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種起源
南劇名稱起自何時,無確切考證。
但其多聲腔和在廟台演出“人大戲”的特點,早在康熙年間容美土司戲曲活動中就已出現,由此可見南劇在當時已具雛型。
“南劇”一名,一般認為是取“施南”之南。
南劇又叫“施南調”,是形成和流行在鄂西土家族地區的唯一能在廟台演出的一大地方劇種。
由於該劇種常在廟台演出,又長於演連本戲,俗稱“高台戲”或“人大戲”。
發展簡史
明末清初,以秦腔、川曲為主的外地文化相繼流入鄂西,在與地方歌舞有機結合下,南劇的音樂曲牌和旋律風格更趨豐富,這是南劇音樂的成熟、完善時期。
南劇形成後,開始在鄂西南各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逐漸成為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區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大地方劇種。同時,它還向毗鄰的湘西、川東等地傳播,成為跨湘、鄂、川三省的地方劇種。
據鄂西府、州、縣誌記載:“鹹豐縣在乾隆年間由湖南常德、辰州、桃源、貴州、思南、安化等地百姓遷入鹹豐縣各鄉鎮,先經商後置田。東鄉里蒲草堂鄧氏原籍湖南辰州人,乾隆時由商至鹹,道光初起家富饒,鹹同以後,人文蔚起,今為鹹望族焉”。由此可知,在南劇發展史上,鹹豐自始至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改土歸流後,在清代嘉慶年間,農村地主經濟迅速發展,廟宮戲樓相繼增多,鹹豐富裕階層開始興辦南戲科班,職業和“玩友”班社蓬勃興起。
道光末年,鹹豐縣蒲草堂(今龍洞灣)的富豪鄧小池創建南戲“天元”班。之後,鄧小池的弟弟鄧小碧又創辦了南戲“連升”班。
清末民國之初,南戲流傳遍及鹹豐城鄉,縣城、清水塘、老里壩等地均有職業衣箱演出。南戲玩友,圍鼓坐唱,更為普遍。鹹豐縣城的聶介軒、聶祖廉、李德興、唐會雲、楊春軒等人,拼湊班底,艱難創業。因無家底,民眾稱之為“可憐班”。“可憐班”三起三落,歷盡艱辛,完整地傳承著南戲這一民間藝術形式。
及至解放初期,鹹豐唐崖河流域仍有30多座廟台,每逢會期便有南戲戲班唱戲,重建、維修廟台也必邀戲班“踩台”。縣城350戶,就有4家有戲台。獨特的廟會文化,為南戲的延續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紐帶作用。鹹豐縣流傳至今的“天元進城來,花子鬧戲台,踢個二提子,現出個鄧秀才”,說的就是鄧小池“天元”南戲班在縣城萬壽宮演出的情景。
新中國成立後,聶介軒、唐會雲、楊興楚等南戲老藝人自籌經費、自製道具,再度組建南劇戲班。戲班成員白天勞動,晚上演出,完全屬業餘性質。時任鹹豐縣縣長肖繼何乾脆將其命名為“勞動劇團”,對南戲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1957年,湖北省戲劇研究工作室專門派人到恩施地區挖掘整理南劇傳統劇目,鹹豐縣南劇老藝人聶介軒記憶驚人,經三年時間,他個人就整理傳統劇目300多個,占鄂西南劇傳統劇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個劇目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陸續刊登。其連台本戲《四下河南》,得到全省戲劇界的高度重視,受到省文化廳的表彰。現場觀摩的全國戲劇協會主席田漢,全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可等對南劇的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2年,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播出鹹丰南劇專題節目。
2003年,鹹豐縣將縣南劇團升格為副科級事業單位;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在黃金時間滾動播出了“延邊、恩施、湘西三地民族文藝節目”,對鹹丰南劇進行了重點報導。
