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是南京堅持人才第一資源、教育第一基礎、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驅動力,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大力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最佳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國際化程度高的人才隊伍,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為加快推進“人才強市”戰略的實施,努力為“十二五”期間南京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根據《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南京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及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市“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
  • 發生時間:2011年
  • 發生地點:南京市
  • 性質:規劃管理
發展現狀,發展環境,思路原則目標,重點任務,重點項目,規劃保障,規劃實施,

發展現狀

人才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十一五”期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按照黨管人才原則,明確了新時期新階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基本思路和工作格局;人才管理制度建設不斷推進,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人才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本土人才的國際化培養力度不斷加大,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南京已經成為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創業的首選城市之一;人才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市場機制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加強。
——人才總量逐年上升。截至2010年底,南京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62萬,與“十五”末的105萬相比,淨增加57萬人,年均增長速度超過9%,是南京歷史上人才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南京人才資源總量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居於同類城市前列。2010年南京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77人,列全國第三,副省級城市首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73人,居副省級城市前列。南京人才總量呈逐年上升態勢。
——人才素質明顯提高。2010年大學專科學歷以上人員總量為120萬人,與2005年的66萬人相比,增加近一倍,增速明顯快於人才資源總量增速。截至2010年底,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總量達到8.4萬人,與2005年底相比增加近4.8萬人。2010年,南京每萬人中的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一,每萬人中研究生數量全國第二。2010年底,來寧的歸國留學人員數量累計達到15000多人。與2005年底6000人相比,增長150%。
——人才結構漸趨合理。人才三次產業分布結構隨我市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調整漸趨合理。與“十一五”末相比,第一產業中現代農業人才比重上升20%,第二產業中先進制造業人才上升18%。金融、現代物流、國際外包業等現代服務業人才數量迅速增加。人才產業分布結構升級明顯。從年齡結構看,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從職稱結構看,截止到2010年底,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89.6萬人。一大批年輕型、知識型和專業型人才資源進入到產業發展領域。
——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高。人才總量的持續增長直接推動了GDP的高速增長。百萬元GDP中使用的人才數量不斷下降。2000年創造百萬元GDP所使用的人才數為6.10人;2010年創造百萬元GDP所使用的人才數僅為3.36人。到2010年,人才貢獻率達到35%。
南京人才發展面臨的問題
南京作為人才大市,還不是人才強市。面對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戰略、以創新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為主攻方向的第三次重大歷史機遇,面對“十二五”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南京的人才發展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工作改革還有待於實現服務“兩個率先”的戰略性轉變。突出表現在:
——人才工作改革創新還需進一步解放思想。面對科學發展新階段新要求,人才優先發展的工作理念尚未在全市範圍內普遍確立,人才工作的目標考核體系尚不健全,人才工作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有待完善。
——人才隊伍的總體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人才結構有待最佳化。符合南京產業發展方向,具有創新能力、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層次人才稀缺。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特別是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數量不能滿足“三個發展”要求,引領作用尚未形成,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呈現出結構性失衡狀態,城市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人才發展現狀呈現結構性矛盾。
——人才資源布局需要最佳化。人才分布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優先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高端人才群體主要集中在部省屬高校院所,市屬單位高端人才缺乏,郊縣人才不足,企業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短缺。
——人才開發有效投入不夠,人才創業創新環境還有待最佳化。政府、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等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亟待建立健全。人才開發方式還處在數量規模型增長階段,人才優勢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能力不足。人才開發服務體系尚未完全覆蓋海外人才、非公有制領域人才等新人才群體。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不夠大,人才國際化步伐不夠快。

