地處海島,山馬村在龜山之南外,其餘16個村都在一片水網平原之上。南塘鎮工業基礎紮實,是樂清市首家股份合作企業的誕生地,目前已形成了以電子電器、硬質合金、五金工具、機械汽配等為主的產業結構;農業走向產業化發展之路,“南塘香瓜”名聞浙南,西瓜、葡萄、大棚蔬菜等效益農業已成規模;畜牧業又是南塘的一大特色產業,欣欣種豬場、利民奶牛場均列全市養殖業前茅;水產養殖和水產育苗業是南塘新的經濟成長點,全鎮上規模的育苗企業近20家,育苗品種有對蝦、花蚶、田蟹、蝤蛑、泥螺、黃魚等等,蝦塘混合放養、深水籠養和海上浮架牡蠣養殖都有一定的技術專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的歷史進程上,南塘人民正以嶄新的姿態把樂清灣這顆燦爛明珠建設得更加輝煌。
南塘由來
據史書記載,南塘與清江一帶原屬淺海,在潮水漲平時,波濤滔滔,巨浪滾滾,運輸船隻和漁船可經檉江(古清江名)與自南浦山嘴始的南浦大浦沿三江大浦直達三江碼頭上岸。潮落之後,灘涂廣寬而平展,居住在傍於蔡岙山、九龍山、南浦山、三江山、珠山海邊及還屬島嶼的鯉魚山、瓜瓢山、蟾山的勞動人民,便可下塗捕捉蟹、蝦、蟶、蚶與蘭鰗、望潮、蝦蛄彈等塗鮮;或依潮水的漲落,設定篾簾、倒籠、圍網進行漁業勞作,生生息息,年復一年。直到清雍正13年(1735),閩福鼎人陳汝白矢志在此築塘圍海造田後,才由淺海慢慢嬗變為物阜民豐的肥沃小平原。
陳汝白(1699-1779),名殿金,又名大侖,號西庚,別號懷辛。世居福建省福鼎縣院洋鄉三都關盤,清雍正12年設定霞浦縣,福鼎三都等地劃歸該縣,陳汝白也更籍為霞浦。據《關盤陳氏宗譜》記載,陳汝白“少有志行,嗜學不倦,頗具經濟之才,不從流俗”。康熙丁酉年(1717),與胞弟肖雲科試名列前茅,昆仲雙雙入州學附生,時有“棣萼聯芳”之美譽。後因古時科場黑暗,陳屢遭失利後,遂與其弟陳肖雲,改事行商,常年往來於浙、閩沿海各商埠、碼頭。在一次商船遭遇颱風駛入樂清灣避風時,發現清江海口十六都、十七都(即今清江、南塘一帶)灘涂廣袤,海淺平坦,眼睛為之一亮。極有商業頭腦的他,便萌生在此築塘圍海造田的宏偉計畫,回家後與其弟肖雲商議得到贊同。經過悉心籌劃後,由陳汝白招募民工主持圍塘築堤,陳肖雲回鄉籌措資金。兄弟倆的通力合作,計畫很快便付諸實施。
他們經過縝密考察,首先在亨乾口至南浦山與珠山接合部築塘,取名大西塘。這條塘堤長跨度大,所經之浦深寬,浪大流急,建築時遭遇到極大的困難。特別是堤壩合攏時,龍口屢屢被潮水衝垮,歷經7次而不成。至第8次,由於又遭大潮與風暴,眾人畏懼退縮,皆以為不可能成就。在這成敗一舉的緊要關頭,陳汝白不顧生命危險,奮然撲入決口,大聲喝令:“何不往我身上倒土?遲疑不決,將前功盡棄矣!”在他的感召下,紛紛有人跳下決口,眾志成城而合圍成功。自此,“鄉人皆以為神,無不俯首聽命。”大西塘是南塘境內最長(約5市里)得田最多的塘。後來經丈測,為3760畝。
沒想到,正當陳汝白兄弟進行大西塘的堤塘加固和塘田淡化、計畫河道等等措施時,虹橋後塘劣紳連某某眼紅陳汝白的成就,向上誣告陳汝白常用“大洋船” (指陳汝白在海上用以貿易的商船)私通海匪鄭洪達,危害百姓。大清浙江省道接到“呈狀”,便派遣官員下來查辦。陳汝白從友人口中得知此事後,經深思熟慮,想出一計,粉碎了連某某的毒辣陰謀。他先把自己常用的“大洋船”駛進南浦,靠近大西塘邊,然後發動自己手下的上千民工,趁著落潮連夜築起“南浦小塘” (後丈量計田80畝),把“大洋船”圍在塘內。當浙江省道的查辦官員看了現場後,看到“大洋船”停在塘內,不可能進出,通匪無從說起,遂宣布陳汝白無罪,連某某誣告判刑入獄。
