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印度銅像

南印度銅像,7~17世紀南印度諸王朝統治下的青銅造像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印度銅像
  • 時期:7~17世紀
  • 分布地域:南印度泰米爾納杜地區及其周圍
  • 代表作品:《舞王濕婆》、《濕婆與帕爾瓦蒂》
分布範圍,特徵,

分布範圍

因其分布地域主要集中於南印度泰米爾納杜地區及其周圍,故稱。採用失蠟法鑄造。造像題材以印度教諸神居多。
南印度大規模製作銅像,肇始於帕拉瓦王朝(約580~897)中晚期,繁盛於朱羅王朝(846~1279)。帕拉瓦王朝的銅像基本屬中晚期作品,造型風格受同時代石雕造像影響,古拙質樸,裝飾簡單。

特徵

朱羅王朝的銅像,人物比例勻稱,身材修長,動態活潑,裝飾繁縟,呈現印度巴羅克風格。南印度銅像大多收藏於坦焦爾藝術館、馬德拉斯政府博物館、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和新德里國立博物館。現藏新德里國立博物館的《舞王濕婆》、《濕婆與帕爾瓦蒂》、《伽內什》、《克里希納在卡利亞身上跳舞》、《瑪尼加瓦姜加爾》等,均系南印度銅像的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