發展環境

(一)人才發展巨觀背景發生重大變化
“十二五”期間,是南京迅速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機遇期,人才發展的巨觀背景將發生深刻變化。“十二五”時期,南京人均GDP將達到15000美元,全面邁入“上中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門檻;城市經濟轉型進入攻堅期,處於工業化後期並向發達服務經濟過渡的重要階段;快速城市化的綜合效應將進一步顯現,人口進入新一輪的膨脹期,城市空間結構、就業結構、人才結構均面臨調整新壓力。
(二)人才發展迎來新的內外部機遇
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三網融合”試點城市等重大制度創新活動的推進,青奧會、亞青會等國際性賽事的籌備舉辦,將對南京發揮科教人才資源優勢,集聚創新能量,激發發展活力,建立更加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創造有利契機。世界經濟正處在大調整大變革時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但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正孕育突破,開發中國家的大城市將是技術移民(高水平人力資源)回流的主要承接地。
(三)區域間人才資源競爭更趨激烈
國家各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加快推進,南京不僅面對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國際國內的激烈競爭,更要面對周邊地區和同類城市的直接競爭。同類城市在人才創業、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相繼出台,進一步促進了國內人才資源的流動,南京必須在政策、環境方面創造新的優勢。

思路原則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教育是第一基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的理念,聚焦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聚焦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定位,聚焦辦好2014年青年奧運會的大事,落實“人才引領、科技創業”和“制度先試、園區先行”兩大關鍵舉措,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建設中國人才和創業創新名城為目標,推動科技創業創新人才大擴容,推動科技創業創新載體大提升,推動科技創業創新制度大最佳化,構建人才高地、創新源地、創業基地優勢凸顯的區域創業創新體系,使人才成為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根本力量,為南京“十二五”期間走在科學發展前列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
(二)發展原則
——堅持服務發展,以用為本。把服務科學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圍繞科學發展目標確定人才隊伍建設任務,根據科學發展需要制定和實施人才政策與舉措,用科學發展的實踐檢驗人才工作的成效。把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積極為各類人才創業創新搭建平台,著力構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導向與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業動力、創新魄力、創優激情和創造活力。
——堅持人才優先,高端引領。充分發揮人才的基礎性、引領性、戰略性作用,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堅持高端產業匯聚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引領高端產業,著力引進培育一批引領南京發展的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充分發揮高端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
——堅持全域統籌,優勢轉化。強化“大南京人才工作”理念,推進全域人才統籌、一體創新發展,加快構建區域人才工作體系。打破影響人才創業創新的思想束縛、政策壁壘和體制障礙,充分釋放科教人才優勢,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構建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高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三高聯動”格局,實現人才優勢向科技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轉化。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南京人才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確立人才競爭優勢,率先建成人才強市,實現人才素質優、結構優、機制優和人才創業創新能力強、產業支撐作用大、發展引領效應好,顯著提升人才發展的城市首位度和國際影響力,基本形成中國人才和創業創新名城的城市品牌和發展形態。人才發展各項主要指標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具體指標如下:
——人才規模進一步壯大。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220萬人,年均增長7.6%左右,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122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9萬人,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達到3000人,居於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人才結構更趨合理。重點培育新興產業領域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層次人才占人才資源總量比例達1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31%。
——人才素質大幅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5%以上,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29%,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100人年,每萬勞動力中高技能人員數達600人。
——人才效能明顯增強。人力資本總投入占GDP的比例達16.8%,人才貢獻率達46%,年專利申請量8萬件。