此後,陳汝白兄弟又圍築了南塘。由西塘陡門邊(即南塘塘角),朝西北向蟾山,再向東面的東山尾部,回接大西塘圈圍,亦得田3700畝;東山塘。由蟾山往西北的鯉魚山沿北往東延至東山靠海的山嘴圈圍,周圍六里,得田360畝;鎮浦塘,在南浦,長300餘丈,計田370畝。豐碩的成果又多次遭到地方惡霸豪紳蠹胥的妒忌,這幫人上下勾結、沆瀣一氣陷害陳氏兄弟,意欲鳩占鵲巢,使得陳氏兄弟遭遇彌天不幸與遺恨。陳汝白自36歲開始在南塘、清江圍塘造田,歷經30個寒暑,至65歲又著手改良土壤,開墾塗田,直至80歲離開樂清,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奉獻了全部家產,其間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是難以用筆墨形容的,其功績之巨,也非言語可以表述。
陳公汝白是南塘的創始人,是南塘的開山鼻祖,這是不可抹殺的歷史事實,他的巨大功績也是不能泯沒的。陳汝白離開南塘作古後,南塘的先民視陳公為神人,自發地塑陳公像,立陳公廟,年年祭拜,虔誠跪禱。
經濟狀況
秉承先人創業遺風,這片熱土上的人民勇敢、勤勞、敢為天下先。早在1936年,鯉魚山村就建立了戰時青年服務團,全鎮在革命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有12人。1994年百年未遇的17號颱風伴隨著天文大潮,吞噬了全鎮所有的堤塘,奪去無數的生命,財產損失巨大。災後,南塘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起抗災,不到一年時間投入了近千萬資金,全部築起了20一遇的標準堤塘。山馬村黃永斌膽大"包海",個人投資600萬元建標準塘,一時引起全國眾多媒體的關注。此外,不少南塘人士在全國各地築碼頭、闖市場,為當地的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留下了一個個成功者的足跡。這種"敢冒風險、敢於創新、自加壓力、自強不息"的南塘精神,永遠是南塘人民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改革開放以來,南塘大地波瀾疊起,捷報頻傳,2萬多南塘兒女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努力建設美好家園,為提前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而奮鬥著。特別是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兩個文明"一起上,揭開了南塘發展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效益農業已成規模,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海上南塘優勢凸現,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5057元。跨入了溫州市首批小康鄉鎮行列。
2006年,該鎮認真貫徹樂清市委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凝心聚力,奮勇爭先,攻堅克難,紮實工作,全鎮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95億元,比上年增長48.4%;財政總收入2370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6002元增加到6500元,比上年增長8.2%。
