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地名是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老地名
- 類別:民俗
南京老地名是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南京兩浦三鎮 ,地處南京市長江北岸,南京的歷史地名,曾廣植於老浦口人的記憶中。南京浦口,元代為浦子市,也稱浦子口,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浦子口城(原浦口區內東門、南門範圍),是捍衛明都的駐軍重鎮。 中文名 南京兩浦三鎮 地處 ...
南京的老地名中曾有兩條街巷先後名為吉祥街,原位於太平南路北段的一處,本名義祥街,俗名吉祥街,早在明代便是官營的織造機構所在地,清初是江寧織造署所在地,成為織造業的管理機構。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中有許多章節都提到了...
目前,南京公布的第一批老地名保護名錄總計23個,包括位於現玄武區內的苑城、黑墨營;白下區的花牌樓、吉祥街、柳樹灣、壽星橋、望仙橋、昇平橋;秦淮區的東府城、長乾里、永昌里、上江考棚、萬竹園、沙灣、顏料坊、銅作坊、鐵作坊...
龍江,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境內,是南京流傳古地名之一,明初鄭和曾在龍江港附近建寶船廠,建超大噸位的寶船前往南洋各國宣揚天威。明代寶船廠位於現古船塢周邊上堡、中堡、下堡一帶,600年前這一帶江汊縱橫、蘆草連天,地勢開闊,直通...
而使用頻次很高的南京地名——石門坎,也是由天壇催生的。地名資料記載,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天壇日漸冷落。到了明末,天壇門坊倒塌,巨大的石柱、石塊倒在地上,無人清除,成了車行人走一道攔路的坎子,因此叫做“石門坎”。地理位置 ...
南京老城南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源自於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把南京城牆圍合的老城分為3部分:西北軍營、東部皇城、南部民居市肆,因此老城的南部以夫子廟為核心,東西至明城牆,南至中華門,北至白下路,是南京居民最密集的地區,...
多倫路,南京路名,大約從建寧路到花家橋。修築於南京民國首都計畫時期。以當時察哈爾省多倫縣得名。民國26年(1937)南京行政統計報告載,,1935年建。歷史沿革 多倫路,南京路名,大約從建寧路到花家橋。修築於南京民國首都計畫時期。
蘭州軍區優秀軟體獎;組織編寫的《新疆軍區軍事地理》填補了新疆兵要地誌的空白,主編的《南京地名大全》獲江蘇省社科類圖書二等獎;策劃組織了”南京老地名”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南京成為世界上把歷史文化地名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京地名大全》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京地名大全》編委會編。內容簡介 《南京地名大全》以市和區縣《地名錄》、《地名志》為基礎,匯集了地名普查等各方面新的信息,並採收了一批著名的自然地理實體、重要的名勝古蹟以及有影響...
南京最早出現“城”這一字眼,是從吳王夫差築冶城開始的。南京的冶城遺址,地處今天的莫愁路東、文津橋畔,地名叫朝天宮。冶城雖是南京最早的土城,但只是一座大規模的冶煉作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軍事防守性質的城池。所以,冶城還不是...
《南京市白下區地名志》是白下區地名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介紹:本志記載了白下區的標準地名、地理位置、名稱來歷、歷史沿革、自然環境和社會狀況等。作品目錄 封面 白下區地名志編纂委員會名單 白下區地名志序 前言 ...
後來,隨著汽車站的建成、中央門立交橋的投入使用,中央門更是成為在南京家喻戶曉的地名,其知名度超過了很多年齡遠遠大於它的老城門。發展歷程 中央門一直以批發零售、交通集散聞名。以火車站、長途汽車站、航運碼頭等為依託,輻射長三角...
大士茶亭,南京古地名,位於南京城水西門通往外郭城江東門的路旁(今水西門大街)。附近的茶亭東街、茶亭西街、茶亭村、茶南均為其衍生地名。舊時水西門外多為農田和水塘,這裡農民種植的“水八鮮”很有名氣。每年夏秋之季,農民們都...
大長乾巷在今南京市中華門外。小長乾巷在今南京市鳳凰台南,巷的西面通長江。相關記載 南京"長乾"地名常現於古詩詞:李白"長干行"南京有長乾橋、長乾寺、長乾里,而且關於長乾里,常出現在古代詩詞歌賦中,比如最著名的有崔顥的《長...
所形成的巷子“三省里”的“省”,讀成“shěng”音,於是長久以來約定俗成讀作“三省(shěng)里”。由於南京老地名是古都豐厚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有關部門出於保護的目的又恢復它的真正讀音,並立作路牌。
三條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老門東地區,東西走向,長約400米,街巷兩側是南京老城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古建築。三條營地名歷史悠久,史載明初朱元璋為解決修建南京城牆兵夫宿食,在此處蓋起東、西向三條營房,依次稱為邊營、中營、三條營。舊時...
老門東 老門東是南京老城南地區的古地名,位於南京夫子廟箍桶巷南側一帶。歷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業及居住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如今按照傳統樣式復建傳統中式木質建築、馬頭牆,集中展示傳統文化,再現老城南原貌。一座仿古牌坊在門東地區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