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的由來
卓尼系藏語,漢意為兩棵油松或油松。相傳很早以前在
卓尼大寺寺址處有兩棵蒼勁挺拔的油松。據《丹珠爾經綱目
卓尼歷史如意寶鬢》和《安多政教史》記載:1254年(藏曆第四繞迥木虎年),薩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詔請,在赴京途經卓尼時,見到兩棵奇特的馬尾松,便將寺址選在這裡。當地藏族稱馬尾松為“召相”,此後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 ,“
卓尼”是“召相”之變音。“
卓尼”還有另一解釋:相傳卓尼土司的祖先當初從西藏盼包宗(今
達孜縣)起程東來之際,其所在部族的首領穆旺堅參告訴他們:“你們一直向東走,可遇到一條大河,那兒有很多的交相(油松)。”土司先祖率部輾轉到達今
卓尼時,果然遇見了滔滔東流的洮河,並有很多油松。於是,抑制不住喜悅心情,脫口說出“交相尼達”! 在這裡“尼”可解釋為“找到”、“尋見”。按寺址的土壤和當地氣候來看,適宜油松生長 ,當時八思巴派人建寺,這裡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兩棵油松樹,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名,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含意,而卓尼之所以在藏區和內地享有一定盛譽,是與卓尼悠久的歷史、卓尼土司的政教業績、卓尼大寺及其卓尼版《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等卓尼地區光彩奪目的人文歷史密不可分。
地理位置
卓尼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區
卓尼縣內。藏語稱“噶丹雪珠林”(具喜講修洲)、“當增達爾吉林”(禪定興旺洲)。位於縣城北平台上。
歷史沿革
相傳十三世紀初,這裡建有一座寧瑪派小寺。約1269年,八恩巴赴京,途經此地,留其隨行薩迦格西·希日益西宏法。後經薩迦格西·希日益西努力,將原寺改為薩迦派寺院,並委任協地(系楊土司始祖)為寺主。明天順三年(1459),
卓尼第二代土司之弟仁欽龍布(1439一?)從西藏學成歸來,改卓尼寺為
格魯派寺院,並擔任了首任法台。自此,該寺發展很快。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
卓尼第10代土司羅桑敦珠(楊威)次子阿旺赤列嘉措任該寺法台,康熙五十二年(1713),隨長兄楊汝松赴京覲見康熙帝。康熙帝封他為“崇梵淨覺禪師”,敕賜“禪定寺”匾額。從此,
卓尼寺又稱禪定寺。此後,於1714年建參尼札倉, 1729年建居巴札倉,約在乾隆年間建薩里哇札倉(天文學院)和崇巴札倉(法舞學院),從而發展成一座正規的格魯派大寺,寺僧最多時達到3000人。1912年,該寺毀於兵燹。1931 年,在
卓尼第19代土司楊積慶主持下重建,歷時6年竣工,規模小於從前。1958年前夕,全寺有僧眾300餘人,該寺1966年拆毀,近年來重修大經堂和一部分僧舍,現有寺僧近200人。
管理體制
卓尼寺教權歷來由卓尼土司楊氏家族掌握,由出身於該家族的僧人擔任僧官(後稱堪布),總攬全寺政教事務。該寺的管理體制如下:
1.堪布系統。堪布原通稱“僧官”,由土司家族的僧人充任。清乾隆六十年(1721),該寺第三任僧官羅桑丹貝堅贊於印經院組織人力開始雕刻《甘珠爾》印版,歷時10年,於雍正九年(1731 )完成。為此,五世班禪授給他“堪布”名號。自此,僧官改稱堪布。堪布下設大小頭目2人,選擇熟悉經文、品行端正、善於辦事的僧人,由堪布提名委任。大頭目主管全寺的行政事務,並協助堪布管理44個屬寺的宗教、行政、財務、教規教法等;小頭目主要負責處理外事及其他屬寺的部分事務,實際是堪布屬下的辦事員,有時可代替大頭目行使權力,無一定任期。大小頭目之下,設班頭2人,負責監察全寺僧人遵守律戒的情況。此外,堪布下設“尚書樓”機構。尚書樓,意為頭目掌印處,由該寺所轄17教區各推選一名代表組成,具體掌管各札倉的總務、財會等。尚書樓有定期議事章程,凡經共同研究而不能解決者,上報堪布。
2.法台系統。法台,當地漢語稱“壓床高僧”,分總法台和札倉法台,分別掌管全寺或各札倉的宗教活動及有關事務。總法台由堪布委任,任期3年,下設大格貴(俗稱鐵棒喇嘛),管理全寺司法及寺規執行情況。更換方法是,先由上屆大格貴提名,經尚書樓初步審議,最後由堪布擇定。大格貴領導尚書樓,尚書樓下設翁則(領經師)1人、聶爾哇(管家) 4人。翁則負責領誦經文,並無實權,任期不定;聶爾哇一般從17教區的代表中選任,主管寺院的各類財產,任期限定1 年,產生方法雷同於大格貴。
四大札倉
卓尼寺設四大札倉,是總法台和大格貴之下獨立的宗教與經濟實體,其管理體制屬法台系統。其中,參尼、居巴二札倉設定相同,各設法台、格貴1人。法台負責經文教授和本札倉的宗教事務,任期3年,由堪布任免;格貴負責糾察本札倉僧眾的守戒遵法情況,由本札倉畢業的僧人經尚書樓提名研究、堪布確定後充任。格貴下設翁則1人,聶爾哇4人,其職責同大格貴下的翁則和聶爾哇,唯許可權略小,僅限於本札倉。
參尼札倉以教授因明學等為主,學僧畢業後有資格進入唐巴札倉學習。3年後,成績優異者可為參尼札倉法台的人選。若當選,3年後再任居巴札倉法台3年,圓滿到期者可為總法台人選。從西藏求學返回學業突出者,可越級擔任參尼或居巴札倉法台,後任總法台。
薩里哇札倉設乾巴(師傅)1人,管理本札倉宗教、司法、財務等,下設聶爾哇4人。崇巴札倉設朝仁(教習法舞傳承者)1人,主管本札倉事務,無一定任期,亦下設聶爾哇4 人。乾巴、朝仁、聶爾哇等產生方法同於其他札倉。
各札倉學制
卓尼寺各札倉學制也有一定特色,參耐、倉共分11個班級,即辯紅白色班、集類國中高級班、辨理初級下班、辨理初級上班、般若學一班、般若學二班、“第四品”班、“附論” 班、中觀學班、俱舍學班、戒律學班。各班級每3年舉行一次辯經考試,出色者獲“噶然巴”學位,可出任各屬寺法台。其中首名可任居巴札倉翁側,3年後晉升為參尼札倉的法台,任滿3年後出任居巴札倉法台,再經3年,即9年後有資格任總法台(措欽赤哇)。
居巴札倉共分八個班級,以生圓次第的修習來劃分,生起次第設四班,圓滿次第設兩班,主要學習密宗基本知識及聲韻、繪製彩粉壇城方法等,3年後考試,合格者可升人上下 “知尕”班學習。學完八個班級的全部課程,考試優異獲“俄仁巴”(密乘格西)者,可出任
卓尼寺所屬各寺院的法台。
薩里哇札倉從事天文、歷算方面的學習與研究。崇巴札倉則主要學習各種流派的宗教舞蹈及各般樂器的演奏方法。
節日及佛事
該寺主要宗教節日及佛事活動:
正月,每年農曆正月舉行全寺性的祈願大法會,為期15天。法會期間,十四日跳法王舞,該舞仿布達拉宮南傑札倉的傳統跳法;十五日晚舉辦酥油花會;十六日亦跳法王舞,該舞仿扎什倫布寺的傳統跳法;同日,由居巴札倉僧人念《鐵壇城經》,舉行施食及鎮魔驅邪活動,當地俗稱“打張格爾”。