重點任務

(一)突出引進培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
發展目標:圍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的戰略任務,以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團隊)建設為重點,面向海內外引進培育一批國際領先的頂尖人才(團隊)、一批能夠帶動南京產業發展取得突破的領軍人才(團隊)。
主要舉措:以“321計畫”為龍頭,通過“培育孵化+引進生根”,帶動更多的優質高端人才資源集聚南京。充分發揮和轉化南京科教人文優勢,深入推進“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人才工作模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與創新園區、高科技企業之間人才開發與培養的合作與聯動機制。制定鼓勵博士教授創業政策,加大柔性引進培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力度。提升南京海外留學人才居住證(“南京藍卡”)的國際化服務水準,加強對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在資金、辦公、住房、投融資、科教扶持、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南京科技創業家培訓基地,加強高端科技創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以訓引才”的新路徑、新模式。拓寬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定期赴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開展以“相約南京”為主題的大型招才引智活動,重點打造中國留學人員南京國際交流與合作大會、南京人才發展研究中心等品牌。加強與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團體等的合作,廣泛建立各類人才合作聯盟。進一步完善領導幹部聯繫高層次人才制度。優先推薦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參加國家、省重點人才工程和重大項目,為人才的學術交流、項目合作、成果轉化等提供經費支持。重視發揮企業引才用才的主體作用,建設一批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探索完善創業創新風險補償機制,為各類科技企業、科技研發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的創辦創造良好條件。
(二)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發展目標:圍繞我市重點產業發展目標和社會建設目標,突出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緊貼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等社會領域需要,加大急需緊缺人才開發力度。到2015年,在電子信息、石化、汽車、鋼鐵四大支柱產業,電力自動化與智慧型電網、通信等八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軟體和服務外包、金融業等八個現代高端服務業等重點產業和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發展領域培養開發急需緊缺人才56.75萬人,確保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各類專業人才數量充足,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主要舉措:建立健全人才發展和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進人才規劃與產業規劃一體化、人才政策與產業政策一體化、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一體化,確保人才發展與產業發展相互銜接、相互匹配、相互支撐。根據產業發展規劃,開展人才開發前瞻性研究,分類制定人才發展專項規劃。根據重點產業發展目錄,加強人才需求動態分析,定期編制南京市人才發展統計公報,定期編制和發布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海內外人才向新興產業領域集聚。圍繞“紫金人才特區”建設,把高新區、麒麟科學城、河西金融集聚區、南京液晶谷、南京軟體谷、南京無線谷、模範路科技創新園區、南京生物醫藥技術創新及產業基地、江蘇白馬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打造成高層次人才集聚和培養平台。採取“政府支持、企業化運作”模式,引導校企合作共建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三站三中心”。深化院士與人才結對培養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引導院士指導幫助人才創業創新。構建多元化創業創新投融資體系,創新科技與現代金融結合機制。加大急需緊缺研發人才、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大規模開展重點產業專門人才知識更新培訓。繼續實施“五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藝等領域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實施“鐘山青年英才工程”、“金陵名人名家工程”,支持重點領域人才參加國際科研計畫和學術交流等。完善重點領域科研骨幹人才分配激勵辦法。
表2 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一覽表
領域
2015年發展目標(新增)(人)
電子信息
3000
石化
2400
汽車
4000
鋼鐵
1500
風電、光伏裝備
4700
智慧型電網與電力自動化
12000
通信
6000
節能環保
2000
生物醫藥
7600
新材料
7000
軌道交通
800
航空航天
4000
軟體和服務外包
137000
金融
56000
現代物流
8000
信息服務
20000
旅遊會展
39100
文化創意
11000
商務服務
36000
商貿流通
186000
教育
1800
政法
2300
宣傳思想文化
5900
醫藥衛生
9400
(三)統籌推進六支人才隊伍建設
1、黨政人才隊伍
發展目標:按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要求,以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為核心,建設一支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想幹事、能幹事、乾成事的領導幹部隊伍,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勇於創新、勤政廉潔、求真務實、奮發有為、善於推動科學發展的高素質黨政人才隊伍。2015年,全市黨政人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達總數的95%。
主要舉措:適應科學發展要求和幹部成長規律,構建理論教育、知識教育、黨性教育和實踐鍛鍊“四位一體”的幹部培養教育體系,開展大規模的幹部教育培訓。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方針,樹立注重品行、崇尚實幹、重視基層、鼓勵創新、民眾公認的用人導向。加大競爭性選拔黨政領導幹部工作力度,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提高幹部工作科學化水平,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加強女幹部、少數民族幹部、非中共黨員幹部培養選拔和教育培訓工作。建立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幹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完善黨政人才分類管理制度。推進黨政機關重要崗位幹部定期交流、輪崗,加大領導幹部跨區域跨部門交流力度。健全權力約束制衡機制,加強幹部管理監督。
2、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發展目標:適應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以戰略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眼光、戰略思維和市場開拓能力的優秀企業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2015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達54萬人左右,培養造就10名左右能夠引領南京企業躋身中國500強的企業家。
