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之識,漢語成語,拼音是bàn miàn zhī shí,意思是原指過目不忘,記憶力驚人,後比喻相識時間短,交情淺薄。出自《後漢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面之識
- 釋義:原指過目不忘,記憶力驚人,後喻相識時間短,交情淺薄。
- 出處:《後漢書》
成語出處,人物典故,
成語出處
《後漢書》卷48第1607頁《應奉傳》注引:“奉年二十時,嘗詣彭城相袁賀。賀時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於路見車匠,識而呼之。”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初應進士試時,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識。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文之物。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亦其宜也。”
人物典故
應奉,字世叔,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縣)人。桓帝時先後任武陵太守,司隸校尉等職。“糾舉奸違,不避豪戚,以嚴厲為名。”少時極聰明,記憶力十分強,據史載,應奉有一次到彭城相袁賀家去作客,適逢袁賀開門外出,就在這時他看到袁家門內有個造車的匠人露出了半張臉。幾十年後,應奉在路上遇到了這個車匠,還向他打招呼,可見,應奉的記憶力是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