2007年政府工作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抓住樂清灣港區開發建設機遇,以港富鎮,深入實施科教興鎮、農業穩鎮、工業立鎮的發展目標,統籌各項事業發展,全面建設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居環境優良的和諧南塘。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8312 男9635 女8677 家庭戶戶數4888 家庭戶總人口(總)17039 家庭戶男8750 家庭戶女8289 0-14歲(總)46480-14歲男25560-14歲女209215-64歲(總)1193815-64歲男623915-64歲女569965歲及以上(總)172665歲及以上男84065歲及以上女88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5930
南塘居民區
南塘
【18個行政村】
南塘 南塘 染布店 前南塘 白牆底
小橫床 大岙 上岙 小山
小東塘 小東塘
鯉魚山 鯉魚山腳 陡門頭 小山 三角板 塘固腳 夏家底 金家底
龍珠塘 龍珠塘 朱家浦
里紅 里紅
里塘 里塘
外塘 外塘
楊州 楊州 山前 塘角
東山埠 黃底里 東山埠頭 東山底 小塘里
江宅 梅岙 亨乾口 江宅 十八畝坪
朝霞 黃家底 林家底 沈家底 梁家底 姚家底
永光 陡門頭 東山塘 沙門塘 外塘
南浦 南浦 南浦埠頭 中元廠 南浦小塘
三江 三江 北山 三江洲 殿山
珠北 珠北 樹橋頭 四座廠 山腳下
珠南 珠南 清墩 嶺頭
山馬 山下塗 馬欄基
故事傳說
陳十四娘娘的傳說
南塘鎮的東山村,建有一座陳十四娘娘廟,每逢農曆三月初五日,便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
一是娘娘出巡保平安。出巡的隊伍龐大,整肅活躍,“娘娘”的轎前,裝扮的“旗牌”高舉“出巡”、“肅靜”的牌子,由多人吹著長號,鳴鑼開道,吹吹打打前行。後面則由村民扮演“老鼠嫁囡”等民間遊藝雜耍助興。並規定凡“保界”內的村落(今東山、外塘、里塘、永光、龍珠塘)都要設香案迎接,每個香案,必須由村中“丁財兩旺”而且有威望的老人主祭。祭拜時,由司儀高呼“娘娘”的聖號讓主祭人參拜。結束以後,“娘娘”乘坐著半副“鑾駕”回廟。
二是廟會活動期間,要上演三天三夜大戲,熱鬧非凡。
三是廟會活動期間,進行民間貿易。本地的、外地的村民、商賈,買賣水車犁耙、畚箕扁擔等農副產品以便備耕。
為什麼“陳十四娘娘”有此威望,有關的傳說很多。
有傳說道,唐代中葉,一白蛇千年修煉成精,統領白猿精、青虎精等大小妖魔,占據福建省古田縣臨水村的靈氣洞穴,殘害黎庶。並強迫鄉民為其立廟,要於每年的重陽節送童男童女二人作祭禮,民不堪其苦。鄉民請當地頗具法術的道教法師陳上元(諱陳昌,官封諫議戶部郎中)之子陳二相(號法通)、義子陳海清(號法青)作法除妖。法通與法青雖都是經異人傳授瑜迦大法神通三界的法師,無奈妖蛇法力比法通、法青更勝一籌,無力翦除。那妖蛇更加興風作浪,直攪得東南沿海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適一日觀音大士赴會南海,途經東南沿海,見人間妖氣衝天,掐指一算,知是妖孽所為。乃剪一指甲化作一道金光,直往福建省古田縣臨水村陳上元之元配夫人藹氏腹中投胎,藹氏生下一女後,取名十四,又名進姑,亦名靖姑,自小聰穎,幼年便悟玄機。至成年,觀音菩薩點化傳授其通天法力,並命其帶領法通、法青等法師,在東南沿海一帶除滅了妖蛇及其他魔怪,佑護黎民百姓免受苦難,廣受塵世眾生的愛戴。
後來,唐朝皇帝的皇后分娩艱難,宮中御醫無能為力,有朝臣推薦靖姑解難。靖姑降玉施法,使太子安然產下,保皇后平安,立下大功,皇上敕封陳十四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意太奶夫人”,並敕建廟堂於古田。陳十四娘娘的法術系觀音菩薩所傳授,功力高強,其人又嫉惡如仇,專在東南沿海一帶除妖滅怪,保生護幼保境安民。
