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療法

協調療法由著名中醫學家劉紹武先生提出,是三部六病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協調療法
  • 提出者劉紹武
  • 學說:三部六病學說
  • 原載:《中醫藥研究雜誌》
協調療法的提出,來源,規律,舉例說明,協調療法內容,協調療法的理論依據,協調療法的組方原理,協調療法的臨床使用,協調療法的基本方劑,

協調療法的提出

來源

以下是劉紹武先生關於協調療法的論述,原載《中醫藥研究雜誌》1984年創刊號。
一個內科醫生,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內傷雜病。中醫對內傷雜病的辨治方法很多,一般的,辨證上首重虛實,治療上首重補瀉。
《扁鵲傳》云:“人之病病疾多,醫之病病道少”。《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經言盛者寫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為什麼說“尚未能十全”呢?雖然“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必須“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才能達到,但治療方法上,也有探討的必要。臨床上要提高療效,不研究新的方法,不篩選新的藥物,依然信守著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汗、吐、下、消、補、和、清、溫八法,不重視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談不上發展的。
內傷雜病外的病機以病理上,絕大部分是機體的陰陽、氣血、功能的失調。《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治者,通平,如《漢書、王嘉傳》:“孝宣皇帝,賞罰信明,施與有節,記人之功,忽於小道,以治致平。”機體的功能,不達到治平,便會發生疾病。而人體是一個整體,任何疾病,儘管是局部的,也不能凌駕於整體之上,只有整體的存在,才有局部的意義。中醫學二千餘年來,借用演繹的思辨,運用古樸的唯物哲學,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整體觀念。這一點,較比一些在具體運動形式上注意的多,整體規律上認識的少的自然學科,意義要積極的多。整體並不是組成部分簡單的組合,這裡存在著極其複雜的系統調節。加拿大著名的哲學博士林凡偉研究了東方學術以後說:“中醫思想的中心主題是整個體系應保持和諧”。

規律

臨床上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了一條規律,即:沒有整體的根本調節,就不會有局部症狀的改善。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辯證法不知道什麼是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麼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地方承認‘亦此亦彼'。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相互過渡。”
人體的疾病,尤其是雜病,在功能上或整體與局部關係上的失調,也是一種“差異”,這種差異,經過普遍的,肯定的協調,也可以在中間階段融合,在相互過渡中達到新的、相對的平衡。
基於上述認識,認為對於內傷雜病的治療主要方法,是協調療法。這種治療方法的主要方劑,是小柴胡湯。
《傷寒論》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可與小柴胡湯。”這裡所說的表、里、陰、陽,諸證悉見,若以六病(傷寒論的六經學說,缺乏根據,仲景明言六病)來分析,有太陽病之“微惡寒”,少陽病之“頭汗出”,陽陰病之“大便硬”,太陰病之“心下滿”,少陰病之“脈微細”,厥陰病之“手足冷”,這裡面,陰陽無法分別,六病混然而一,既然是用小柴胡湯主之,可見其主要功能,是協調整體。
多年經驗證明,小柴胡湯確實可以宣通表里,疏調三焦,充津液而使之五臟戴澤,和氣血而使行機衡常。對於柴胡一藥,起自金元潔古,以後的東垣景岳,葉桂山雷,都雲其升散峻提,二江一帶,此論尤是。其實不然,醫生治病,有約有方,方之精微,在乎配伍,如果配伍得當,自然可以無慮。
我用小柴胡湯,習慣以蘇子代半夏,在非嘔非惡疾病中,以川椒代生薑。蘇子降而下氣,利膈寬腸,往往沒有半夏的燥弊;川椒除濕散寒,解郁溫中,熱而不傷津液,而且還有輕度麻醉作用,具有解痙緩急止痛之功。

