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丘姓,源於西南夷,出自戰國中期古哀牢國南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丘姓
- ,讀音作:nán qiū
- 淵源::源於西南夷
- 國內分布:漢族、傣族、景頗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南丘[南丘,讀音作nán qiū(ㄋㄢˊ ㄑㄧㄡ)]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西南夷,出自戰國中期古哀牢國南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戰國時期,在滇西南的哀牢山區有個古哀牢國,其地有南丘邑,非常著名,在古籍稱為“五丘”之一。南丘邑在秦朝、西漢時期隸屬益州郡,即今雲南省思茅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一帶,以盛產食用井鹽(岩鹽)著稱。距今約兩千四百餘年前,以今雲南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下游區域,曾崛起過一個支系龐雜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不但創立了存續數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國,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哀牢國南丘邑的原住民,傳說為遠古聖人祝融的後裔,崇尚火神。在戰國末期,哀牢國曾被秦國吞滅,歸入益州郡。到了西漢初期,哀牢國又脫離中原王朝,仍舊自立,國主姓柳,稱九隆王。
到了東漢王朝漢明帝劉莊執政時期,古哀牢國九隆王的世襲傳人名叫柳貌,公元一世紀中葉在位。柳貌是保山歷史上一位關鍵時期的重要人物。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九隆王柳貌率領七十七個邑王、五萬餘戶、五十五萬多人舉國“內附”,毅然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行列,從而使古代保山地區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門檻,其中就有南丘邑王及其邑民。東漢王朝則因勢利導,藉此機會將郡縣制度推行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整個哀牢地,並再設永昌郡予以統一管轄。為表彰柳貌的內屬之功,漢明帝還特別給他頒賜了與西漢時期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形式一樣的“哀牢王章”,並舉行了盛大的宮廷慶典。
在戰國末期至秦、漢期間,即有以居名邑稱為姓氏者,稱南丘氏、五丘氏、南井氏、南鹽氏等,在“哀牢歸漢”之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丘氏、井氏、鹽氏等,其中丘氏在清朝雍正年間改稱邱氏。與南榮氏一樣,以南丘氏分衍的諸多漢化姓氏,是傣族、景頗族、白族、乃至藏族、彝族中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布
南丘氏複姓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如今多已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丘氏、邱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族,但多以鎮沅、益州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鎮沅州:古稱南丘。西漢時期,鎮沅縣隸屬於益州郡,東漢時期隸屬於永昌郡。唐朝南詔時期,為銀生節度屬柳追和城地,宋朝大理國後期隸屬於蒙舍鎮統領。元朝時期為乾遠州,隸屬於景東府。明朝時期改置為鎮沅州。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公元1770年)改為鎮沅直隸州,清道光二十年(庚子,公元1840年)改為直隸廳。民國時期改為鎮沅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鎮沅縣。1990年2月3日,國務院批准成立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1998年5月,縣政府從按板鎮搬遷到恩樂鎮。
益州郡:亦稱建寧郡、五尺道、味縣、寧州、即曲靖、滇池地區。曲靖在歷史上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秦、漢時期的“五尺道”是最早開闢出的雲南”內引外聯“之通道,秦朝時期設益州郡。西漢五朝時期己在曲靖設定味縣。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他派人入南荒,始知秦拓五尺道至西洱河而止於洱河口。張騫表奏漢武帝,以甸為滇,稱西洱河為滇池,始於此。時莊有後人張仁果,為人忠厚,性慈,知其賢,立仁果為白王,以白崖(今彌渡紅岩)為都。後傳六王,改國號為建寧,遷都澄江(今祥雲、賓川二縣境)。至漢朝,位為大鬼主雍奪。蜀漢建興三年(乙巳,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殺雍,封龍佑那為建寧王,賜姓張,立鐵柱於建寧城,並立碑標記,並在蜀漢建興三年秋改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移治至味縣(今雲南曲靖)。西晉王朝時期設為寧州,曲靖成為全國十九個州之一,其時轄地在今祥雲、賓川縣境內。之後的五百年內,曲靖一直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曲靖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撤地設市。
堂號
鎮沅堂:以望立堂。
益州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