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李伯元生於世宦之家,他祖父、父親、伯父都是科第出身,有的在地方任
牧令、
監司,有的在京城官居樞要。伯元生在山東,三歲時,父親去世,由堂伯李念仔撫養。當時念之任山東道員、東昌府知府,伯元從小隨伯父在山東長大。伯父對他督教甚嚴,母親只此一個兒子,更是把全副心力放在他身上。伯元自幼聰慧好學,興趣廣泛,每當夜深人靜之際,淡月孤燈之下,攻讀不止。他擅長制藝詩賦,善於繪畫篆刻,懂得金石考據,可謂多才多藝。少年時期就考取了秀才,名列第一,但始終未能考中舉人,仕途失意,這對他後來思想的變化,痛感官場黑暗,敢於起來加以揭露鞭撻,是有重要意義的。
光緒十八年(1892年),念仔從山東辭官回到常州,伯元一家,同返故鄉。此時,坐落在北門外青山橋畔羅武壩的祖宅,已在戰亂中毀壞,於是在城內
青果巷選擇一處房屋居住。過了二年,伯父去世。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充滿著內憂外患,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以
慈禧太后為首的滿清統治者賣國求榮,腐敗反動。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戊戌變法被扼殺,清朝一面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割地賠款;一面對人民大眾加重剝削,殘酷鎮壓。政事的腐敗,社會的黑暗,使青年時代的李伯元不勝憂憤,思圖改革。他在詩中抒發抱負道:“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書生一掬傷時淚,誓灑大千救眾生。”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年方三十,在學文學上有紮實根基的李伯元來到上海,創辦《指南報》,以此揭露時弊,勸善懲惡。不久,改辦《遊戲報》,後又改為《繁華報》,並受商務印書館之聘,編輯出版《繡像小說》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報的創始人,魯迅先生說他所辦報紙“為偕嘲罵之文,記注倡優起居”(《中國小說史略》)。對於清朝末年的官場及社會上的種種腐朽現象,以嬉笑怒罵之筆,繪影繪聲,揭露無遺,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發行頗廣。後來仿效者甚多,紛紛辦起保種小報,但都沒有他辦的報紙發行量大。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舉辦經濟特科。所謂經濟特科,是一種臨時設立的特別考試。必須是具有相當資歷的人,並經有聲望的官員保薦,才能參加這種考試,考取之後,立即就做官,那時雖有官銜而無實職的人是極多的。這時李伯元在上海寫小說成了名, 鄉侍郎曾慕濤保薦他參加經濟特科考試。他卻加以拒絕,沒有去參加考試,人們讚揚他志趣高尚。後來終因積勞成疾,年才四十,歿於上海。
創作生涯
李伯元,1867年生於山東,早年喪父,由居官的堂伯撫養,因此對腐敗黑暗的官場有較深刻的印象。他少年時代擅長制藝、詩賦,1891年中鄉試第一秀才。
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內憂外患刺痛了李伯元的心,又因受到
維新變法維新思想影響,他放棄了對科舉的追求,於1896年到上海創辦《指南報》。這是中國報刊史上最早的小報,第二年,他又創辦《遊戲報》,每期4頁,約5000字,文字、廣告各占一半,有市井新聞、諧文、詩詞、燈謎、碑傳、楹聯、酒令、論辯等欄目。這兩份報紙主要刊載官場笑話、民間趣聞,與當時各報風格迥異,受到小市民和落魄文人的喜愛,開闢了中國消遣性小報的門徑。其實,李伯元的本意是要借遊戲之說,嘲罵之文,對貪官污吏及政治腐敗現象加以揭露、諷刺、譴責,希望社會現實有所改良、變革。魯迅曾指出這類小報“命意在於匡世”。後李伯元將《遊戲報》轉讓給他人,於1901年創辦《世界繁華報》,該報為日報,辟有諷林、藝事志、野史、時事嘻談、小說、論著、譚叢等欄目,也以暴露、嘲諷官場腐敗現象為主,曾連載了著名譴責小說家
吳趼人的《糊塗世界》及自己撰寫的描寫義和團起義的連載小說《庚子國變彈詞》等。當時,他住在勞合路(今
六合路),那裡妓院叢集,他特意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老驥伏櫪,流鶯比鄰”,在此環境下,他開始撰寫《官場現形記》,該小說由若干獨立的短篇小說連綴而成,原計畫寫120回,後因病,只寫了50多回,由他友人補綴至60回,它所寫的基本上是他從親友處收集來的實事逸聞,如第四十三回《八座荒唐起居無節》,指的是
張之洞,四十四回提到的太監,即指
