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風雨錄:賈亦斌回憶錄》內容簡介:從士兵到將軍,從行伍出身到陸軍大學教官,從蔣經國的摯友到國民黨政府的叛逆,從舊中國高級軍官到新中國政協常委,具有這一特殊經歷的賈亦斌同志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我與賈公同在政協,共事有年。我們相識在50年代。他是政協全國委員會二屆三次會議增補的委員,四屆人大代表,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名譽副主席。如今他已84歲高齡,仍孜孜以求,讀書、著述,不倦地工作。
基本介紹
- 書名:半生風雨錄:賈亦斌回憶錄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頁數:32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文史出版社
- 作者:賈毅 賈維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3430257, 9787503430251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半生風雨錄:賈亦斌回憶錄》是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
媒體推薦
苦雨淒風竟終身,午衣沉思熬費神。
廉正持身節挫折,精忠報因益深沉。
自強獨立求諸己,擔盪襟懷不尤人。
若問平生何所獲?畢生風雨示兒孫。
——賈亦斌
廉正持身節挫折,精忠報因益深沉。
自強獨立求諸己,擔盪襟懷不尤人。
若問平生何所獲?畢生風雨示兒孫。
——賈亦斌
圖書目錄
第1章 苦難的童年1
故鄉和身世/2
入私塾、國小和縣中讀書/6
震驚幼小心靈的鄉村械鬥/9
當兒童團長/12
隨父親背井離鄉/14
第2章 失學當兵17
借錢受辱,憤而當兵/18
少年從軍,備嘗艱辛/21
考入步兵學校/25
在第四十一師/28
第3章 浴血抗戰31
主動請纓,參加淞滬抗戰/32
駐守潼關,馳援徐州/39
調回原部,參加武漢會戰/47
調任團長,兩渡襄河作戰/51
與師長丁治磐的衝突/57
任職湖北軍管區和中央軍官學校/60
重返前線,參加鄂西攻勢和長沙第三次會戰/64
抗戰感言/69
第4章 在陸軍大學73
長沙與重慶的考試/74
研究“新國防論”和“預備幹部制度”/77
認識段伯宇同志/82
生活困難,賣槍養母/84
歡慶抗戰勝利和“雙十協定”/85
與主戰同學辯論,堅拒參加內戰/86
懷念陸大與重慶諸師友/89
第5章 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95
初到“青年軍復員管理處”/96
首次懇談/100
蔣經國為我主婚/102
還都南京後的生活/105
廬山會議風雲/109
籌備高中畢業生集訓的首次碰撞/117
陪同視察青年軍/122
力保我升任副局長和代局長/126
在嘉興、北平青年軍夏令營/131
與美軍顧問團的爭執/138
查辦杭州青中貪污案/143
台灣之行/148
反對成立“鐵血救國會”/151
上海“打老虎”,最後決裂/155
“私情公誼話從頭”
——半個世紀後的回顧/166
第6章 嘉興起義171
蔣家王朝覆滅前的沒落景象/172
中山陵密談/177
將計就計建立“預乾總隊”/180
密謀發動軍事政變/184
調駐嘉興,醞釀起義/187
溪口之行/196
撤職後上“最後一課”/203
機密泄露,斷然起義/207
烏鎮突圍,214
巧過京杭國道/219
良村血戰/222
歷經艱難,終於脫險,迎接解放/225
結束語233
附錄237
賈亦斌自訂年譜/238
嘉興起義/278
再版後記319
故鄉和身世/2
入私塾、國小和縣中讀書/6
震驚幼小心靈的鄉村械鬥/9
當兒童團長/12
隨父親背井離鄉/14
第2章 失學當兵17
借錢受辱,憤而當兵/18
少年從軍,備嘗艱辛/21
考入步兵學校/25
在第四十一師/28
第3章 浴血抗戰31
主動請纓,參加淞滬抗戰/32
駐守潼關,馳援徐州/39
調回原部,參加武漢會戰/47
調任團長,兩渡襄河作戰/51
與師長丁治磐的衝突/57
