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蹲式跳傘著陸

半蹲式跳傘著陸

半蹲式跳傘著陸是指我國空降兵部隊所採用的一套標準的跳傘後著陸姿勢。跳傘後高速落地時,跳傘者兩腿彎曲,並將膝、踝關節、前腳掌內側靠齊夾緊,腳掌與地面平行。其主要特點在於在初始接觸後主動地大幅度彎曲下肢關節,通過延長緩衝時間和增加緩衝距離來減小衝擊過載和預防潛在損傷。

1. 簡介,2. 半蹲式跳傘著陸研究歷史與現狀,參考文獻:,

1. 簡介

軍事跳傘起源於二戰時期。由於戰爭的持續,各國都需要一種有效的手段,將兵力快速運抵具體位置,尤其是通過傳統的陸路或水路難以直接到達的位置,例如敵後敏感區域。但是,軍事跳傘不同於民用和娛樂跳傘,最為突出的是軍事跳傘要求跳傘者儘可能以高速度著陸,以躲避來自陸地的襲擊和埋伏,為己方爭取足夠的反應時間。而著陸速度又必須考慮到人體所承受衝擊的能力,因為一個很小的損傷就有可能使士兵失去戰鬥力,甚至影響到其他戰友和整個戰鬥任務的完成。因此,在軍事跳傘著陸中,必須依靠特殊的著陸姿勢來保證在高速落地衝擊時不發生損傷。自從軍事跳傘一出現,各國空降兵部隊就對跳傘著陸姿勢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普遍採用滾翻式跳傘著陸姿勢。
但是,與大多數國家不同,我國和前蘇聯一些國家採用的是半蹲式跳傘著陸姿勢。半蹲式跳傘著陸姿勢要求在未著陸時下肢成半蹲姿勢,做到“三緊一平”,即兩腿彎曲,並將膝、踝關節、前腳掌內側靠齊夾緊,腳掌與地面平行。其主要特點在於在初始接觸後主動地大幅度彎曲下肢關節,通過延長緩衝時間和增加緩衝距離來減小衝擊過載和預防潛在損傷。其中的“三緊”是為了保證雙腿可以同時承受衝擊,避免單獨承載而造成損傷,這項要求與1943年6月美國根據調查對滾翻式跳傘著陸方式做的改進一致,據信有助於使肌肉維持良好的狀態,可以減少損傷。“一平”是為了保證自始至終人體與地面接觸都有最大的接觸面積,這與澳大利亞的滾翻式著陸中的要求類似。

