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梧桐樹事件

南京梧桐樹事件

南京梧桐樹事件起源於2011年3月初,南京市政府為建設南京捷運3號線,將南京市主城區內許多於上世紀中期栽種的法國梧桐等樹木移栽。因之前南京捷運2號線移栽後的樹木的存活率僅有18%,其行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強烈不滿,並發起綠絲帶活動要求保護南京市內的行道樹。

南京梧桐護綠行動引起了海峽對岸的關注,並要求大陸中央應儘速透過國共平台或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協調此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作出回應,新聞發布會中稱相信南京市政府會妥善處理此事。

2011年3月17日,南京市政府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及行道大樹保護的意見》,承諾市政建設“原則上工程讓樹,不得砍樹”,從政策層面上肯定了此次輿情事件的成果、安撫了民心、順應了民意。

南京梧桐樹事件輿情共經過22天,高潮期從13日到17日不過四五天,共引發新聞報導1375篇,新聞跟帖評論13289條,涉及網站170家;相關論壇主帖514個,網民跟帖評論5155條;相關部落格文章415篇,評論412條。南京護綠行動被列為2011中國公眾參與環保十大事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梧桐樹事件
  • 地點:南京
  • 時間:2011年3月初
  • 背景:建設南京捷運3號線
事件過程,情結法桐,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市民致信,致信,回信,各方評論,事件評價,相關事件,

事件過程

南京捷運3號線是一條貫穿南北的地下通道,連線南京江南主城、江北新區和東山副城,沒有開工的都集中在從夫子廟到市政府的主城區段,地下是古秦淮河道,地上是交通主幹道,修通捷運的最大攔路虎就是樹。在沿線的太平南路,幹道兩邊每隔10米左右就是一棵梧桐。由於捷運施工需要封閉部分交通,有的行道樹影響到交通疏解,也要移植。這樣算來,3號線除雞鳴寺站浮橋站外,其餘11個站點要移走樹木600多株,涉及梧桐、香樟、臭椿、高桿女貞、欒樹等品種。
慘遭“截肢”的梧桐樹慘遭“截肢”的梧桐樹
2011年3月14日,中山東路沿線的梧桐樹上被人們繫上了綠絲帶,這是網友自發發起的“綠絲帶行動”,在梧桐樹上繫上綠絲帶以抗議被伐。3月15日,中國國民黨立委邱毅在微博中表示“若南京市政府再不停止砍樹,他會在國民黨中常會提案護樹”,事件終於迎來轉機。次日,邱毅在國民黨中常會中提案,希望透過海協會和海基會,協調南京市梧桐砍伐事件。
2011年3月15日,南京市政府回應了“法桐讓路”之爭,主管城建的副市長在新聞發布會上宣稱,捷運三號線將儘量最佳化施工方案,減少大樹遷移數量。在今後的城市建設中遷移樹木,都將先進行公示,充分聽取市民意見。並對網友和南京市民表示感謝。
因捷運而讓路的梧桐樹因捷運而讓路的梧桐樹
2011年3月15日下午,南京市副市長陸冰帶領市城管局和捷運建設指揮部相關人員及各大媒體進行了現場辦公調研,並宣布將主城區1000多棵要遷移的樹減至600多棵。此前的初步方案是,捷運三號線和捷運十號線的建設方提出需遷移2000棵城市樹木,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進行調查研究後,已經縮減了900棵樹木的遷移。南京市副市長陸冰說,要移的樹已經減了又減。比如遲遲未定的浮橋站,傾向於將站台開挖由路一側移到路中,這樣可以少遷移188棵樹,但代價是站台從原來的12米縮減為11米,施工工效降低20%,而且會影響施工時的後續交通。而水杉集中的市政府站則弄出了4套方案。留樹的成本巨大,水杉的存活是一個問題,另外沿線房屋都要加固,為了保護樹就要增加1億元的成本。然而,對於已將行道樹視為城市生命一部分的南京市民,“少移樹”的回應並沒有平息他們的不滿,反而讓他們對此質疑:“既然可以少移,那可否不移?”“建捷運非得要大樹‘讓路’嗎?”網民立即發起了“拯救南京梧桐樹”活動,聲明參加者迅速過萬。南京人相信,總還有兼顧“保大樹、保交通”的更優方案。這信念來自於2006年捷運2號線的記憶,因為2號線途徑“民國梧桐”所在的中山路沿線,遷移的行道樹數量一再縮減,從最初的1065棵,縮減到780棵,再到328棵,最終遷移190棵。和最初的遷移方案相比,實際樹木遷移量減少了82%。
2011年3月16日,不少南京市民自發走上街頭,為可能遭砍伐的梧桐樹細心地繫上綠絲帶,以這種無聲的方式表達心中的不滿。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在17日的新聞發布會中稱相信南京市政府會妥善處理此事。
劫後餘生劫後餘生
2011年3月17日下午,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市長季建業先後發表了來自南京市官方最高層的聲音。朱善璐批示,南京的綠和樹是城市的生命線和重要特色標誌,所有市政工程規劃、建設都要以保護古樹名木為前提,原則上工程讓樹,不得砍樹。季建業承諾,今後涉及重大工程的規劃、建設,要以保護古樹名木、保護行道樹為前提,“不得亂砍樹,不得亂移樹”。
2011年3月17日,南京市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及行道大樹保護的意見》,承諾市政建設“原則上工程讓樹,不得砍樹”,網民對此處理結果普遍表示滿意。持續數日的“梧桐讓路”之爭最終以三號線“移樹”工作全面被叫停畫上了句號。
2011年3月20日,南京市副市長陸冰稱,捷運三號線的移樹工作已全面停止。而政府將公開徵集民意,以進一步最佳化捷運建設方案,事件告一段落。
南京的法桐情結南京的法桐情結
2011年3月22日上午9點30分,南京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南京市住建委負責人表示,今後南京的重大工程將試行“綠評”制度,首個試點項目即為和保護法國梧桐樹相關的南京捷運三號線工程。這也是我國地方通過的首個“綠評”制度,這一制度將和環評、安評等一樣成為重大工程實施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一報導被多家媒體轉載。“綠評”成為“梧桐讓路”事件中最有意義的收穫。網民普遍對南京政府“停工”的決定感到滿意。