任職湖北軍管區和中央軍官學校/60
重返前線,參加鄂西攻勢和長沙第三次會戰/64
抗戰感言/69
第4章 在陸軍大學73
長沙與重慶的考試/74
研究“新國防論”和“預備幹部制度”/77
認識段伯宇同志/82
生活困難,賣槍養母/84
歡慶抗戰勝利和“雙十協定”/85
與主戰同學辯論,堅拒參加內戰/86
懷念陸大與重慶諸師友/89
第5章 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95
初到“青年軍復員管理處”/96
首次懇談/100
蔣經國為我主婚/102
還都南京後的生活/105
廬山會議風雲/109
籌備高中畢業生集訓的首次碰撞/117
陪同視察青年軍/122
力保我升任副局長和代局長/126
在嘉興、北平青年軍夏令營/131
與美軍顧問團的爭執/138
查辦杭州青中貪污案/143
台灣之行/148
反對成立“鐵血救國會”/151
上海“打老虎”,最後決裂/155
“私情公誼話從頭”
——半個世紀後的回顧/166
第6章 嘉興起義171
蔣家王朝覆滅前的沒落景象/172
中山陵密談/177
將計就計建立“預乾總隊”/180
密謀發動軍事政變/184
調駐嘉興,醞釀起義/187
溪口之行/196
撤職後上“最後一課”/203
機密泄露,斷然起義/207
烏鎮突圍,214
巧過京杭國道/219
良村血戰/222
歷經艱難,終於脫險,迎接解放/225
結束語233
附錄237
賈亦斌自訂年譜/238
嘉興起義/278
再版後記319
後記
家父所著《半生風雨錄》一書,系1996年1 0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首次出版。當時,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楊拯民先生為之作了序言,潘志軍同志擔任責任編輯,張守義先生擔任裝幀設計,政協文史辦公室的張文惠、王合忠同志對此也十分關心。可以說,這本書是在全國政協領導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問世的。在出版後的第一時間內,家父就一一登門拜訪,親自將書送給張執一同志的夫人王曦,及李正文、段伯宇、楊拯民、楊斯德、張廷禹等同志,藉此表達對老領導、老戰友的由衷感謝。因為沒有他們的指引和幫助,就不會有家父人生的轉變,也就不會有該書的產生。
家父寫作《半生風雨錄》的本意,在於如實地“回顧自己的生平,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用以律己和教育子孫”。不料該書問世以後,竟然受到了海內外友好、故舊、親戚乃至一般讀者的熱烈歡迎,一時間好評如潮,這是家父當時所萬萬沒有想到的。在這裡,我們根據一些當時的記載,稍微描述一下該書出版後所產生的反響。
《半生風雨錄》出版後,平傑三部長就打電話來,稱該書“不僅內容好,而且裝幀也好,值得一看。”聶真同志對家父說:“你的回憶錄,我已看過,寫得不錯。”孫軼青同志說:“我的老伴被你的書所吸引,邊看邊向我介紹。我準備等她看完後再看。”程浩同志的夫人說:“這本書真感人,令人不忍釋手。寫到上海抗戰撤退時,一個婦女帶著四個孩子和懷一個孩子全被炸死的一幕,這說明日寇的兇殘,令人髮指。”近代史專家劉大年同志說,收到書後“夜裡看到很晚,沒有睡覺。嘉興起義一章,更是緊張萬分。”董竹君女士之女閱後幾次對家父說:讀到動情處“我也禁不住流淚了”;“你多次負傷而倖存,真是英雄,也算命大。”謝筱乃同志認為書中實事求是,“沒有一句空話、假話”。王禹時同志則稱該書“體現了真善美的寫史要求”。秦皇島民革劉志讀同志來信說,該書反映了抗戰實況,當地許多民革成員都爭相傳閱。該書在湖北陽新也受到了家鄉人士的歡迎,有一位晚輩表示:讀後終身受益,作者的人格和成就“將永遠教育我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王征明、李愷寅、張健行、毛翼虎、方慶延、胡岳宣、楊公懷、馮亞東、余仲舒、張道法、赫軍、齊康、周正、史式、木鐵、蔡日新、張清德、商果、包利民、丁懷超等同志都寫來長信,暢談對《半生風雨錄》的讀後感。