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八特村

南八特村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鎮南八特村,原歸武安縣管轄。南八特村隸屬於峰峰礦區和村鎮,地理位於鎮政府北側4公里處,交通便利,環境優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八特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鎮
  • 地理位置:鎮政府北側4公里處
簡介,歷史,南八特村周邊村莊,

簡介

企業經濟的迅猛發展,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極大的解決了本村村民的就業問題,村民大部分以在企業內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成為農民增收在農外的主要渠道。村兩委班子樹立大開放,大開發的思想,制定了一套符合本村村情的發展方針,即以農業為基礎,以企業為依託,全村多業並舉,百業俱興,使得本村經濟穩步發展,工農業總產值逐年遞增。

歷史

據該村古碑記載,村名“八特”由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和廉頗所賜,一直沿用至今。據傳村西南原趙王殿廟群內曾立有明嘉靖三十年所立“重刻八特鎮始初命名之由碑記”一通,記載八特村由來是因有八姓、八地、八山、八河、八樹、八石、八村、八位學有專長的老人這八大特點之綜合。該碑文中提到出自本村的名人藺相如和荀子。此碑1946年在南山頂開荒時被發現,後在“文革”時被毀。所幸有村民曾偷偷對碑文作了摘錄,使後人對“八特”村之名得見其由來。該碑文中還透露此碑為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重刻,可見“八特”村名歷史之久遠。其後的清同治年所立重刻碑等,均延續此說。村中的泓濟橋是南北八特的分界限。建於明代,是一坐建築奇特石拱橋,橋分二層,下層為單孔拱券式,上層為雙孔拱券式。橋面兩側望柱上雕刻獅子、繡球等造型。“九個獅子仨繡球,六個和尚倆平頭,廿四條石欄桿,廿四塊石枕頭”。
八特村是藺相如、荀子的故里。儘管對此都有不同的意見,但是,都有他們在趙國、在邯鄲、在邯鄲附近的說法。而八特村則一直有這種傳說。《峰峰民俗.八特卷》一書,對此有較為詳細說明。
對於荀子故里,則更有荀子研究學者蔣鴻林先生考證,荀欣隨敬侯遷居邯鄲,在邯鄲建有宅苑,而八特村父老世代相傳原八村之首的“荀家莊”就是荀子的故里,這裡不僅有荀子的莊園舊址,而且還有很多荀子幼年和青年在這裡生活、成長的傳說。可見,八特村自古就有“荀子是八特荀家莊人”的說法,經祖祖輩輩口口相傳至今,當非空穴來風。2012年7月24日,邯鄲市荀子文化研究會還組織召開了“八特村荀子故里考察研討會”。
八特村位於峰峰礦區和村鎮西北三公里處,解放前,隸屬武安縣。1961年,以村中弘濟橋為界分為南北八特兩個村莊。“左鼓右行日悠悠,臨磁背洺幾度秋。前朝拜相人何在,後世封神殿自留”這首鐫刻於清道光八年(1869)《重刻八特鎮始初命名之由碑記》上的結尾詩,描述了八特村的地理位置。左鼓即鼓山,右行乃太行山,臨磁背洺說的是北依洺河,與著名的武安磁山文化發祥地隔河相望。八特村的建村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可謂千年古村落。至明朝中葉,八特已逐步成為洺河南岸的商貿重鎮,是武安、磁縣、涉縣三地的物流中心。民國時,為武安原來的八小鎮之一。1950年,劃歸峰峰礦區管轄。
八特鎮的興起,主要歸功於其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優勢。八特早在曹魏時期就是滏口陘上黨糧道的咽喉所在,是河北通往山西的必經之地。到了明清,馳騁天下的晉商成為這條官道上的常客,八特就順理成章地成了類似於今天高速路上的“服務區”,客商們紛紛到此歇腳打尖。舊屬武安的八特,秉承了武安人善於經商、頭腦靈活的傳統,且懂得“人氣就是商氣,人緣就是商機”的道理,對於送上門的商機更是十分珍惜。車馬店、酒館、藥行、糧行、染坊、麵坊、油坊、山貨行等店鋪商號也隨之逐漸興起。但“崇商不奸,重德輕利”的淳樸民風使得八特人對於往來其間的客商的格外善待。

南八特村周邊村莊

河北省 邯鄲市 峰峰礦區 和村鎮 何莊村 東苑城村 柏泗村 集賢村 金村崗 頭村 北八特村 後連莊村 東莊村 曹莊村 杜莊村 西和村 東和村 大溝港村 董家莊村 堯莊村 北胡村 南胡村 劉崗西村 李崗西村 和平社區 萬年社區 姚莊社區 北長樂社區 南長樂社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