情結法桐

南京的夏天是難熬的,6月中旬的龍蟠路上,柏油路面溫度已高達40度,沒有一絲風,在火辣辣的陽光下,如果你步行或騎行在這條沒有樹蔭的路上,皮膚會曬得生疼。而看到道路兩邊的似乎永遠長不大的女貞樹,你該作何感想。有綠缺蔭這一殘酷的現實擺在很多老南京面前。當園林綠化部門拿出綠化覆蓋率50%的成績單時,很多市民卻感覺“量”和“涼”不成正比,遮天蔽日的樹蔭已漸行漸遠。在人們要靠打傘、塗防曬霜來消暑度夏時,再完美的綠化數據也顯得蒼白無力。我們不禁要問,曾經引以為豪的南京綠樹哪去了?
中山陵景區的法桐大道中山陵景區的法桐大道
南京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號稱虎踞龍蟠,在夏季通常愛刮東南風,由於東、南、西三面都是山脈,風吹不進來,而在太陽光的照射下,豐富的水汽讓整個城市濕熱像個大蒸籠。在這樣的特殊地理環境下,夏天街頭的綠蔭蔥蘢對南京人更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說南京是個有名氣的城市,這個名氣中有一點是因為她是長江流域三大火爐城市之一,夏天的熱為外地人所不能承受。也正因為這個熱,南京曾經的綠化程度不僅聞名於世,也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有一種自豪感。南京人說,不要看我們南京熱,但是夏天出門不用打傘。
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80年代南京第一輪城市改造以前,主幹道的行道路兩旁都是一溜的懸鈴木(俗稱法桐),樹身植根行道邊,茂密的樹枝則相交在天空,遮天蔽日,烈日下不用遮陽傘,中小雨天裡不用打雨傘。在沒有電扇和空調的年代,一棵大樹就是一個天然的避暑空間。“大樹底下好乘涼”——這句話南京人體會最深刻。