二月,各札倉舉辦春季法會一月。參尼於札倉的辨理四班學僧進行背經考試,居巴札倉僧人念有關鎮壓 魔驅邪的經文,並作施食護摩儀軌。
三月,各札倉舉辦春季中期經會,為期15天。
四月,各札倉分別舉行念大經會一月。法會期間,有曬佛活動,居巴札倉製作彩粉壇場,舉行自人集密金剛壇城的儀軌,並進行密宗辯經考試,向優秀者授“噶居巴”學位。
五月,在大經堂舉行加持“嘛呢藥丸”儀軌,誦經7天,各札倉舉辦夏季中期經會半月。
六月,在大經堂舉行祈願法會 7天,會上跳毗沙門天神舞,曬大佛,各札倉誦經15天。
七月,各札倉舉行秋季經會一月,其中居巴札倉舉辦自入勝樂金剛壇城的儀軌。
八月,各札倉舉行秋季中期法會20天,其中居巴札倉舉辦自入怖畏金剛壇城儀軌。
九月,參尼札倉舉行祈願彌勒佛法會,居巴札倉念大經15天。
十月下旬,全寺進行紀念宗喀巴圓寂的活動5天。
十一月,各札倉分別舉行冬季經會1 月。
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跳法舞、施食及鎮邪驅魔活動,俗稱“打索車”。
卓尼寺原來直接管轄尼月巴、岔道爾、馬鬧、崗梢等5座寺院,並統領44座小寺和17個教區。這些寺院和教區分布在原楊土司所轄48旗,即今
卓尼、迭部、舟曲等縣境內;此外,在色拉寺居曼札倉沒有本地區學僧的5個
康村,與蒙古地方也有教務往來。本寺內有策滿林、伊犁倉、麻當倉、古雅、加唐、岔道爾古續等五大活佛昂欠。各昂欠除與本地區各寺聯繫密切外,還與內外蒙古的一些寺院有宗教聯繫。其中,麻當活佛與浩吾夏日浩卓新寺、浩尼慶西尼索莫、索尼道、恰哈果洛察夏等寺,古雅活佛與阿瓦嘉西浩昭寺,伊犁倉活佛與宗蘇尼道、恰夏日科然浩尼、青達參夏然哈達等寺,加唐活佛與果活科合達參浩昭等寺均有佛事交往和宗教聯繫。
卓尼寺原保存有相傳龍樹親手塑制的十二轉輪王像、龍樹親手繪製的貝葉佛像、印度鑄造的天女像、用蛇心桓香雕刻的毗沙鬥神像、《般若八千頌》貝葉經、尊者那若巴的骨飾、卓尼土司先祖協地的保護神“貢保”像以及宗喀巴大師的一些著作手筆。惜經多次浩劫,現所剩無幾。
兩大印經院
緣起
第一次,早在元末明初時
卓尼寺部分經堂創辦了小型印刷作坊,選刻印刷佛學叢書中的部分章節或單行本中的章節。據史料載,明嘉靖十七年(1538),
卓尼第六代土司楊臻主持雕刊了木版繁、中、簡的六種佛學文獻《佛本生記》、《蓮花生本生記》和《藏文文法入門》及佛像等。於是各“扎倉”(經堂)紛紛效仿刊刻,雕刊印刷了許多圖書。
第二次,進行大規模的編輯抄書,是在清順治十五年(1658)。第九代土司才旺丹珠主持抄寫了大部頭叢書。首先創辦了冶煉和造紙作坊,為抄寫大型叢書做準備工作;然後用金銀粉汁書寫了佛經《八千頌》、《甘珠爾》、《般若經》等,還參考北京、納唐、衛藏的《丹珠爾》,編輯抄寫了一部《丹珠爾》。
第三次,由第十代土司羅桑丹珠主持編纂抄寫了部分叢書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時,編輯抄寫了一部《丹珠爾》。與此同時,土司之妻羅桑草也出資抄寫了《甘珠爾》和《丹珠爾》及部分刻印本圖書。從明代至清代,三位土司三次進行大規模地編纂、雕刊、抄寫佛學圖書,為後來創辦《甘珠爾》和《丹珠爾》印經院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甘珠爾》印經院
隨著安多各地佛教的傳播發展,零星抄寫和刻版印刷遠遠不能滿足寺院教學的需求。
卓尼寺等寺院僧倡迫切要求土司創辦大型正規的印經院。於是這個重任由第十一代土司瑪索貢布(楊汝松)擔當。正當此時,土司被康熙帝召見,因功受到嘉獎。返回