有一次,陳十四娘娘帶著一班人眾,在東南沿海巡查至樂清灣南塘段的上空,見兩條蛟龍為搶一顆明珠,一忽兒上天,一忽兒入海,直斗得海浪滔天,潮水跨過塘堤,沖毀田地房屋,弄得民眾攜兒帶女驚慌四逃。陳十四娘娘大怒,立即降下雲頭,念動咒語,作法降魔。兩條孽龍斗得正酣,忽見一道金光直逼腦門,一聲炸雷直轟頭頂,不過半刻便癱軟在地僵化為山,那顆明珠也一同幻化為山。至今,遠看南塘鎮的東山和南浦山極像兩條龍,在其中間的龍珠山也酷似一顆明珠。當地人民感其功德,遂建廟祭祀膜拜矣。
鯉魚山的傳說
傳說元朝末年,因為統治階級殘暴壓迫殺害東南沿海人民,逼使有志之士紛紛揭竿而起,奮起反抗暴政。尤其是東南沿海的方國珍擁十數萬眾,割據一方,屢攻州縣得勝,疆域大辟,弄得元仁宗寢食不安。
其時,仁宗信奉佛道神說,一貫溜須拍馬深得仁宗信任的軍師向皇帝進言,說自己夜觀天象,測知方國珍系金色鯉魚精轉世。鯉魚如躍過龍門即化為龍。龍乃皇帝之謂,如是必將取代陛下。一番話說得元仁宗昏昏沉沉,那軍師趁機又說自己有解救之法,經步罡踏斗後掐算出東南沿海的樂清灣邊有一座小島,其形酷似鯉魚,即金色鯉魚的化身。那鯉魚日間幻化為山,埋頭睡覺,養精蓄銳,夜間成鯉,游向龍門下,試躍龍門。如將“鯉魚”治住,使之不能躍上龍門,則方國珍剿之必滅。皇帝忙問“治鯉”之法,那軍師神秘地向皇帝附耳述說,道是只要將“鯉魚”的兩隻眼睛鑿瞎,必失飛躍龍門之能。皇帝遂降旨命軍師率人乘船來到樂清灣北部,找到鯉魚小島,在其北、南兩側尋著兩塊形如魚眼的巨大圓石,對中鑿開,還澆之狗血等污穢之物,使“鯉魚”永遠僵化為山,也就是現在座落在南塘鎮的鯉魚山。
所謂“鯉魚”兩隻眼珠之處,後人圍海後,建成兩座陡門,成為“塘洋”泗塘河與北塘河兩條大河的疏導和藏貯河水的要塞。在兩處陡門建造之處,那兩塊巨石的確很象魚眼,現在仍依稀可見。
永光村太子殿的傳說
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梁武帝,名蕭衍(502-520),建都城於杭州,其太子名蕭統,號昭明,因迷戀京都的繁華,無心求學,荒廢了學業。梁武帝為糾其繆誤,在蕭山建“太子讀書室”,迫其攻讀。太子離開京都繁華之地,遂潛心在讀書室攻讀文學,後來成了一位文學家,著有昭明太子選集等。
昭明太子成了文學家以後,一次乘船南下到溫州江心寺進行文學探訪,正值農曆六、七月期間,船未至溫州,受到大颱風襲擊,飄泊至東山島(就是現在南塘鎮的東山)避風。太子因受風寒,突發了急病,在那年代,海邊人煙稀少,缺醫少藥,昭明太子不得治療而死亡。因天氣炎熱,死屍不能久放,所以埋葬在東山嘴頭。後人念其尊為太子,客死異鄉,遂在其墳邊建造了太子殿,常常燒香禮拜,慰其孤魂。不想太子陰靈非常靈驗,有求必應,香火漸漸鼎盛。
瓜瓢山的傳說
南塘鎮鯉魚山村的瓜瓢山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為鯉魚山及周邊村落渲染上神秘而美麗的色彩。
相傳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塘垟”是一個浩大的湖泊,湖水豐盈,水生物繁盛,北歸的雁,南飛的燕是這個澤國世界裡的常客。一次,一位仙人羨慕這塊人間絕倫美境,駕著一葉輕舟到此覽勝,但見湖泊中魚肥蝦鮮,饞欲油然而生,立身船頭,便將一架用來捕魚的網罾放入水中。片刻,一條大魚堂然而入,仙人欣喜若狂,即把網罾扳起,但見這條肥大鋥黃的鯉魚在網中翻滾,似有掙脫逃逸之勢,仙人急中生智,見船倉內有一隻舀水用的大瓜瓢,隨手取它去舀取鯉魚,誰知,這條大鯉魚非但沒被舀進瓜瓢,卻大施威力,猶如蛟龍,蹦跳翻滾,頓時,湖面上掀起千尺狂瀾,結果,船被掀翻了,網罾、瓜瓢統統被掀散了。仙人自然不會遭此劫難的,為銘刻此番非常遭遇,他略施法術,指物變山,永存人間。
當年的鯉魚,就是現在的鯉魚山,網罾,就是現在楊州村的蟾山,舟船,就是現在的三江村北山的船山,瓜瓢,便是鯉魚山鄰近惟妙惟肖的瓜瓢山了。