前人栽樹

南京的綠化,始於公元229年三國時期的東吳,其後的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定都於此的320餘年間,南京的先人們,逐漸養成了酷愛自然、縱情山水、盤游山居的習性,孕育了名聞中外的江南山水園林。從唐朝詩人韋莊的“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和元代詩人的“青青門外秦淮柳,幾度飛花送船客”的詩句中,可見當時南京城市綠化之盛。1872年,一位法國傳教士在南京石鼓路種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國梧桐樹,開創了南京行道樹栽種歷史。1929年為迎接孫中山靈柩修中山路和陵園大道的時候,又陸續種下2萬棵法國梧桐,遮天蔽日的林蔭大道與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築成為南京的象徵。解放後,南京首任市長劉伯承對高大挺拔、鬱鬱蔥蔥的雲南松情有獨鐘,不到3年,這些樹苗就在南京市的山坡、路旁、湖畔、水邊紮下了根,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雞鳴寺、棲霞山等地茁壯地生長起來,成為點綴南京城市風景的又一道亮麗風景線。
1928年,為迎接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大道等城市主幹道沿途栽種了2萬棵懸鈴木,南京人俗稱其為“法國梧桐”。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種植熱潮”,當時南京市內的梧桐樹達到了約10萬株。但自1990年代起,由於道路拓寬等工程,南京市內的梧桐樹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種植於民國時期的2萬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

後人乘涼

根據南京園林部門最新的統計數據,南京綠化覆蓋率50%,綠地率42%,人均公共綠地13平方米,這些指標遠遠超出了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據統計南京市主要街道有20條,其中16條是以“法桐”作為行道樹的。幾十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約15萬株大小不等的“法桐”,逐漸成長為一條條優美的林蔭大道。每到夏天,火爐南京,赤日炎炎,格外烤人,而在“法桐”大道上,卻是綠蔭成廊,遮天蔽日,輕風拂面,行人、騎腳踏車者、駕駛汽車者在此經過,簡直是一種享受,離開時都依依不捨,此種感受大家都有過。科學測定顯示,“法桐”葉片大,綠量高,樹蔭下能降溫4~50C,在滯塵、降噪、調節碳/氧平衡,改進大氣環境質量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人們可曾注意到,近些年來,南京的夏天不像以前那么熱了,南京在全國火爐城市中悄然消失。
一種文化遺產
權威人士指出,根據南京的歷史、文化、建築及其保存完好程度,很有希望成為我國第一個古都型世界文化遺產。70年前栽植的“法桐”大道,特別能體現民國時期南京的文化特徵(且是活態文化),可以作為行道樹方面的文化遺產,而有別於一般的綠化樹。因為“法桐”與孫中山先生的名字緊密相連而在南京的文化中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徵。
一張城市名片
民國時期栽種的2萬株“法桐”,覆蓋了南京的主要幹道。在南京風土的陽光雨露哺育下和南京市民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為巍巍大樹,最長者已滿77周歲了,粗度夠2個大人合抱。現存於各條中山大道,長江路、陵園路等“法桐”行道樹,樹幹堅挺,通體潔淨、靚麗,樹冠高大,覆蓋著整個街道,活脫脫如一條條“綠色隧道”,親臨南京的港澳同胞和國際友人都讚不絕口,稱之為“世界級綠色都市”。上世界末,英國伊莉莎白二世女皇瀏覽中山陵景區時贊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南京有個‘綠色長廊’”。最近南京市在海選城市十大名片活動中,“綠色南京,博愛之都”力拔頭籌,領銜南京城市名片,只是由於“文字太長”而割愛,單取“博愛之都”。“博愛之都”作為南京的一個整體形象名片,是南京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的象徵。從這個意義上說,“博愛之都”離不開“綠色南京”。
南京道路兩邊都是參天的行道樹南京道路兩邊都是參天的行道樹

