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河(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南塘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塘河是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的一條河流,全長24.5公里,均寬33.1米,均深1.84米,河面面積0.81平方公里。章溪自它山堰分流後,北流至洪水灣段稱光溪,自光溪橋起稱南塘河,流經鄞江、洞橋、石碶和段塘後,自南水門入寧波市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塘河
  • 地理位置:寧波老城的南郊
概況,開鑿年代,歷史,南塘河上的橋,

概況

南塘河與奉化江平行,局部地段只有丘壑之隔,沿途設定較多碶閘、涵洞,可通奉化江。是引章溪之水入鄞西河網和行洪、排澇、灌溉、航行的骨幹河道,又是寧波市區供水的主要引水河渠。鄞西有三大塘河,其居南,故名。
其所屬支流有:小溪港,里龍港,後港,王子匯港,照天港,風堋碶港,千丈鏡河,車何耷港,像鑒橋河,南新塘河等。

開鑿年代

南塘河開鑿於唐代,水源來自鄞江它山堰,在所有塘河中路線最長。南塘河流淌的軌跡,差不多與奉化江並行。南塘河自甬水門南水關流入寧波城區,似乎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終點,因它連通著澄浪堰即鄭郎堰,過堰後便是奉化江,可直抵甬江入海口;也可通過月湖,輾轉連線西塘河,北上杭州,甚至抵達京師。因此,南塘河從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敞開著的。

歷史

唐長慶元年(821年),明州州治由鄞江小溪遷至三江口,伴隨而來的是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增長,這對穩定而可靠的淡水資源提出了迫切要求。不過寧波城池周圍的姚江、奉化江、姚江作為通海的潮汐河流,不適宜日常飲用和灌溉,哪怕航運也充滿不安全因素。如何是好?聰明的先民想到了從山區引水的辦法。於是掘土引流,一由南塘河入城,一從西塘河入城。此後,寧波城走上了安寧富庶的康莊大道。
南塘河與城內的月湖是甬上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清代全祖望的《湖語》里寫得很清楚:“西南水利,它山是賴。惟王長官其功最大,平截江河,翦裁大塊,驗水瓢三,鼎足置埭……蓋城南之連阡接陌,賴之以隔蕙江潮汐之界。而非是湖,則城中之流泉,亦莫知所津逮也。”這裡的王長官就是當年指揮興建它山堰等水利設施的縣縣令王元。在全祖望之前,“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舒亶撰有描寫城西月湖的《西湖記》,“蓋嘗聞之父老,明為州,瀕江而帶海,其水善泄而易旱,稍不雨,居民至飲江水,是湖之作,所以南引它泉之水,蓄以備旱歲,始未之信也。熙寧中,歲大旱,闔境取給於其中,湖為之竭,既又穴為井,置廬以守之,鄞令虞君大寧,嘗記其事,刻石於壽聖院,乃知父老之傳不誣也”。月湖的水利作用不可小覷,而月湖水的一大來源就是南塘河。倘若沒有南塘河,月湖就不是當年和現在的月湖。
南塘河雖也是漕糧船、官船進出寧波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如當年崔溥從寧海、奉化進寧波城,走的一段水道中就有南塘河。不過,南塘河更多作用於浙東的水運和物資交換。當年的南塘河不僅帶來了水流,還匯集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名聞遐邇的有南門三市,逢三逢八的市集之日到來時,四鄰八鄉的人們就會遠道趕來,水路是最好的選擇,於是行駛在西塘河上的航船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山區物產和源源不斷的鄉民。憑藉便捷而廉價的水運,南門外一帶的經濟得到了持久繁榮,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商貿集散中心。民國《鄞縣通志》稱“南門有三市,西門有八市。三市多竹木畜類,有事之家率於此以購雞鵝鴨”,並記下了“船舶爭集,人民雜遝,夾道商鋪,鱗次櫛比”的盛大場面。
南塘河還擔負著送別行旅過客的歷史重任。寧波被稱為“三佛地”,崇佛風氣蔚然,而且還是日本、高麗學問僧登臨中國的港口城市。出寧波城南門,經南郊路、南塘河輾轉前往天台山,成為一條禮佛、學經的捷徑。這些人在南塘河畔打點行裝,踏上了朝聖之旅。在這條水道和老街上,既有行商、坐商、挑販,也有船夫、香客、僧侶,大家各奔東西,各取所需,好一派熱鬧景象。

南塘河上的橋

南塘河上分布有向陽橋等數座橋樑,成就了一幅河水與古橋動靜相宜的水墨畫。
塘河上的古橋與古橋下的塘河似乎沉浸在深深的愛戀之中,橋上的聯語刻著它們當年許下的山盟海誓,有著“城南第一橋”之譽的甬水橋,南面鐫刻一聯“瑞氣來它山,橫亘南河成集市;嘉名著甬水,高飛東作通津”,寫的是南塘河和甬水橋的美好姻緣,一個“飛”字把這座橋寫得充滿矯捷姿態,振翅欲飛;蘊含“啟迪文風”之意的啟文橋還留有“秀影跨虹甬水爽”的殘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