李蓮英,全面而集中地描繪了晚清時期形形色色的官僚群像,反映了整個官場的貪賄、欺詐等醜惡現象。由於他善於以滑稽玩世的文風貶斥時弊,所以頗受讀者歡迎,成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在連載的同時,還被報館分五編先後單行出版,在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影響。在李伯元成功創辦《世界繁華報》的影響下,上海各小報紛紛蔚起,他因而被稱為小報界的鼻祖。
此外,李伯元還發起創辦“海上文社”等文藝團體,並出版社刊《海上文社日報》。1903年,他應商務印書館之聘,擔任《繡像小說》主編,該刊經常刊載吳研人等人的作品,曾連載了劉鄂的小說《老殘遊記》,也連載李伯元自己的創作,如《文明小史》、《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中國現在記》、《醒世緣彈詞》等十餘篇小說與彈詞,《繡像小說》也是借文藝形式針砭社會醜惡現象的刊物。為吸引讀者,版面上還穿插一些彈詞、戲曲和雜文,所刊小說均配上繡像插圖,圖文並茂,很受讀者喜愛。 李伯元這一時期的創作仍與現實密切結合,如《醒世緣彈詞》宣傳破除迷信、反對纏足和吸鴉片,《文明小史》反映清末在維新運動和帝國主義侵略下舊中國的形形色色,諷刺了封建知識分子對文明的誤解,《海天鴻雪記》則描寫青樓生活,故有人評價李伯元,稱他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與舊的衝突和轉變。他還擅長繪畫,閒時用於消遣。但他的生活並不景氣,常常負債,某年除夕,討債人接踵而來,他只得跑到一個茶館躲避。工作的繁重和生活的困頓使他患了最重的肺病,1906年因肺病惡化在上海逝世,年僅40歲。遺有《芋香室印譜》、《南亭筆記》、《南亭四話》及多種書畫作品。
主要作品
先後寫成《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以及《李蓮英》、《海上繁華夢》、《南亭筆記》、《南亭四話》、《滑稽叢話》、《塵海妙品》、《奇書快睹》、《醒世緣彈詞》等書十多種。其中《官場現形記》更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作品風格
常州籍著名語言大師趙元任,在他的《現代吳語的研究》一書中,特別給常州方言指出,有“紳談”和“街談”之別。就字面可見,“街談”即流傳於街頭巷尾,市井百姓口中的方言;“紳談”,來自於官宦和紳士口中的方言。李伯元,因為他既生活在市井之中,又受為官多年伯父的撫養,對官場特有的方言,有相當的了解。所以李伯元在《官場現形記》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抖出好多紳談方言:
帶肚子(5.11):清代有一定級別官員在任或新上任,另有人出錢給他而謀個屬下的小吏,這現象稱之為“帶肚子”。
正途(19回標題)、羊毛筆換得來的(19.11):清代謀官有兩條途徑:其一是出錢給朝廷,按錢多寡,分等得位,這叫捐官;其二是經過科舉考試(考試要用羊毛筆答卷)而謀官,故有“羊毛筆換得來的”之說,這被稱之謂“正途”。
大帽子(3.6):清代官員戴尖頂、圓邊沿的大帽,由此大帽子便成了官員的別稱。大帽子在官場上也成了有背景有後台的代稱。
一底一面、有底有面、連底連面(4.14等):清代官吏貪污,有明裡面子上的一份,還有暗底里的一份。故有一底一面、有底有面、連底連面之稱。清代商人賺錢也有明里暗裡之別,故亦有一底一面、有底有面、連底連面之類的說法。
出……花樣(9.12):清代官場有你出我的花樣,我出你的花樣之類的勾心鬥角。於是官員之中經常口吐:“出……花樣”之類言談。
罩(15.13):清代官員說謀官,說掌權,好比如漁翁執罩,罩住官、罩住權,去玩弄權勢,作威作福。他們把如此謀官、弄權,說成是“罩官”或“有幾個差使身上罩住……”。
腰把子(20.6):比喻靠山、後台。
經絡(30.8):清代官員關係,如人體經絡,也如一張織網,這兒牽到那裡,此處通向彼地,錯綜複雜,沆瀣一氣。
折個乾(36.11):收受實物賄賂,令人惹眼且不實惠;為避人耳目而又能達到實惠目的,將實物折成錢幣,此之謂“折個乾”。
儘管以上這些紳談方言數量不多,但經李伯元巧妙運用,它們在《官場現形記》長篇中,輔助其整體共同鑄成了一面歷史鏡子:它照見了封建制度的腐敗特徵,照見了官場上實施腐敗的種種卑鄙伎倆,更照見了
封建王朝日落西山的發展趨勢。李伯元抖出這么一些紳談方言,確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們透過字裡行間窺見封建社會岌岌可危的世態,以及那日漸衰敗的頹勢。
作品賞析
《官場現形記》
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
趙溫和佐雜小官
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吏、省級藩台、欽差大臣以至軍機、