卓尼後增加了刊刻佛學大型叢書的信心,於是當即決定雕刊藏文大藏經上部《甘珠爾》。為了讓雕刊順利出版問世,同時動工加緊修建《甘珠爾》印經院(藏語稱“甘珠爾貝康”),俗稱上印經院。印經院座落於禪定寺釋迦佛殿之西側。由原建於明弘治十四年(1502)的法舞學院改建。建成的印經院是藏式二層樓,面積橫排七間,經深為九間,一樓內佛堂,供有大型餾金三世怙主佛,八大弟子像。其他全是陳列的經板架,均按其頁碼順序排列。二樓分前後兩部分,後部分為《文集》類經板架,前部分為《文集》類印刷處。《甘珠爾》大部分經卷的印刷處設在經堂前院的平房內,面向經堂,東、南、西三面均為印經作坊,共有一百零八部,八萬多塊刻版。內設有生產和管理完善的機構。
印經院設有院長領導下的各種機構,院長稱“巴本”,下設有管理、印刷、檢驗、裝裱、整理、校對、塗色、包裝、封存、銷售財經等等機構,由五十餘名專職人員來負責管理各部門的工作。
印刷是一件十分繁瑣而又細緻的工作,為了保證印刷質量,進行嚴格的管理,實行流水作業。如印刷一部《甘珠爾》,在四、五十個技工的緊密配合下,用三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第一部《甘珠爾》印刷出版於雍政九年(1732),當時全寺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典禮,此事轟動了安多地區。
《甘珠爾》印經院是專門印刷《甘珠爾》的,故名為《甘珠爾》印經院,實際上除此外還刻印其他圖書。印刷開印時間從四月開始約有半年時間。
《丹珠爾》印經院
《丹珠爾》印經院產生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由
卓尼第十四代土司丹松才讓(又名楊聲)開辦。土司在主持雕刻《丹珠爾》同時,動工修建印經院。印經院是由原“卻吉考老”佛殿改建而成,俗稱下印經院。其面積橫排七間,經深九間,內陳設有大型鎦金宗喀巴師徒三尊像。樓內兩側為三百一十七部《丹珠爾》經板架,十二萬多塊經板。該樓前三面圍繞廣場建有兩層樓房,內為印刷作坊。印刷一部《丹珠爾》,七十多個技工五個月才能完成,其工程可謂龐大。為了保證印刷質量,提高技工的積極性,土司宣布免去了刻版和印刷工的稅。《甘珠爾》印經院和《丹珠爾》印經院,長期以來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藏傳佛教文化圖書。
《甘珠爾》印經院自1721年至1928年有206年的印刷史;《丹珠爾》印經院從1753年至1928年經歷了175年,兩所印經院在此期間印刷出版了以哲學、歷史、人物傳記、文學、醫學、歷算、全集、文集等數以萬計的圖書。如《宗喀巴全集》、《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心戒林疏根本戒》、《中論根本大解》、《般若解根本大疏》、《大樂金剛母傳圓滿次第上樂金剛四種要解》、《桑堆四女神問答》、《智金剛雜集論大疏》、《五種次第明燈五種次第圓解》、《多見論普疏》、《南秀次第經解》、《南謝光巴賽經·詩文經·洛江經》、《釋迦讚頌》、《年居密傳經》、《珠衛未完經》、《上樂金剛大疏》、《圓滿次第成就法》、《四種瑜伽成就法》、《桑堆根本注》、《歷代班禪傳記》、《十六尊者》、《普明宏光佛》、《宗喀巴尊者師徒三尊全集》、《至尊扎巴謝珠全集》十四卷等,所有出版的圖書,除供本寺外,其餘訂購銷售安多、西藏和內蒙等地寺院,有的珍貴圖書出口銷往日本、美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