舉例說明

曾用小柴胡湯化裁治療多種疾患,試舉兩便例,作一說明。
一、王**,男,50歲,軍隊幹部,1979年10月4日初診,患者三年前,心前區有時悶痛,血壓偏高,在北京部隊總醫院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左心室勞損。現症心跳,氣短,下肢浮腫,易汗,難眠,心前區疼痛放射至背。屢經服藥,西藥以硝酸戊四醇酯、舒緩素一類,中藥以冠心蘇合,瓜萎、薤白一類,收效甚微。脈在左關,聚而鼓指(此為聚關脈),余皆細微而澀。治以“調心湯”。(小柴胡湯加味)柴胡15克、川椒10克、蘇於30克、黨參30克、大棗10枚、甘草10克、黃芩15克、百合30克、烏藥10克、瓜萎30克、丹參30克、鬱金15克、牡蠣30克,服十劑後,胸部感覺舒適,夜間容易疲乏,可以入睡,效不更方,總服六十餘劑,症狀逐漸消失。
二、李X X,男,41歲,1983年10月24日初診。患者患腎盂輸尿管結石症,屢經服藥,其石不下,因懼手術,來診。初投自訂排石湯(海金砂、川鬱金、金錢草、車前子、元明粉、王不留行、淮牛膝、雞內金)十劑,不效,後合入小柴胡湯,四劑疼減尿暢,十五劑後複查,原有結石十三塊,今僅剩四塊,體積縮小明顯,又服十八劑,經檢查結石全部消失。
聊舉兩案,用以說明協調整體對改善局部病變的重要意義。

協調療法內容

協調療法的理論依據

傷寒論》148條“傷寒五六曰,頭汗出,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從證候看,“頭汗出“屬少陽”,微惡寒”屬太陽,“手足冷”屬厥陰,“心下滿”屬太陰,“大便硬”屬陽明,“脈細”屬少陰,六病具全。然而此證既非表證,也非里證而為半表半里證,既非陽證,也非陰證,而為寒錯雜症,給臨床辨證帶來極大困難。張仲景獨具匠心,創立小柴胡湯和解表里陰陽,通調三焦氣機,從而達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戢汗出而解”或“得屎而解”的奇特效果。

協調療法的組方原理

機體內,胸為至陽,接納天陽之氣,主“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腹為至陰,受納水谷之氣,主“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它們是新陳代謝兩大物質(氧和飲食物)攝取和轉化利用的場所。同時胸腹為五臟六腑寄居之地,借三焦氣化來相互溝通,完成整體的協調統一,小柴胡湯七藥伍用,可使三焦得通,氣機得暢,營衛得調,陰陽得和,從而達到整體協調。
通過大量臨床實踐體會到,小柴胡湯以蘇子代半夏,蘇子降而下氣,利膈寬腸,以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嘔非惡疾病中,以川椒代生薑,川椒除濕散寒,解郁溫中,熱而不傷津液,並有解痙緩急止痛之用。這樣既不失原方劑的組方精神和臨床療效,又使得方劑更加平和。
小柴胡湯既已更藥,故改稱“協調基方”。
組成:柴胡15克、黃芩15克、黨參30克、蘇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
方義:柴胡主升,蘇子主降,黃芩主清,川椒主溫,柴胡主疏泄,黨參、甘草、大棗主補益。七藥相互制約,協調共濟,共同組成和解大法。

協調療法的臨床使用

在臨床上,整體氣機不調,表里陰陽不和,並非象148條那樣各證俱顯,往往只有一證或數證。針對這種寒熱虛實分辨不清,表里定位不明的情況,劉老大膽地提出,凡人體疾病矛盾雙方,呈現非對抗性的矛盾,不出現大熱、大寒、大虛、大實的四大證,都可採用小柴胡湯協調調整體,以發揮機體的自然療能進行雙向調控,從而達到宣通表里,疏調三焦,充津液而使五臟戴澤,和氣血而使生機衡常。

協調療法的基本方劑

調神湯
調心湯
調胃湯
調腸湯
調肺湯
調肝湯
調腎湯
調經湯
調滋湯
潰瘍湯
理目湯
理消湯
排石湯
消斑解毒湯
解郁攻堅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