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吆喝

南京吆喝,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吆喝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吆喝,俗稱“叫賣聲”,古又稱“市聲”,是最為質樸原始的廣告形式。其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屈原《楚辭·天問》中有“師望在肆,鼓刀揚聲”的描寫。宋元時,市聲廣告進一步發展。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記載:“京師凡賣一物,必有聲音,其吟喔俱不同”。明清兩代,市聲廣告更加活躍。蔡繩格的《一歲貨聲》收集了大量的叫賣聲,成為市聲廣告的集大成者。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歲月,市聲仍然迴蕩在古街深巷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媒體的發展,時至今日,市聲已經成為人們對過往歲月的一種記憶。然而,一聲韻味十足的吆喝,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城市 “五行八作”的繁榮景象,也表現了一個地域的方言魅力,同時承載了許多古老行業的民俗風情。
在古代,市聲的形式多樣,基本上可分為三類:叫賣聲、唱賣聲和響器聲。叫賣聲以簡單的吆喝為主。《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伏暑以後,則寒賤之子擔冰叫賣曰:‘冰核(音胡)兒’。”唱賣聲則曲調婉轉,猶似戲曲。《東京夢華錄》記載:“是月季春,萬花爛漫,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而響器聲則是藉助於小鼓或銅鑼等來招徠顧客。且在當時有個雅稱—“驚閨”,就是使聲音達到閨閣的意思,極富詩意和情趣。但在很多時候,市聲都是多種形式的結合。另外,市聲的內容也很豐富,主要包括收舊修舊類、食品雜貨類和各種服務類。各行各業,皆在其列。在歷史的發展中,市聲文化也和其他藝術互相滲透,相得益彰。無論是在唐詩宋詞元曲中,還是在市井小說里,都能找到市聲的蹤跡。“估衣街上古衣多,高唱裙衫值幾何”的情形、“小窗人靜,春在賣花聲里”的意境、《貨郎兒》和《賣花聲》的曲牌都讓人心旌搖曳,心馳神往。在當代,市聲也與相聲等藝術進行了結合。而市聲的流播範圍也十分廣闊,達到了“有買賣就有叫賣”的程度,其中著名的有北京吆喝,南京吆喝等。
南京吆喝起源於何時不詳,暫無確切文字資料可考。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吆喝是隨著某一行業的產生而產生的,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並約定俗成且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據當代老藝人卜俊保老人講述,吆喝聲是他兒時的記憶,可見南京吆喝在1931年前後就已存在。據老人講,現今50歲以上老南京人都能吆喝兩句叫賣聲。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和非遺保護的展開,對南京吆喝的保護和發展工作也相繼展開。
南京吆喝,其作為商品銷售的一種形態,起初帶有質樸的特徵,並逐漸融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南京吆喝的品味就是對文化的賞析。舊時沿街串巷的販夫走卒販賣貨物,或用曲藝清唱、或用口技模仿;或清純悠揚、或乾脆利落;或寫實、或誇張。有拐彎、有拖調;有高唱、有低喃。所有的這些,都成為南京文化的標籤和南京民眾的記憶。時至今日,南京吆喝不僅參加文藝演出,也正式開班授徒,而且有許多南京吆喝成為了民眾喜聞樂見的手機鈴聲。馬頭牌冰棒、破布爛棉花拿來賣、磨剪子、炸炒米、賣報、倒馬桶、燒餅油條、喊堂都成為下載量驚人的人氣鈴聲。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