綜合他們的意見,認為該書具有如下幾個突出特點:第一,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作者一生繫念的是國家的安危興亡和百姓的疾苦,反映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堅定信念,其愛國之忱與畢生奮鬥的精神,令人欽佩。這種精神為當前時代所迫切需要,對於現在和將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第二,具備實事求是的態度。作者對自己的思想轉變和心路歷程的敘述,符合實際,真實可信。使讀者加深了對作者之所以作出如此歷史抉擇的理解。第三,該書是一部珍貴的現代史資料。它描寫了抗戰的真實面貌,反映了國民黨愛國將士為抗日作出的重大犧牲;著重敘述了嘉興起義的過程,這是許多愛國青年用生命與鮮血“譜寫的響徹雲霄的革命史詩,實屬悲壯節烈,可歌可泣!”書中還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對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原因、過程和結果,作了重要的說明,對歷史研究很有幫助。第四,書中對有關人物愛憎分明,褒貶得當,評價恰如其分。如對蔣經國這樣一個很有特性的人物的評價,既指出了他諸多的局限性,也肯定他愛國廉正的一面,這樣的評價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如蔣氏地下有知,也當拱手接受之”。第五,全書文筆簡練流暢,場面描寫生動,讀來朗朗上口,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許多上了年紀的讀者,讀後又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同時也吸引了許多青年讀者,引起他們對祖國近代歷史的濃厚興趣。第六,該書校對認真、印刷裝幀都比較精美,為全書增色不少。正如有的來信所稱:“尊著事實真切,語言活潑優美簡潔,行文氣勢磅礴,如倒懸江河一瀉千里,初一入覽即為巨磁吸引,全部身心不覺為之投入,抑且核對認真,編輯得體,圖像優美,裝潢貼切,可謂是美不勝收。”總之,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回憶錄。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壯麗畫卷,是一部值得流傳的好書。
還有一些親友讀後,紛紛以詩歌抒發自己的感受。長沙艾天秩同志讀《半生風雨錄》後,“深為其愛國進步、走向革命精神所感動”,遂賦五絕一首:“風雨波瀾壯,滄桑話劫塵。長留青史鑑,策勵後來人。”寧波毛翼虎先生用兩天兩夜的時間讀完全書,隨即賦七絕一首:“半生風雨見真情,為國謀忠事有成。讀罷雄文人不寐,一輪皓月照窗明。”上海吳若岩同志讀畢,即在書上題詩兩句志感:“半生風雨堪回首,人間正道是滄桑。”見之者無不感動。
《半生風雨錄》在港台與海外也產生了很大的反響。香港李以勖先生稱讚其“史料翔實,內容真切,是一部剖析中國近代歷史的生動教材。”友人彭樂三夫婦對此書甚為珍視,置於床頭,百讀不厭。台灣友人喻道之寄信云:“拜讀兄之《半生風雨錄》,無任欽佩!你這部回憶錄,表現你的遠見、機智、勇氣、果毅與超人一等智慧。”沈誠先生也稱該書在台灣得到不少人的肯定,併購買100多本攜往台灣,廣贈故舊親友諸人。美國汪忠長教授從洛杉磯打來電話謂:“半夜讀之,勾起對當年戰場的回憶,不能成眠。”友人南懷瑾先生對《半生風雨錄》評價頗高。當書送到香港時,正好有朋友、學生30餘人在南宅聚會,南先生即命學生朗誦書中有關家父與之交往的段落,讀罷全場歡然,帶去的一包書也被大家一搶而空。南先生語人云:“這本書寫得好。作者與蔣經國先生很有感情。但發動嘉興起義,在政治上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是不能含糊的。”學者陳定國博士閱後,專門寫了《讀賈亦斌自傳筆記》和《賈亦斌年譜摘要》。南先生親自將其寄於家父,並在附信中云:“今寄上陳定國博士的閱讀筆記一份,以博一燦。可見尊著為學者所注意,特為可喜。”使家父深為感動。
