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北道清真寺
- 位置:臨沂市蘭山區
- 始建時間:明代洪武年間
- 別稱:西道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寺院現狀,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初建
南北道清真寺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
修繕重建
南北道清真寺內所存最早一塊重修碑文為清乾隆二年(1736年),據碑文所記“有作者創於前”可知,此前已有清真寺。又,乾隆之前約七、八十年山東境內一直是太平盛世,無戰亂匪患。此前清真寺應無戰火破壞,其殘破當屬自然風化雨蝕,故清真寺的始建年代還應上溯幾十年。
乾隆二年,由肖玉文、李文登、金國玉等二十餘位穆斯林捐款重修,同時捐給寺里養贍田31畝。同治二年(1862年),教長馬萬榮協同鄉老陳忠寶、馬偉、李振興等人四方募化,籌資再次重修,建大殿一座,門樓一座,講堂三間。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許朝順、李恆玉、徐李氏和金馬氏等穆斯林為清真寺捐地31.5畝,作為經資(孝子以捐地作為經資委託阿訇常年為亡人祈求,以此盡孝道稱)。
1946年春天,濱海回民第三大隊在隊長吳作恩(漢族)、政委彭林柏(回族)的帶領下進駐南北道,開展了百日大練兵, 1946年五月底,劉格平同志帶領山東回協的幹部來到了南北道。劉格平和彭林柏等率領回族幹部戰士在此禮拜,以清真寺為陣地,向阿訇、鄉老和穆斯林民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發動民眾開展訴苦、減租減息運動,成立回民協會、建立黨組織、民兵隊、青救會、婦救會、識字班、兒童團等組織,大批回族青年從這裡走上了革命道路。並再次與南北道的穆斯林民眾渡過一蓋德爾之夜。
1981年在書記金萬寶、大隊長金萬斗、阿訇文益茂的主持下,重修了五間磚瓦結構的講堂,也做禮拜大殿。
2000年秋,在阿訇文延禮的主持下,動工新建大殿三間,門樓一座,水房兩間,占地面積94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北至寺溝,西至寺溝、東至寺巷子、南至路。
市民族宗教局、大嶺鎮政府各撥款五千元,解決了水電問題,購置了寺內禮拜及日常生活用品。又請原省政協副主席、省民委副主任、省委統戰部長、現省伊斯蘭協會名譽會長金寶珍題寫了“清真寺”和“虔敬真主”匾額,寺內面貌煥然一新。
規模建制
南北道清真寺占地面積94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北至寺溝,西至寺溝、東至寺巷子、南至路。
寺院現狀
現南北道回族民眾的經濟發展蒸蒸日上,成為臨沂市乃至全省聞名的少數民族經濟強村,很多企業與伊斯蘭國家和外地穆斯林有貿易往來,沙特、埃及、阿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等國的穆斯林先後來訪。清真寺現已成為展示南北道回族人民風貌、向國外需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強國際友好交往的視窗。
南北道的清真羊肉館更是遠近聞名。
清真寺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