主要舉措:組織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計畫,積極利用世界先進企業、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其他各類培訓機構開展境內外培訓和實踐鍛鍊,提高企業高層領導的戰略管理和跨文化經營管理能力。健全企業經營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實行契約化管理。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創業創新企業家和企業戰略規劃、資本運作、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完善以市場和出資人認可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評價體系,積極發展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評價機構,建立社會化的職業經理人資質評價制度。健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協定工資制度和股權激勵制度。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庫。
3、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發展目標:適應現代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要求,以提高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為重點,打造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2015年,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122萬人。
主要舉措:加大新興產業領域人才培養開發力度,重視傳統產業各類技術人才的培養。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制定雙向掛職、短期工作、項目合作等靈活多樣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引導黨政機關、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專業技術人才向企業、社會組織和基層一線有序流動,促進專業技術人才合理分布。統籌推進專業技術職稱和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特殊津貼制度,強化激勵,科學管理。改善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生活條件,拓展職業發展空間。注重發揮離退休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隊伍
發展目標:適應南京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要求,以提升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建設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2015年,高技能人才總量達29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31%,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達5.2萬人。
主要舉措: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職業培訓,突出高端職業和技能、新興職業和技能與長周期技能和前瞻性技能開發。繼續加大市重點技師學院建設力度,依託大型骨幹企業(集團)、技師學院、高級技工學校,建設一批示範性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完善市屬5年制高等職業學校發展機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在職業教育中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加快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和學生生活補助制度。實施南京市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促進技能人才評價多元化,有序推進就業準入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絕技絕活代際傳承機制。完善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制度,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5、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發展目標:圍繞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為重點,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農產品加工、民俗旅遊、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文化等新型行業實用人才數量顯著增加。2015年,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10萬人,其中,具有中高級技術等級0.74萬人,每個行政村至少有8名示範帶動能力強的帶頭人。
主要舉措:大力實施現代農業人才培養工程,充分發揮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路、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各類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主渠道作用,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牽頭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業企業,加快培養農業產業化發展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村經紀人。在創業培訓、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扶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興業。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評價制度。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表彰激勵和宣傳,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地位。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發展急需的農業技術人員、教師、醫生等方面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加大城鄉人才對口扶持力度。
發展目標: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以人才培養和崗位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2015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2萬人。
主要舉措:制定加強和完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意見。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評價、使用制度。加強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專知識培訓,建立不同學歷層次教育協調配套、專業培訓和知識普及有機結合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制定社會工作培訓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建設一批社會工作培訓基地。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職業化管理,最佳化社會工作者工作環境。加快制定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設定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政策。推進公益服務類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和公益類社會組織建設,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組織實施社會工作服務組織標準化建設示範工程。建立社會工作人才和志願者隊伍聯動機制。

