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院史陳列館
- 性質:陳列館
屬於口腔醫學科的“孤本”,這裡珍藏著記錄口腔病的“臉模”,從胎兒到老人的模型這裡全有,“臉模” 是怎么做出來的?,
屬於口腔醫學科的“孤本”
雙目緊閉,有的唇瓣裂開,有的爛掉半邊,還有的牙齒橫七豎八地裸露在嘴唇外。這不是身處好萊塢大片現場,而是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的院史陳列館。這批“臉部模型”有七八十個,屬於口腔醫學科的“孤本”,不輕易展示。就算在南醫,知道它們的人也不算多。通訊員 田甜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蔡蘊琦
這裡珍藏著記錄口腔病的“臉模”
走進陳列館,一張張“重口味”的“臉”陳列在玻璃櫃裡的支架上,乍一看讓人覺得十分驚悚。別害怕,這不是真的臉,而是七八十個臉部模型。每種模型上標註著一種口腔疾病,如雙側唇裂、左側唇裂等。
口腔醫學院的王光樺老師告訴記者,這些模型的保存性、完整性和病種數量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屬前列。這些模型製作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王光樺老師正是製作者之一,那時候的牙科技術還比較落後,許多病人由於走馬牙疳、梅毒等感染性疾病或唇齶裂等發育畸形以及外傷等原因導致面部破損。以前的農村患者家裡條件不好,很多病都是拖到嚴重才選擇去醫院看,所以,口腔醫院會接待許多患有疑難雜症的病人。“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的先輩們覺得,這些病都比較奇特,出於蒐集病案資料、為臨床醫學提供教學參考的目的,當時的一批老專家絞盡腦汁發明出特殊處理技術,將病患的人臉複製了下來。”
從胎兒到老人的模型這裡全有
陳列館裡有著從胎兒、嬰兒、少年、青中年到老年時期下頜骨角度的口腔模型;有孩子乳恆牙交替的模型;有一類牙齒不同切面的展示圖;甚至還有人、牛、山羊、野豬、猴、鼠的口腔模型。陳列館裡有一個保存完好的牛頭骨。“可以從頭骨看到,牛隻有磨牙,所以它沒辦法咬,只能咀嚼草。”王光樺老師談起它的來歷,津津樂道。當時,好幾個人把它買下來,有十幾斤重,那個年代,肉可是不能浪費的,他們把牛頭拿到食堂,用大鍋煮爛,吃牛肉,喝牛肉湯。吃飽喝足,幾個人才開始製作模型。
“由於年代久遠,很多病種如走馬牙疳等在現代已經很少出現。這大概是最後一批病種這么齊全的人臉模型了。”做口腔模型費時費工費力,也相當枯燥。在越來越市場化的今天,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學這門手藝,也不願意花時間做這些模型。而且隨著醫學的發展,像胎兒的標本幾乎沒有了,人類這一時期的口腔模型也就沒有了。“我們那一批製作模型的老師,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了,其他老師都去世了。這批模型可以說是孤本了。”
“臉模” 是怎么做出來的?
那么這些臉模是怎么做出來的呢?王光樺老師告訴記者,製作臉模並非易事。
首先,需要在徵得病人同意的前提下,用凡士林塗滿患者臉部,然後在眼睛上貼上紗布,鼻孔中插入通氣管。
然後,再用醫用石膏厚厚地塗一層在病人臉上,等石膏乾後翻模成矽橡膠模型。
最後,要給眼睛和嘴巴分別上色。在這個過程中,石膏的產熱會造成把患者的汗毛鬍子也一起撕下來的風險。不過,那時候患者很願意為醫學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