市民致信

致信

南京市民為拯救梧桐樹致南京市長的一封信
尊敬的季市長:
您好!我們是一群熱愛南京的普通市民,今天,我們寫這封信給您,希望您能幫助廣大南京市民拯救因捷運三號線施工而被移栽的行道樹。
3月1日,有報導稱“南京40多棵行道樹被剃光頭為捷運線讓道”,隨後更多網友開始大量轉發與之有關的信息。我們詢問專家後了解到,此報導涉及的太平北路段梧桐平均年齡在50年左右,最大的近百年,為民國時期種植的樹木,它們是為捷運三號線讓路,接下來還有六百多棵行道樹將被移栽。
3月14日晚,看到了政府的公開回應,為了城市的發展,為了緩解日益增長的交通壓力,修建捷運勢在必行,而相關部門的專家已經做了多方論證,儘量保證更多的行道樹免遭移栽之苦。我們非常感激相關部門在之前做出的種種努力,但是,來自媒體和市民的各種質疑仍未停止。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目前的問題,我們希望表達幾點建議,希望您能夠採納。
第一, 儘快停止對太平南路段39棵英國梧桐的移栽行為;
第二, 向公眾公布,因捷運三號線建設施工,計畫被移栽的行道樹的數量及路段;
第三, 召開論證會和聽證會,邀請各方專家、媒體、公眾重新論證捷運建設方案,盡最大可能保留行道樹;
第四, 對確定一定要移栽的大樹,逐一進行拍照登記,跟蹤其生存狀況,並向市民公示;
第五, 提高城市樹木管養經費標準,增加養護人力和資金投入。成立“移植大樹養護基金”,由市民監督使用,資金來源可以是民間出資,也可利用“伐一補三”、“砍樹支付給樹木所有者的樹木補償費” (參見《南京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第十八條相關)等行政收入補貼。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氣質和修養,金陵這座古城因樹而美。1928年,奉安大典孫中山先生靈柩經過的碼頭—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東郊,和中央路與中山南路,國民黨政府種上了從蘇州杭州精選的英國梧桐和雪松。83年來,這些參天古樹早已和南京城融為一體,鬱鬱蔥蔥的綠色讓這座古城更顯高貴威嚴,但又不失古樸雅致。應該說,這些樹是南京不可或缺的一員,是我們的家人和朋友。
今天,當我們了解到,我們的家人朋友將要遭受砍頭搬家的劫難時,我們感到無比痛心。我們致信給您,希望您能夠考慮南京市民的這點建議,同時,我們也願意積極的參與到城市樹木的保護和宣傳的工作中來,願政府和市民一起聯手,守護南京的綠色!
熱愛南京的普通市民
聯繫人:李春華
2011年3月15日

