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哈下寨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三村鄉補乾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三村鄉東邊,距離補乾村委會3公里,距離三村鄉政府所在地12公里。國土面積有2.65平方公里,海拔1330米,年平均氣溫16.4℃,年降水量1628毫米,適宜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115.23畝,其中人均耕地0.72畝;有林地186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2戶,有鄉村人口159人,其中農業人口159人,勞動力10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9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9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8.05%。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9.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茶葉特色產業,養殖業,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完善基礎設施,挖通公路,搞好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0元。
基本介紹
農村經濟,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文化教育,自然資源,特色產業,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15.23畝(其中:田52.5畝,地62.73畝),人均耕地0.72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860畝;荒山荒地1943.77畝,其他面積56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9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8.05%。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9.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96萬元,占總收入的48.05%;畜牧業收入9.84萬元,占總收入的24.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7頭,肉牛2頭);漁業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1.28%;林業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的5.58%;第二、三產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2.79%。農民人均純收入119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5.2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4500個(人均28.3元),一事一議籌勞400個(勞均2.52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無路燈。有32戶飲用井水,有3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2戶通電,沒有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戶(分別占總數的9.4%和3.1%)。該村沒有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山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2公里。全村有機車1輛。該村尚未建設沼氣池。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6.2畝,有效灌溉率為22.7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6.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5畝。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補幹完小和南哈上寨國小,中學生就讀到三村中學。該村距離補幹完小2公里,距離中學12公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0戶,占農戶總數的94%。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2戶,共鄉村人口159人,其中男性89人,女性60人。其中農業人口159人,勞動力101人。該村村民都是哈尼族。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5人,參合率79%。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0戶,占農戶總數的94%。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補幹完小和南哈上寨國小,中學生就讀到三村中學。該村距離補幹完小2公里,距離中學1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6人,其中小學生30人,中學生6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5.23畝(其中:田52.5畝,地62.73畝),人均耕地0.72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860畝;荒山荒地1943.77畝,其他面積56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9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8.0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展芭蕉芋產業。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5.2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4500個(人均28.3元),一事一議籌勞400個(勞均2.52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有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11人,都為男黨員,團支部1個,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貧困面大,生產生活條件差;2、基礎設施薄弱,沒有通公路,醫療衛生條件差,就醫難,沒有衛生公廁,人畜混居突出。 3、上學難,人口素質低,教育水平不高;4、民眾觀念陳舊,領先科技脫貧致富能力不強。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茶葉特色產業,養殖業,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完善基礎設施,挖通公路,搞好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