2005年9月,鹹豐縣南劇團與縣成人中專聯合開辦了培養南劇人才的南劇藝術中專班,從全縣中國小擇優選拔了48名學員進行系統的南劇培訓;同年10月,鹹豐縣成立了振興南劇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親任領導小組組長;
2006年7月,鹹豐縣政府決定將全新演繹土家族大型民間故事劇《女兒寨》,將其打造成我州又一民族文化精品。
2007年,鹹豐縣南劇被納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傳統劇目
南劇”劇目多是傳奇戲和歷史故事戲,傳統劇目有近千個。
南劇”連本戲有《封神》、《吳越春秋》、《楚漢相爭》、《三國》、《隋唐》等二十多部。
傳統南劇:《秦湘蓮》、《二度梅》、《王寶釧》、《御河橋》、《鳳儀亭》等。
戲壇泰斗譽為“峽谷之音”的《八義圖》。
新編歷史崑劇《十五貫》。
新編歷史京劇《將相和》。
現代劇目:《張二嫂做中》、《窯場風波》《彩禮還家》、《傷腦筋的人》、《捉新郎》、《土司夫人》、《唐科長祝壽》、《會喝酒的女人》、《女兒寨》、《走過風雨橋》、《
穆柯寨》、《轅門轎子》、《
西蘭卡普》、《武家坡》等。
移植劇目:《小二黑結婚》、《江姐》、《三里灣》、《劉三姐》等。
戲曲音樂
唱腔
南劇是以南、北、上路聲腔兼崑曲、雜腔
小調的多聲腔劇種。
南、北路聲腔源於楚調,與
荊河戲有直接淵源關係,其南路聲腔溫柔婉轉,北路聲腔高亢舒展;
三大
聲腔同台演出,長期流傳,與地方藝術、語言、民樂、土俗相融合,逐漸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劇種。
據鹹豐縣南劇團統計,
鹹豐南劇的唱腔板式,南路有14個,北路有12個,上路有6個,南北雜有7個,小曲牌(主要是伴奏、間奏)有20多個,另外還有諸如草鞋板等10多個小調。
聲腔曲牌
鹹丰南劇聲腔曲牌。
1、南路聲腔(唱腔板式):
[正南路]:導板(散板),一流(4/4拍節),二流(1/4拍節),三流(散板),滾板(散板),慢三眼(4/4拍節),跟腔(4/4拍節),垛子(4/4 1/4拍節),哀子(1/4拍節)等。
[反南路]導板(散板),跟腔(4/4拍節),反一流(4/4拍節),反垛板(4/4拍節),反二流(4/4拍節),反三流(散板),垛三眼(4/4拍節)等。其中,反三眼(又名“反八寶”)為8/4拍節,陰調二流(1/4拍節)。
[南北雜]導板(散板),一字(4/4拍節),二流(4/4 1/4拍節),三流(散板),哀子(1/4拍節)等。
[四平調](4/4拍節),垛板(1/4拍節),四平夾安慶(4/4拍節),清水冷(散板)等。
2、北路聲腔唱腔板式:導板(散板),一流(4/4拍節),起板(1/4拍節),慢二流(2/4拍節),快二流(1/4拍節),流水(1/4拍節),三流(散板),哀子(1/4拍節),飛僚子(1/4拍節),數板(1/4拍節),垛板(1/4拍節)消眼板(1/4拍節)等。
3、上路聲腔唱腔板式:導板(散板),一字(4/4拍節),二流(1/4拍節),消眼板(1/4拍節),三板(散板),哀子(1/4拍節),垛板(4/4 1/4拍節),起板(1/4拍節)等。
4、雜腔,由彩腔、彩調(即小調)所組成,有下列唱腔板式:
[九腔十八板](4/4拍節),[家住在](4/4拍節),[催命鼓](2/4拍節),[幽冥鐘](散板),[清官頭](2/4拍節),[梭鋼](2/4拍節),[三更天](4/4拍節),[倒板漿](2/4 1/4拍節),[疊斷橋](2/4拍節)等。
南路有14個,北路有12個,上路有6個,南北雜有7個,小曲牌(主要是伴奏、間奏)有20多個,另外還有諸如草鞋板等10多個小調。
伴奏樂器
南劇伴奏音樂由弦樂、擊樂兩部分組成。
南北路戲以京胡為主奏樂器,上路以蓋板子為主奏樂器。擊樂是南劇音樂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伴奏的作用,又有塑造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
擊樂是南劇音樂重要組成部分。凡唱、做、念、打,擊樂都緊密配合,貫徹始終。它既有伴奏的作用,又有塑造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所謂“半台鑼鼓半台戲”即此意。