《半生風雨錄》出版後,國內各種報刊雜誌還多次轉載了書中相關內容。1997年1月,《百年潮》雜誌首先以《拍案一怒,各走各路——我與蔣經國的決裂》為題,轉載了書中第五章的部分內容。接著全國《文史資料選輯》摘登了《我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一文;《縱橫》雜誌也摘登了《我率領蔣經國“太子軍”嘉興起義》一文。此外《光明日報》、《團結報》、台灣《海峽評論》也分別摘登了書中有關內容。還有不少新聞記者以採訪談話的方式,發表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如王樂樂發表了《一個愛國者的心路歷程——賈亦斌訪談錄》,江河撰寫了《歷經滄桑,壯心未已——訪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賈亦斌》,薛家柱撰寫了《太子軍槍聲——原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起義紀實》,王凡發表了《賈亦斌與蔣家王朝分道揚鑣的內幕》,李立撰寫了《我與蔣經國——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賈亦斌回憶蔣經國》,程紹昆、黃繼陽撰寫了《賈亦斌與蔣經國的交往》一文等。正如一位記者同志對家父所說:“您的經歷,是很值得記錄下來告訴後人的;而歷史的那一頁,也是國人所不應忘記的。”
綜上所述,自《半生風雨錄》出版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各方面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作為著者,家父自然有理由為之感到欣慰和自豪。但也應看到,有些評論出自親朋好友之口,他們可能對家父和該書有所偏愛,不無溢美之詞,這是可以理解的。家父始終認為,他是當年抗戰和起義的倖存者之一。如果說到榮譽,首先應當歸功於那些在抗戰中英勇獻身的愛國將士,歸功於那些在起義中流血犧牲的烈士,希望後人永遠記得他們,懷念他們!至於他個人,只是做了自己所應做的事情。他之所以能為國家民族盡一些力,應當感謝人民民眾的哺育,感謝許多師友的厚愛與幫助,感謝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這是他平時一再告誡我們的。此外還應當提到的是,該書出版以後,李愷寅、賈載黎、蔣術、陳過、陳重華、梁儒宗、嚴如平等先生曾對書中若干史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他們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家父曾一再囑咐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時間過得多快啊!自《半生風雨錄》初版到今天,已經有15年時間了。當年為之撰寫序言的楊拯民同志和擔任裝幀設計的張守義先生已先後駕鶴遠行。家父當時85歲,現在也已達百歲高齡,纏綿於病榻之間。中國文史出版社於此時建議再版《半生風雨錄》一書,得到我們家屬的欣然贊同,正可以此作為家父誕辰100周年的最好紀念。此次再版,本書主要內容未作變動,只是增加了自訂年譜的下半生部分,調整了書前部分照片,書後附上了這篇後記,以說明本書初版、再版的經過。文史出版社韓淑芳總編輯、曾小丹編輯、責任編輯胡福星同志,為本書再版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藉此機會,對所有關心《半生風雨錄》的海內外親戚好友及其讀者,表示最誠摯的謝忱!
記得本書書稿殺青之際,家父曾夜不能寐,浮想聯翩。當夜賦七律一首,題為《寫有感》:
苦風淒雨竟終身,午夜沉思煞費神。
廉正持身常挫折,精忠報國益深沉。
自強獨立求諸己,坦蕩襟懷不尤人。
若問平生何所獲?半生風雨示兒孫。
詩中反映了他的信念、追求、感慨和執著。家父出身貧寒,奮鬥一生,愛國若命,廉潔奉公,平時常以“一生正氣,兩袖清風”而自豪。這部《半生風雨錄》所記錄的人生歷程,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愛國奮鬥精神,就是他留給我們的無比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我們去百倍珍惜,努力繼承並發揚光大之!