2. 半蹲式跳傘著陸研究歷史與現狀

對半蹲式跳傘著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80年代,第四軍醫大學對該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馮文樹等使用高速攝像和儀器分析方法,研究了男性傘兵用平台訓練模擬跳傘著陸時,用半蹲式和側滾翻式兩種姿勢人體質心、足部和人體各節段承受的衝擊力。實驗結果表明,當平台高度為1.0 m和1.5 m,用半蹲式著陸人體質心所承受的衝擊力大於側滾翻式姿勢著陸所承受衝擊力。人體質心和足部承受的垂直衝擊分力,也是半蹲式大於側滾翻式。當平台高度為1.5 m時,半蹲式著陸使人體質心承受的水平衝擊分力大於側滾翻式。當平台高度為1.0 m時,半蹲式著陸使人體足部所承受的水平衝擊分力較大。同時,他們認為採用側滾翻式姿勢著陸時對身體各節段的衝擊過載,比採用半蹲式著陸時的值小得多。當使用滾翻式著陸時,下肢各節段及其關節呈旋轉運動,這種運動有利於改變肌肉和韌帶等彈性材料貯存的應變能,使其吸收衝擊能量的能力增強,發揮較大的緩衝作用,使各節段承受的衝擊過載減小。因此,從減小人體質心、足部和各節段承受的衝擊過載看,在跳傘著陸時,採用側滾翻式優於半蹲式姿勢。
另一個階段是2010年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樊瑜波教授組織力量,採用新的設備和方法又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獲得了一批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將研究成果發表在航空航天醫學國際頂尖雜誌上,這也是這種“獨特的著陸方式”(西方審稿人評語)第一次在國際期刊上以英文刊出,顛覆了西方同行的認識。
在研究中,受試者從三種高度模擬跳傘著陸於水平地面。在過程中測量受試者的下肢關節運動、地面反力和下肢肌電圖。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評價跳落高度(著陸速度)、體側偏利性、性別和踝關節防護因素對不同生物力學參數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著陸時偏利側踝關節極限背屈和外展角速度比非偏利側顯著較大,非偏利側比偏利側脛骨前肌有顯著較大的肌電絕對幅值。這解釋了跳傘著陸中右側比左側踝關節更加易於損傷的現象,並認為在實驗研究中使用右側測量數據,對損傷預測和防護偏於保守。實驗還發現,女性傾向於將著陸動能通過踝關節運動釋放出去,而男性傾向於將動能通過與地面的摩擦釋放。踝關節屈肌和伸肌的協同收縮也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這些結果解釋了女性比男性在跳傘著陸時更加易於損傷的現象。半剛性護踝和彈性繃帶都顯著增大脛骨前肌觸地後肌電幅值。在觸地前後,男性的肌電活動性比女性要大。兩性對不同踝關節防護的肌電圖回響也有明顯差異。建議在跳傘著陸中採用剛度較大的踝關節防護措施,針對男性主要是為了改善其本體感受能力,激發其小腿肌肉的活動性,而對於女性則為了補償其本身肌肉力不足。同時,他們還進行了大量的計算機模擬仿真工作,在計算機中再現跳傘著陸,能夠更深入的研究損傷的發生和預防機制。

參考文獻:

1. 牛文鑫. 跳傘著陸踝關節損傷機制及其防護的生物力學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年6月.
2. 孫喜慶. 航空航天生物動力學 [M]. 西安: 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2005.
3. Lord C. D., Cputts J. W. A study of typical parachute injuries occurring in two hundred and fifty thousand jumps at the parachute school [J]. Th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1944, 26A(3): 547-557.
4. 馮文樹, 劉鐵漢, 何揚舉, 等. 用兩種姿勢著陸時人體質心承受的衝擊力 [J].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 1989, 6(1): 10-14.
5. 馮文樹, 劉鐵漢, 何揚舉, 等. 採用兩種跳傘著陸姿勢著陸時人體主要節段承受的衝擊過載 [J].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1989, 2(2): 84-88.
6. 馮文樹, 劉鐵漢, 簡進章, 等. 傘兵半蹲式和側滾式著陸時足部承受衝擊力的比較 [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1990, 11(1): 28-31.
7. Niu W, Feng T, Jiang C, et al. Peak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during two-leg land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2014: Article ID 126860, 10 pages.
8. Niu W, Fan Y. Terrain stiffness and ankle biomechanics during simulated half-squat parachute landing.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3, 84(12): 1262-1267.
9. Niu W, Zhang M, Fan Y, et al. Dynamic postural stability for double-leg drop landing.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3, 31(10): 1074-1081.
11. Niu W, Wang Y, Yao J, et al. Consider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kle stabilizer selection for half-squat parachute landing.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11, 82(12): 1118-1124.
12. Niu W, Wang Y, He Y, et al. Kinematics, kinetics, and electromyogram of ankle during drop land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dominant and non-dominant limb.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011, 30(3): 614-623.
13. Niu W, Wang Y, He Y, Fan Y*, Zhao Q*. Biomechanical gender differences of the ankle joint during simulated half-squat parachute landing.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0; 81(8): 761-767.
14. 牛文鑫, 王暘, 何艷, 等. 模擬跳傘著陸中踝關節防護對下肢肌電活動性的影響. 醫用生物力學. 2010; 26(4): 239-243.
15. 王暘, 牛文鑫, 何艷, 等. 面向逆向動力學仿真驅動和驗證的半蹲式跳傘著陸實驗研究. 醫用生物力學. 2010; 26(4):257-261.
16. 姚傑, 牛文鑫, 王暘, 等. 跳傘著陸過程中膝關節損傷的有限元研究. 醫用生物力學. 2010; 26(4): 244-24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