重點項目

(一)大力推進“321計畫”
緊貼全市產業發展規劃和重大產業項目,聚焦科技創業,集聚創新資源,最佳化政策環境,突出扶持重點,自2011年起,用5年時間,大力引進3000名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重點培養200名科技創業家,加快集聚創業創新人才各100名。對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將給予企業初創扶持、科教特色扶持、金融財稅扶持和生活配套服務。在此基礎上,科技創業家培養計畫將再遴選、再聚焦,重點資助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和持續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使之成為開創技術新路徑、商業新模式、產業新質態的科技創業家,並形成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引領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助推城市發展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
(二)重點建設“紫金人才特區”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區域資源優勢、功能定位和產業特色,按照“一區多園”思路,在模範路科技創新街區、中國(南京)軟體谷、麒麟生態科技城三個創新核心區,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南京化學工業園四個國家級園區,仙林、江寧、浦口三個大學集聚區等科教人才富集區域,集中規劃、分步建設總占地50平方公里左右的“紫金人才特區”。2011年起,通過5年努力,區內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試用房600萬平方米,匯集科技創業企業10000家、畢業企業3000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500家、上市企業100家,同時,推進人才評價改革、股權激勵試點等多方面改革試點,使“紫金人才特區”成為高層次人才高度密集、科技創新創業高度活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速發展、人才體制機制全面創新的人才特區。
(三)探索建立“雙創”發展新模式
以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創業孵化成功率、科技進步貢獻率為目標,通過探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兼職創業、科研成果轉讓、智慧財產權入股、科技人員獎勵等措施,推進人才管理和科技體制改革;通過建立健全政產學研金“五位一體”的創新資源集成整合機制,省市、高校科研院所信息共享和會商機制,實施創業創新提速行動計畫,促進各類創新人才的創業活力在高校、在園區、在企業充分涌流,走出一條符合南京創新資源稟賦特徵、體現科教和創新規律、富有活力的創業創新之路。
(四)實施一批重點人才工程
實施鐘山青年英才工程,每年重點扶持和資助500名青年拔尖人才。到2015年,建設20個青年人才創業創新基地。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創業成效顯著的青年企業家。實施金陵名人名家工程,每年重點扶持和資助100名文化藝術名家開展創作、研究、展演、展覽等活動。每年重點培養和支持100名各類學校學科帶頭人和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到2015年,在優勢學科領域形成10個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學科名家群、20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工作室。實施現代服務業金領工程,到2015年,引進和培養的金融保險、服務外包、軟體和信息服務、貿易行銷、商務會展、創意設計、智慧財產權、現代物流、公共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高層次人才達到3萬名。實施高技能人才倍增工程,每年培訓1.5—2萬名技術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到2015年,建設5個以上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加強對青年高技能人才與緊缺型技師的培養,力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總量的40%以上。
(五)建設一批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
重點建設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南京雨花軟體園等若干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依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園區,用5年時間建立20—30個市級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爭取其中的一批基地建成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充分發揮基地的主體作用,大力探索靈活的科研機制、成果產業化機制、投融資機制和人才使用機制。支持基地爭取更多國際和國家級創新項目、創新資源落戶南京。加強人才基地的合作,推動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基地聯盟建設。
(六)實施人才國際化工程
圍繞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國際合作項目。支持企業在境外投資設廠、併購或建立研發中心。加大與外國政府、企業、學術團體等各類機構的合作交流力度,鼓勵和資助優秀科學家發起、牽或參與國際重大科技計畫、科技工程、學術研究,支持國內人才到國際組織、國際性專業團體擔任重要職務。每年資助一批優秀人才參加國際會議。拓展境外培訓渠道,在有關國家、地區建設一批有特色的海外培訓基地,加大南京本土人才出國(境)培訓力度。創辦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和二級學院,鼓勵中外學生交流。
(七)推進博士教授創業支持計畫
深化區域人才資源開發,制定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勵本市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或副高(含)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在南京創辦科技型企業。每年對100名成功創辦企業的人才,由市級財政給予專項資助,進一步引導人才智力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營造鼓勵創業、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加強“部市合作、省市合作、院市合作”,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專項等各類國家科研計畫項目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落戶南京,吸引集聚並培養造就一批戰略科學家和頂尖學科帶頭人,加強南京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和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創新高新技術等園區以及科技企業加速器、孵化器、創業苗圃等人才創業基地的管理機制,壯大創業導師、創業輔導員團隊,形成一支與創業創新聯動發展的現代服務業人才隊伍,為人才創業提供堅實保障。
(八)以籌備舉辦“青奧會”、“亞青會”為契機,提升現代服務業人才競爭力
著眼“青奧會”、“亞青會”的籌備舉辦,統籌各類現代服務業人才開發。組織制定和實施創意人才開發計畫。分類制定文化服務、會展旅遊、信息服務、智慧財產權服務等重點領域人才開發政策。著眼於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按照“三個發展”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大力開發以金融、航運、貿易為重點並能有效提升南京比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服務業人才。以新街口商圈、河西金融集聚區、南京港等區域為重點,吸引集聚一批金融、商貿、航運領域領軍人才,培養和造就一批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期貨、外匯、第四方物流、航運衍生服務、海事等領域的高素質、專業化、複合型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實施國際商務人才開發計畫。大力開發商務研究策劃、專業服務、商業規劃、展覽策劃、國際商務談判、涉外律師、專業評估等國際商務領域高層次人才,積極開展海外學習和培訓,加強與駐外機構商務部門、國際經貿組織和機構的合作交流,打造國際性貿易論壇。加快現代服務業緊缺急需人才培養和引進步伐,完善現代服務業人才評價標準和方法,不斷提升現代服務業人才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水平。