回信

南京市市長信箱對拯救梧桐樹的回覆
閱讀:南京市民為拯救梧桐樹致南京市長的一封信
李春華,您好!
本信件是南京市市長信箱的回覆信件,以下是您2011年03月15日,標題為:“拯救因捷運三號線施工而被移栽的行道樹”的信件的辦理意見。
此郵件為系統傳送,請不要回復,謝謝!
辦理單位: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辦理意見:
李春華網友:您好! 首先,衷心感謝您對南京城市建設發展的關愛,正是因為有和您一樣熱愛我們這座城市的廣大市民的支持理解,這幾年南京城市建設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快速發展!梧桐樹是南京的重要“城市名片”,枝繁葉茂的梧桐樹是南京靚麗的風景,也是南京市民對這座城市歸屬的精神寄託。
當前,南京捷運三號線建設已啟動,城內走向要經過太平北路、太平南路等道路,車站施工和行道樹的保護成為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廣大網友關注關心梧桐樹保護的心情,我們身同感受。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明確要求平衡好捷運建設與大樹保護的關係,儘量少移或不移植大樹。
我們深知梧桐樹承載了南京人太多的歷史記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做好工作:
一是最大限度保護樹木。捷運建設過程中做好綠化保護,儘量少移植或不移植大樹。
二是最大限度最佳化方案。三號線建設沿線交通走廊道路容量有限,同時,沿線地層主要以古河道河床為主,包含淤泥質粉土、粉細砂層等不良地質條件。因此,相關捷運車站均採用明挖的施工方法,不得不移植部分現狀樹木,我們已要求相關部門從車站站點選址到車站建築規模均進行最佳化,壓縮車站站台寬度,減少出入口數量和尺寸等措施,將捷運施工對綠化的影響降到最低。
三是最大限度保持“綠量”。包括梧桐樹在內的綠色植被都是南京寶貴的生態財富和文化財富,我們實施移植的數目,必須園林專業單位實施,由專業部門、專業人員對樹木維護的全過程進行跟蹤服務,確保樹木存活,“綠量”不變。
此外,我們已進一步嚴格落實責任制度,要求捷運指揮部、城管局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每一顆大樹的移植都要有審批、有配套維護管理制度,對違反規定的人員和單位將一查到底,嚴格追究責任。梧桐樹的保護,城市的發展,需要您的積極參與和大家共同努力,歡迎您繼續監督我們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使我們生活的南京更加幸福、美麗。
南京市政府辦公廳 市長信箱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各方評論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
南京梧桐樹事件的關鍵,並不在於是否應該砍樹。如果多數居民在經過考慮之後同意,未嘗不能為造捷運而砍樹。關鍵在於市政府相關部門理應向居民公布捷運方案及其對居住環境的影響,包括需要遷移多少梧桐樹以及不同的替代方案,允許居民發表意見、回答居民提出的疑問,並充分尊重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多數意見。
艾利艾諮詢(IRI):
南京“梧桐讓路”事件讓人們再一次見證了微博的強大威力。南京在該事件的處理方面,確實顧及了民意,但其中起到催化作用的恐怕是黃健翔等“名人”及普通網友的微博。如果不是他們積極參與,此事也不會被放大。南京目前暫停移栽是在與民意正向互動,問題在於,此前為何就沒有考慮到民意?微博時代的來臨,對各級政府的行政能力及行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民意和政府行政之間找到平衡,還需各級政府努力尋求解決之道。
在輿情高漲期間,南京市民眾走上街頭,為樹木繫上了綠絲帶表達了市民對梧桐樹的不捨。針對此輿情,南京市政府審時度勢由先提出“少砍”到最後由南京市副市長陸冰親自承諾不再砍伐梧桐樹,並對“台灣立委”、國民黨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見進行了反饋,用實際行動表現了政府對網路輿情的重視。南京市政府的表態和舉動得到了市民和媒體的充分肯定。在此階段,南京市政府行政效率之高效、對傳媒反映之慎重塑造了政府的媒體新形象。
梧桐樹在被停止砍伐之後,針對輿情事件南京市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及行道大樹保護的意見》從政策層面上肯定了此次輿情事件的成果、安撫了民心、順應了民意。
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
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王德生強調:不是砍伐,是移植!
對於南京市民及網民將梧桐樹移植誤認為是“砍伐”,一位南京城管局系統內的官員表示,南京政府方面對民眾的誤解與憤怒表示理解,但我們不認為這是南京市民與南京政府修建捷運之間的矛盾,民眾的情緒是一種對南京梧桐樹以及南京文化的關愛。另外,南京政府官員也註冊了微博,試圖在網上明正視聽。從微博上評論來看,至少目前,官方的解釋並沒有引起網民的重視與認同。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徐少林表示,本番梧桐移植,是因為捷運三號線和十號線的修建,他認為,惹惱南京市民的根本在於兩個捷運站口,一個在南京市圖書館前,一個在江南織造局(音)前。有些網上梧桐被修剪的照片刺傷了南京市民,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砍伐,為了移植搬運,必須將樹的枝椏剪去。對於網上被熱議的一些關於梧桐樹枝椏突兀的照片,徐少林如是稱。網民關心的較多的一個問題是,在捷運修建完成後,因修捷運而移植梧桐樹是否會回來,實際上,被移植的梧桐樹將移植到南京的郊區,但具體在何處,不知。被移走的梧桐樹具體生長環境如何,政府給予的養護費一年幾何,亦未知。
南京政府官員表示,南京老城區,其實梧桐樹的生長環境未必多好,地下網管線很多,地面又是密封的水泥地,並不是利於梧桐樹生長的最佳環境。從科學的角度說,行道樹選取樹齡10年—15年的最為宜。可以預見的是,即使捷運修建完成,即使政府重新種上新的梧桐樹或其他樹種,但南京市民所熟悉的那種交錯著、可遮蓋全部行道的綠,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再也看不到了。
台灣國民黨中常委:
台灣國民黨中常委@邱毅 聽說,大為窩火,發微博表示,這些立於南京市區的法式梧桐樹,最早一批是為迎孫中山之靈而種,演變到後來市區往中山陵沿路的梧桐,已具“護靈”特殊意義。他已將抗議提交至中常會,希望馬英九重視。因為“國民黨高層豈能緘默”。
網民評論:
@張醒生:
要為南京市長鼓掌!雖然晚了點!但勝於無!這是中國公民用微博保護公民權利的又一成功例證!微博改變世界!
@呦嚯:
“移一棵樹補兩棵樹”?請問什麼叫占補平衡?它主要是指補的這個必須要有同樣的質量才行,而不是指數量。一棵生長80多年的三四層樓高的大樹,你也必須補出一樣的樹,否則你就是補10棵小樹苗也無用。
@搜狐文化:
“南京大屠樹”已並非一朝一夕,早在2006年,南京“砍樹市委書記”王武龍,為了亮化城市,至少把“國民黨當政時種的法國梧桐砍掉了一半”。在巨大的自然災難面前,難道我們連保護文物古蹟都做不到嗎?