最後,我們要借本書再版之機,向我們敬愛的父親母親致以深情的感謝!感謝他(她)們對我們含辛茹苦地教育和培養,使我們長大成人,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為國家社會貢獻力量。在此衷心祝福他老人家百歲誕辰!
賈毅、賈維
2011年6月1日
家父寫作《半生風雨錄》的本意,在於如實地“回顧自己的生平,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用以律己和教育子孫”。不料該書問世以後,竟然受到了海內外友好、故舊、親戚乃至一般讀者的熱烈歡迎,一時間好評如潮,這是家父當時所萬萬沒有想到的。在這裡,我們根據一些當時的記載,稍微描述一下該書出版後所產生的反響。
《半生風雨錄》出版後,平傑三部長就打電話來,稱該書“不僅內容好,而且裝幀也好,值得一看。”聶真同志對家父說:“你的回憶錄,我已看過,寫得不錯。”孫軼青同志說:“我的老伴被你的書所吸引,邊看邊向我介紹。我準備等她看完後再看。”程浩同志的夫人說:“這本書真感人,令人不忍釋手。寫到上海抗戰撤退時,一個婦女帶著四個孩子和懷一個孩子全被炸死的一幕,這說明日寇的兇殘,令人髮指。”近代史專家劉大年同志說,收到書後“夜裡看到很晚,沒有睡覺。嘉興起義一章,更是緊張萬分。”董竹君女士之女閱後幾次對家父說:讀到動情處“我也禁不住流淚了”;“你多次負傷而倖存,真是英雄,也算命大。”謝筱乃同志認為書中實事求是,“沒有一句空話、假話”。王禹時同志則稱該書“體現了真善美的寫史要求”。秦皇島民革劉志讀同志來信說,該書反映了抗戰實況,當地許多民革成員都爭相傳閱。該書在湖北陽新也受到了家鄉人士的歡迎,有一位晚輩表示:讀後終身受益,作者的人格和成就“將永遠教育我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王征明、李愷寅、張健行、毛翼虎、方慶延、胡岳宣、楊公懷、馮亞東、余仲舒、張道法、赫軍、齊康、周正、史式、木鐵、蔡日新、張清德、商果、包利民、丁懷超等同志都寫來長信,暢談對《半生風雨錄》的讀後感。綜合他們的意見,認為該書具有如下幾個突出特點:第一,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作者一生繫念的是國家的安危興亡和百姓的疾苦,反映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堅定信念,其愛國之忱與畢生奮鬥的精神,令人欽佩。這種精神為當前時代所迫切需要,對於現在和將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第二,具備實事求是的態度。作者對自己的思想轉變和心路歷程的敘述,符合實際,真實可信。使讀者加深了對作者之所以作出如此歷史抉擇的理解。第三,該書是一部珍貴的現代史資料。它描寫了抗戰的真實面貌,反映了國民黨愛國將士為抗日作出的重大犧牲;著重敘述了嘉興起義的過程,這是許多愛國青年用生命與鮮血“譜寫的響徹雲霄的革命史詩,實屬悲壯節烈,可歌可泣!”書中還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對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原因、過程和結果,作了重要的說明,對歷史研究很有幫助。第四,書中對有關人物愛憎分明,褒貶得當,評價恰如其分。如對蔣經國這樣一個很有特性的人物的評價,既指出了他諸多的局限性,也肯定他愛國廉正的一面,這樣的評價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如蔣氏地下有知,也當拱手接受之”。第五,全書文筆簡練流暢,場面描寫生動,讀來朗朗上口,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許多上了年紀的讀者,讀後又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同時也吸引了許多青年讀者,引起他們對祖國近代歷史的濃厚興趣。第六,該書校對認真、印刷裝幀都比較精美,為全書增色不少。正如有的來信所稱:“尊著事實真切,語言活潑優美簡潔,行文氣勢磅礴,如倒懸江河一瀉千里,初一入覽即為巨磁吸引,全部身心不覺為之投入,抑且核對認真,編輯得體,圖像優美,裝潢貼切,可謂是美不勝收。”總之,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回憶錄。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壯麗畫卷,是一部值得流傳的好書。
