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開
半開銀元成為近代雲南流通中的主幣,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後至抗日戰爭前這一歷史時期內。1911年,雲南"重九光復",建立了軍都督府,並成立了地方金融核心機構--
富滇銀行。1912年,軍都督府發布告示,明令富滇銀行"發行各種紙幣與銀元,一律通用",從而確立了銀元本位,成為全國繼四川之後"改兩用元"的第二個省份;接著又將雲南造幣分廠改為雲南造幣廠,自行鑄幣,鑄數日多。[②]雲南在歷史上是"受協"省份,辛亥革命後,由於"協餉"停止,為籌措軍政費用,"本省造幣廠所鑄大元,為數不多,後來由於紙幣充斥,鑄料不足,乃專鑄半開銀元。"[③]1918年,護國成功,又鑄銀元,而"公開發行的僅有半元一種,後鑄新版'擁護共和'紀念銀幣也是五角銀幣,……共鑄200萬枚。"[④]經此過程,半開銀元沿襲其清末時已在雲南廣泛流通和使用的習慣基礎,實際上已在雲南取得了流通中主幣地位。初鑄的半開銀元,尚維持著原來的成色標準,如上文提及的"擁護共和"紀念銀幣,"與老雲南半開銀幣成色一致",[⑤]都為含銀八成六。但護國軍興後,因軍用浩繁,被迫以鑄造減色半開為籌餉辦法,致使半開"由八成降至七成、六成,乃至五成,甚至不足五成者。"[⑥]儘管這種低值銀幣在不斷鑄造出籠,但因同時還有
富滇銀行發行的大量紙幣充斥市場,鑄幣竟還"遠遠跟不上濫發紙幣的需要",[⑦]以致在金融日益混亂的市場上,人們"寧要半開,不要紙幣"。於是,貶色的半開越鑄越多,流通愈來愈廣,甚至越出省界,進入貴州、廣西及四川的部分地區。[⑧]雲南遂成為半開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