事件評價

事情的起因其實並不複雜,過程也並不曲折,但是光禿禿的太平北路大行宮段的確讓很多南京人無法接受。這很正常,作為南京主城梧桐路中一個難得的景觀精品,太平北路大行宮段的現狀讓人不禁有些傷感。
南京梧桐樹事件
城市的建設不可避免,但是城市的人文同樣不能拋棄,一進一退之中彰顯出了一個城市長官的智慧和市民的素養。南京有幸,有這樣一群熱愛她的市民,只是在熱愛她的同時可以將這份愛表達的更為理性和充滿氣質。所以希望每一個南京人都可以將理性作為思考的前提,將情感作為熱愛南京的源動力,這樣的市民更是南京之幸。
網民在社區發帖引發的“保衛梧桐樹”事件由於微博名人的介入而使得話題變得“炙手可熱”,其中除微博名人“黃健翔”“孟非”外,還有台灣立委、國民黨中常委邱毅,也表達關注並參與協調。在輿情高漲期間,南京市民眾走上街頭,為樹木繫上了綠絲帶表達了市民對梧桐樹的不捨。針對此輿情,南京市政府審時度勢由先提出“少砍”到最後由南京市副市長陸冰親自承諾不再砍伐梧桐樹,並對台灣立委、國民黨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見進行了反饋,用實際行動表現了政府對網路輿情的重視。南京市政府的表態和舉動得到了市民和媒體的充分肯定。在此階段,南京市政府行政效率之高效、對傳媒反映之慎重塑造了政府的媒體新形象。梧桐樹在被停止砍伐之後,針對輿情事件南京市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及行道大樹保護的意見》從政策層面上肯定了此次輿情事件的成果、安撫了民心、順應了民意。
相對於2006年南京為修建“二號線”而大舉砍伐梧桐市民無法大規模表達民意不同,在此次事件的初期,網民便動用了網際網路最熱門的網路套用:微博。讓公共事件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傳播,並且通過大規模的公共討論獲得各方意見,這就是微博的力量。微博不僅自己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即自身承擔媒體功能,而且能夠成為各種媒體的發布平台。但是要注意的是,微博本質上只能承擔媒體的功能,即匯聚民意並形成輿論場,但民意並不代表完全正確,因為微博中同樣存在“沉默的螺旋”導致的錯誤意見。而此次南京梧桐保衛戰雖然是微博的勝利,但是微博的功能僅僅到此而已,它只是把民意匯集起來,把輿論壓力給了執政者。所以在此次事件之中政府對輿情的尊重和民主處理程式是危機處理的亮點,是政府危機應對的政策範本。
也正是政府對網路輿情的關注和對民意的尊重,才導致南京市政府在3月14日至3月18日多次鄭重回應網路中反映比較多的問題。從一開始的“移栽”到“少砍”再到“不砍”均是政府善對民意的體現。而南京市政府針對此次危機事件所體現出來的民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將會更深層次的影響到以後的行政決策過程,體現了官民互動價值。此次“梧桐讓路”事件中所建立起來的城市“民主決策程式”也會成為其他城市借鑑的範本。用網路手段擴大政府聲音、推動輿情發展方面稍顯不足。

相關事件

瞻園路
1999年的秋天,當秋風尚未來得及襲擊還泛著綠色的樹葉時,南京瞻園路上一排有著50多年樹齡的梧桐樹卻面臨著被砍伐的厄運——砍伐的理由是擴路。某媒體記者打電話給一位有號召力的老學者,老學者立刻聯絡了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的八位教授,當他們趕到現場時,已有一棵大樹被鋸。
八位教授聯名向市政府上書,呼籲保護這些大樹。此事驚動了人民日報的一位記者,於是在第二天的《人民日報》華東版上,以《這些大樹不該砍》為標題的報導赫然刊登在第14版的頭條上。樹最終保了下來,瞻園周邊的傳統空間也保存了下來。
滬寧高速
2001年,滬寧高速公路通車後不久,為了讓下了高速即進南京城的汽車有個快速通道,中山東路中山門段的六排梧桐樹被命砍掉四排。結果二十幾位專家、學者聯名上書國家建設部,要求我們的建設者“手下留情”。
建設部部長親下南京了解情況,同意專家們的建議,“砍二排保四排”,否則取消南京綠化城市的資格。雖然保存了四排大樹,但那被砍掉的兩排樹仍讓人心痛,《南方周末》2001年3月15日以《死於非命的樹》為題表達了深深的遺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