龍珠山的傳說
清雍正年間,閩人陳汝白北游甌越,見樂清灣北部海塗沃衍,宜造田為民,遂與其弟肖雲竭家資與鄉民戮力圍海,歷時三十年,先後築成北塘、南塘、南浦塘、蔡岙塘等,計田數千畝。
後因來了兩條孽龍,為爭奪龍珠,時不時興大風作巨浪,或降暴雨釀災,致使塘塌田復功虧屢敗,陳汝白含憤吞塘泥魂歸故里。其弟肖雲悲慟之餘,決心續其兄志。某夜宿於館舍,夢楊七府神人前來點化,說惡龍夜間飛空爭鬥,白晝則化為山丘臥淺海深眠,只須乘其酣睡時,用柴火雜以白狗血炙燒其肚臍三個時辰,即可治死孽龍,再取龍珠投入塘之龍口,則圍海造田大功可成。肖雲從其說,率鄉眾修復塘堤,又在南塘與東浦塘交界處復築一塘,其龍口設於兩惡龍化山的交界地。塘成,肖雲依法果然治死惡龍,並攫龍珠投入龍口,取得了築塘圍田的勝利。後將此塘取名為龍珠塘。
現在,遠望南塘鎮的東山與南浦山的形狀,確頗像兩龍,在其中間的龍珠山亦酷似龍珠。在東山西部一凹處,尚有炙龍的遺址。填入塘之龍口的龍珠雖亦化為山,因寶光靈氣不滅,幾百年來仍寶光閃耀。
南浦山尖求子故事
從前某村有一個婦人,人長得非常漂亮,但水性楊花,經常有些遊手好閒的浪蕩子弟上門勾搭她,弄得她的丈夫非常生氣,但又因為她長得千嬌百媚,也捨不得打她罵她,尤其是這婦人能說會道,很會撒嬌,總把醜事推得一乾二淨,他丈夫沒有辦法,只好由她。
但是婚後三年,尚不見有喜,丈夫便經常在妻子面前念叨:“人生百事,無後為大。我們結婚多年,尚無子嗣,這便怎么好。”他的妻子想想也是,聽別人說,南浦山尖的送子娘娘十分顯靈,某日也不告知丈夫,相約一個女友前去南浦山尖求子。她的丈夫見她打扮得妖嬈百般,以為又去乾不正經事,便悄悄尾隨著她,一直到了南浦山尖佛堂,便悄無聲息地提前鑽進佛櫥下面。
這婦人經過一番淨手點香後,跪在蒲墊上求告道:“阿彌陀佛,弟子結婚三年,尚未見喜,要說我自己“緣故”(原因的意思),我做‘大娘’(大姑娘的意思)時生過;若講是丈夫‘緣故’,我‘親家’(姘夫的意思)無數,求送子娘娘給我送子。”此話一出,她丈夫氣不打一處出,爬出佛櫥,便大聲責罵妻子:“你平日都說自己貞節,今日你求子說得一清二楚,還有何話可說”。那婦人的女友,見狀況不對,拖著那婦人如飛般逃出佛堂。
王仙祖廟的傳說
南浦山尖,就是南塘鎮南浦山的頂峰,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它東臨樂清灣空闊的大海,遠看波濤滔滔,船駛鷗飛,水天茫茫;西壤南塘小平原,俯視可見一望無際的綠野和錯落有致民居住宅。站在此處,海天空闊,清風習習,令人神曠心怡,確是一個休閒的好地方。
但來這裡的人大部分是燒香拜佛的,因為這裡有一座善男信女嚮往的王仙祖廟。世傳仙祖名逢春,系江西省南昌人氏,精於醫道而嫻於陰陽地理,喜山水風景。當他雲遊到南浦山尖時,認為此是勝地,便定居下來。仙祖慈悲為懷,樂於以醫術救治百姓,活人不止千數,名聲遠播“塘垟”、虹橋、海山遠近之地。上天念其功德,指派觀音菩薩點化為仙。後人尊為仙祖,並建廟頂禮祭拜。
馬欄基的傳說
南塘鎮的山馬村,由“山下塗”與“馬欄基”兩個自然村合併而成,並取兩個自然村的首字而起名為山馬村。
“馬欄基”自然村的名字有些來歷。據傳說,元末農民起義軍陳友諒部,在東南沿海戰鬥頻繁,他在擁有強盛的海上軍隊後,逐漸把目光瞄向陸戰部隊。在一次考察山川地理態勢時,發現馬欄基這個地方三面環山,東靠浩瀚的樂清灣,占地800餘畝,土地肥沃,草木豐盛,是飼養戰馬的好地方,遂把原養在茅峴島的戰馬移至馬欄基。
為了方便茅峴山大營軍隊與戰馬所在地的聯繫,在樂清灣茅峴島與“馬欄基”的海陸之間,搭起一座長達千米的浮橋。後陳友諒兵敗,這條浮橋和馬欄基及戰馬都毀於兵燹,但飼養戰馬的“馬欄基”古蹟尚存,“馬欄基”這個地名也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