規劃保障

(一)加大人才優先投入力度
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完善分級分類人才資助體系,有效整合人才資金,保障人才發展重大項目的實施。加強政府引導,鼓勵、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人才發展基金,多渠道吸引和募集社會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投資人才開發項目。在重大建設和科研項目經費中,安排部分經費用於人才培訓,加大企業研究開發、職工培訓投入力度。建立人才資金管理制度,加強人才資金動態管理和審計監督。
(二)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
建立人才住房保障體系,制定和出台高層次人才和青年人才住房保障辦法,鼓勵引進高層次人才,優先保障我市重點產業和創業創新類企業的發展,逐步擴大保障面。實施人才住房“195工程”,形成1000套專家公寓、9000套人才公寓、5萬套青年(創業)公寓,總計6萬套人才房的保障體系。採取市、區縣、園區、企業共同承擔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供給人才住房。到2015年,建成500萬平方米分布均衡的各類人才用房,形成一批交通便利、設施完備的人才高尚生活區。
(三)健全人才投融資和公共服務體系
構建多元化創業創新投融資體系。探索建設區域性非公開科技企業櫃檯交易市場,為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大力培育風險投資市場,加大政府風投引導基金投入力度,創辦市級風投機構服務園,免費提供流動性辦公服務和共享性商務文秘服務。完善貸款貼息、擔保獎勵、風險補償和防範等制度與機制,有效發揮南京科技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創業創新的資金扶持作用。積極推進市級高層次人才服務機構的建設,提供全流程、高水平、專業化服務。建立區縣、重點開發園區高層次人才服務視窗和產業聯盟、行業協會人才工作服務站,探索建立鎮街人才服務平台和規模以上企業人才聯絡點,形成覆蓋全市的人才服務網路。積極發揮各類人才協會的橋樑紐帶作用。
(四)完善人才法規體系
全面梳理人才政策法規,重點圍繞人才安全、人才市場管理、人才智慧財產權保護和人才培養、使用、引進、評價、激勵、保障等各個環節,研究制定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人力資源市場管理、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外國專家來寧工作管理等規章或市政府其他規範性檔案,形成系統全面的人才法規體系,依法維護各類人才和用人主體權益,有效推進人才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

規劃實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堅持管人才原則,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統分結合、上下聯動、協調高效、整體推進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進一步發揮政府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作用,強化各有關職能部門人才工作職責,建立健全有關部門人才工作落實機制,推動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向最佳化發展環境、提供公共服務,建立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各類社會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協調一致做好人才工作。
(二)加強人才工作隊伍建設
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加大培養力度,形成一支適應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人才資源開發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複合型人才工作隊伍。建立人才工作專家諮詢制度,加強人才理論研究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強人才學科建設,完善人才信息網路和資料庫,建立健全人才資源統計和定期發布制度。建立南京人才發展研究中心,搭建創業創新人才的研究平台、交流平台、集聚平台,深入開展人才工作戰略性研究,探索人才資源開發規律,不斷提高南京人才理論研究水平,打造全國性人才、智力、技術和項目交流合作品牌,指導人才工作的創新和實踐。
(三)建立健全以人才工作責任制為核心的人才發展考評體系
強化黨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建立黨政“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目標責任制,建立黨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定期聽取人才工作專項報告制度。適當提高人才工作在全市綜合考核中的權重,把人才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科學考評體系。按照“五年目標年度化、年度任務具體化”的思路,建立人才工作重點任務督查考核、人才工作統計公報制度。把人才投入、創新創業平台、人才公寓、人才滿意度等指標,全面納入市各有關部門和區縣、重點開發園區的年度績效考核,作為領導幹部、領導班子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建立人才工作講評制度,定期對區縣和有關部門人才規劃、政策等實施情況進行公開講評和通報。
(四)營造人才工作的社會合力
宣傳各區縣、各行業引進、培養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加大對作出突出貢獻人才的宣傳力度,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人才發展的輿論氛圍,形成人人作貢獻、人人能成才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揮企事業等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運用全社會力量做好人才工作,形成人才工作的整體合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