還有一些親友讀後,紛紛以詩歌抒發自己的感受。長沙艾天秩同志讀《半生風雨錄》後,“深為其愛國進步、走向革命精神所感動”,遂賦五絕一首:“風雨波瀾壯,滄桑話劫塵。長留青史鑑,策勵後來人。”寧波毛翼虎先生用兩天兩夜的時間讀完全書,隨即賦七絕一首:“半生風雨見真情,為國謀忠事有成。讀罷雄文人不寐,一輪皓月照窗明。”上海吳若岩同志讀畢,即在書上題詩兩句志感:“半生風雨堪回首,人間正道是滄桑。”見之者無不感動。
《半生風雨錄》在港台與海外也產生了很大的反響。香港李以勖先生稱讚其“史料翔實,內容真切,是一部剖析中國近代歷史的生動教材。”友人彭樂三夫婦對此書甚為珍視,置於床頭,百讀不厭。台灣友人喻道之寄信云:“拜讀兄之《半生風雨錄》,無任欽佩!你這部回憶錄,表現你的遠見、機智、勇氣、果毅與超人一等智慧。”沈誠先生也稱該書在台灣得到不少人的肯定,併購買100多本攜往台灣,廣贈故舊親友諸人。美國汪忠長教授從洛杉磯打來電話謂:“半夜讀之,勾起對當年戰場的回憶,不能成眠。”友人南懷瑾先生對《半生風雨錄》評價頗高。當書送到香港時,正好有朋友、學生30餘人在南宅聚會,南先生即命學生朗誦書中有關家父與之交往的段落,讀罷全場歡然,帶去的一包書也被大家一搶而空。南先生語人云:“這本書寫得好。作者與蔣經國先生很有感情。但發動嘉興起義,在政治上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是不能含糊的。”學者陳定國博士閱後,專門寫了《讀賈亦斌自傳筆記》和《賈亦斌年譜摘要》。南先生親自將其寄於家父,並在附信中云:“今寄上陳定國博士的閱讀筆記一份,以博一燦。可見尊著為學者所注意,特為可喜。”使家父深為感動。
《半生風雨錄》出版後,國內各種報刊雜誌還多次轉載了書中相關內容。1997年1月,《百年潮》雜誌首先以《拍案一怒,各走各路——我與蔣經國的決裂》為題,轉載了書中第五章的部分內容。接著全國《文史資料選輯》摘登了《我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一文;《縱橫》雜誌也摘登了《我率領蔣經國“太子軍”嘉興起義》一文。此外《光明日報》、《團結報》、台灣《海峽評論》也分別摘登了書中有關內容。還有不少新聞記者以採訪談話的方式,發表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如王樂樂發表了《一個愛國者的心路歷程——賈亦斌訪談錄》,江河撰寫了《歷經滄桑,壯心未已——訪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賈亦斌》,薛家柱撰寫了《太子軍槍聲——原民革中央副主席賈亦斌起義紀實》,王凡發表了《賈亦斌與蔣家王朝分道揚鑣的內幕》,李立撰寫了《我與蔣經國——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賈亦斌回憶蔣經國》,程紹昆、黃繼陽撰寫了《賈亦斌與蔣經國的交往》一文等。正如一位記者同志對家父所說:“您的經歷,是很值得記錄下來告訴後人的;而歷史的那一頁,也是國人所不應忘記的。”
綜上所述,自《半生風雨錄》出版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各方面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作為著者,家父自然有理由為之感到欣慰和自豪。但也應看到,有些評論出自親朋好友之口,他們可能對家父和該書有所偏愛,不無溢美之詞,這是可以理解的。家父始終認為,他是當年抗戰和起義的倖存者之一。如果說到榮譽,首先應當歸功於那些在抗戰中英勇獻身的愛國將士,歸功於那些在起義中流血犧牲的烈士,希望後人永遠記得他們,懷念他們!