樂隊由司鼓指揮,鑼鼓牌子近百餘支,常用的有“望家鄉”、“倒脫靴”、“僚子”、“下山坡”、“大出場”、“小出場”、“雞頭”、“豹子頭”、“收頭”等。
表演藝術
角色行當
南劇分生、旦、淨、醜四大行。
有專唱登場生,開演正戲之前,由登場生出場唱帝王傳,介紹當天所唱正戲劇目劇情、定音等。
舞台美術
南劇表演著重做工,“以唱工尤重”,表演總體是“大手大腳”。
南劇在化裝和人物造型方面,“首重扮裝,所謂扮貧像貧,扮富像富”,在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戲曲機構
解放後,貫徹“改人改戲改制”的戲曲方針,政府先後在恩施、宣恩、
鹹豐、來風、鶴峰組建5個職業南劇團,加強領導,培訓學員,繼承、改革南劇藝術。
鹹豐縣南劇團
新中國成立後,聶介軒、唐會雲、楊興楚等一批南戲老藝人自籌經費,自製道具,組建南劇戲班。時任縣長肖繼何將其命名為“勞動劇團”,
1956年,
鹹豐“勞動劇團” 拿到了由省文化廳簽發的以南劇署名的專業劇團營業執照,鹹豐職業南劇團正式成立。
來鳳縣南劇團
來鳳縣南劇團於1952年3月1日在湖北恩施翔鳳鎮註冊成立。
主要從事創作、演出劇目,傳統藝術整理加工與保護,送文化下鄉,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等工作。
著名藝人
聶介軒:對鹹丰南劇的發展貢獻巨大,諳熟南劇的南、北、上路
唱腔,解放前,他苦心創辦、經營業餘戲班。解放後,他又為創辦“勞動劇團”立下汗馬功勞。特別從1957年起,他在塾師馮今僧的協助下,經過3年時間,共回憶整理傳統劇目300多個,占鄂西南劇傳統劇目的一半以上,其中67個
劇目得以在《湖北地方戲曲叢刊》上陸續刊登。他所整理的
連台本戲《
四下河南》,填補了其他劇目的空缺,受到省文化廳的表彰。
於繼明:武漢市戲曲學校第一屆
專科畢業生,1974年調到
鹹豐。在隨後的22年間,於繼明共導演了100多台南劇,其中有10餘部獲得了各級獎項,包括《唐科長祝壽》、《張二嫂做中》、《土司夫人》。他還與省戲校聯繫,並帶隊
伴讀,培養了20多名南劇後起之秀。1983年,南劇《張二嫂做中》、《唐科長祝壽》參加
全州創作劇目匯演,分別獲得創作、演出一等獎。接著赴省演出,又分獲演出和創作一、二等獎。
社會影響
南劇從產生一直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300多年的
歷史。南劇在
鹹豐縣、來鳳縣等地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南劇具有其特有的社會價值。
南劇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它是在鄂西地區多元文化交融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戲劇,是土家文化、巴文化和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產物。南劇具有廣泛認可的大眾性。
南劇在傳承的過程中,從最初的
土司階層,到
改土歸流後的地主階層逐漸走向了民間,成為鹹豐縣內乃至恩施州內大眾喜愛的主流劇種。南劇的劇本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詞多雜有鄂西地方
方言,通俗易懂,人民民眾耳熟能詳。
南劇具有內涵的豐富性,其劇目繁多,經挖掘整理的南劇劇本上千個。其內容從封神、列國、三國,到水滸、楊家將、說岳傳等歷史演義無所不包,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南劇具有外延的可塑性。鹹丰南劇在繼承傳統衣缽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良和創新,不僅移植了大量其他劇種,而且在樂器伴奏上,還加入了
揚琴、
琵琶、笙甚至西洋樂器。南劇具有較強的社會功能性。
南劇表演的內容大都積極健康,愛憎分明,教化人們棄惡揚善,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人們的是非判斷能力,影響著人們的
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