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鑽營,矇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書中一些章節如制台見洋人等,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讀來令人捧腹。
《活地獄》
是晚清譴責小說中的上品,全書由十五個各自獨立的短篇小說組成,作者以犀利的筆鋒暴露了官僚的貪婪無恥,衙役的橫行無忌,刑罰的殘酷惡毒,如果說在中李伯元是全景式地向官僚機構全面猛轟的第一人,那么,《活地獄》應為特寫式地集中暴露
衙門黑暗的第一書。
《文明小史》
本書沒有固定的主人公,而是以流動的、不斷變換的許多人物的故事做幹線,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維新運動期間的特定時代面貌,表現了大變革前夜的中國社會現實。地域背景亦相當廣闊:除中國各地外,還有日本、美洲;所涉問題廣泛:從
維新派到守舊黨,從官宦到百姓,從內政到外交諸多人物和事件紛至沓來,集中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朽無能和假維新派的投機把戲。
《海上繁華夢》
取材於十里洋場的上海晚清時期的社會生活,它以描寫妓院、賭館為中心,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封建階級、買辦勢力在半殖民地的上海灘狂嫖濫賭的惡習,揭露了娼妓、嫖客、賭徒之間形形色色的欺騙、敲詐、坑害的卑污行徑。這部作品是晚清狹邪小說中頗有影響的一部,它所描寫的十里洋場中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對了解那個時代、那個世界,具有形象性的認識價值。
人物故居
李伯元故居留餘堂占地2.6畝,系清代
民居建築,坐南朝北,北臨
青果巷,南枕南市河。東、西兩側均為民居。故居房屋可分為三路。中為主廳留餘堂(今青果巷263號),一進為門屋、轎廳,二進為大廳,原屏門上懸“留餘堂”匾額。三進為住房,四進為二層木結構轉樓。其東首原為唐氏“禮和堂”遺址,今存屋2進,進深6檁,各3間。有翻軒、月梁,梁托有荷花、壽桃等黃楊木雕,工藝精緻。軒後天井鋪設石板,有白石洗硯池一方。其西首即李伯元全家起居處,今存屋2進,每進進深6檁,各5間。後進為明式建築,廳後存明代木隔窗二扇、古井一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一月
武進縣地籍原圖所標由李伯元後裔居住。現房屋產權仍歸李氏後裔。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晚清時期以一部《官場現形記》而留名青史的李伯元,他人文為上的思想至今仍影響著世人。據了解,李伯元在常州
青果巷267號的故居,在1987年12月就被常州l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後,李伯元的第四代孫李壽瑜先生一直居住於此。昨天,記者根據讀者的反映前往探訪,走在青石路上,體味著十足的古韻.而在李伯元故居門前,記者卻傻了眼,刻有“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李伯元故居”的石碑,被塗了幾道白灰,不仔細看,真分不清眼前的破矮房子是保護單位,這裡不僅是開了一家小餐館,兩側還分別開了一家煙店和童裝店,故居儼然成了沿街的商業用房。記者看到,一家名為“四季紅”的小餐館正在這裡營業.逼仄的小房間裡擺放著四五張餐桌,屋頂已被油煙燻得烏黑一片。在室內,記者沒有找到任何消防設施。穿過隔壁的一條小過道進入到院內,只見散亂地堆放著一些泥沙、破窗戶。居民李女士告訴記者,“李伯元故居”範圍很大,而李伯元真正的住所就是這個狹窄的院子,前後一共有十間房,居住在其中的有四五戶人家,其中有三家是私有房,其他大多數已經收歸公有,產權屬於常州鐘樓房管局。而臨街的幾間房子被出租用來開店了。
記者了解到,居住在故居中的居民,十分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及時來挽救和保護好這座歷史故居,而許多關心常州文物保護的熱心人在網上也大聲呼籲:“救救常州僅剩不多的文化遺蹟吧!”李伯元的第四代孫李壽瑜先生談到此事十分痛心和無奈,他苦笑著說:“兩個月前我們已投訴這事,但沒想到他們(租房開店者)竟跑到我家裡來鬧.有幾個還要打我們!”記者還了解到,在記者採訪前,鐘樓區房管局已經來過現場,並嚴正告誡故居開店的店主們:“故居是文物保護單位,一律不允許開店!”但顯然這一告知被當成了耳旁風。
對此,常州市房管局法規處一位姓周工作人員表示,故居能否出租,要看產權歸屬,如果是產權持有人,則可以將房屋出租。一律師事務所律師也表示,對於有產權人的文物故居,在保證不能破壞故居保護的前提下,產權人是有權將其出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