至於他個人,只是做了自己所應做的事情。他之所以能為國家民族盡一些力,應當感謝人民民眾的哺育,感謝許多師友的厚愛與幫助,感謝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這是他平時一再告誡我們的。此外還應當提到的是,該書出版以後,李愷寅、賈載黎、蔣術、陳過、陳重華、梁儒宗、嚴如平等先生曾對書中若干史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他們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家父曾一再囑咐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時間過得多快啊!自《半生風雨錄》初版到今天,已經有15年時間了。當年為之撰寫序言的楊拯民同志和擔任裝幀設計的張守義先生已先後駕鶴遠行。家父當時85歲,現在也已達百歲高齡,纏綿於病榻之間。中國文史出版社於此時建議再版《半生風雨錄》一書,得到我們家屬的欣然贊同,正可以此作為家父誕辰100周年的最好紀念。此次再版,本書主要內容未作變動,只是增加了自訂年譜的下半生部分,調整了書前部分照片,書後附上了這篇後記,以說明本書初版、再版的經過。文史出版社韓淑芳總編輯、曾小丹編輯、責任編輯胡福星同志,為本書再版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藉此機會,對所有關心《半生風雨錄》的海內外親戚好友及其讀者,表示最誠摯的謝忱!
記得本書書稿殺青之際,家父曾夜不能寐,浮想聯翩。當夜賦七律一首,題為《寫有感》:
苦風淒雨竟終身,午夜沉思煞費神。
廉正持身常挫折,精忠報國益深沉。
自強獨立求諸己,坦蕩襟懷不尤人。
若問平生何所獲?半生風雨示兒孫。
詩中反映了他的信念、追求、感慨和執著。家父出身貧寒,奮鬥一生,愛國若命,廉潔奉公,平時常以“一生正氣,兩袖清風”而自豪。這部《半生風雨錄》所記錄的人生歷程,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愛國奮鬥精神,就是他留給我們的無比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我們去百倍珍惜,努力繼承並發揚光大之!
最後,我們要借本書再版之機,向我們敬愛的父親母親致以深情的感謝!感謝他(她)們對我們含辛茹苦地教育和培養,使我們長大成人,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為國家社會貢獻力量。在此衷心祝福他老人家百歲誕辰!
賈毅、賈維
2011年6月1日
序言
從士兵到將軍,從行伍出身到陸軍大學教官,從蔣經國的摯友到國民黨政府的叛逆,從舊中國高級軍官到新中國政協常委,具有這一特殊經歷的賈亦斌同志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我與賈公同在政協,共事有年。我們相識在50年代。他是政協全國委員會二屆三次會議增補的委員,四屆人大代表,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名譽副主席。如今他已84歲高齡,仍孜孜以求,讀書、著述,不倦地工作。
賈公1912年出生,湖北省陽新縣人,一個出身寒苦的農家子弟。他少年失學,十幾歲便當了兵。在抗日烽火中,他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誓死不當亡國奴的信念,參加過淞滬、徐州、武漢、鄂西、長沙諸大戰役,英勇頑強,打擊日寇,兩次負傷不下火線,屢立戰功。曾任國民黨軍隊連、營、團長和師參謀長,。後晉升為國防部少將代局長。1943年,考入國民黨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七期學習,畢業後兼任教官。他勤奮讀書,發表論文《新國防論》和專著《預備幹部制度的理論與實際》。他的這一構思,日後成為台灣至今仍在實施的預備幹部制度的藍本。
賈亦斌與已故蔣經國先生素昧平生,但在1946年到1949年期間,從他介入青年軍復員工作開始,到主持預備幹部組訓工作,直至由蔣的副手到接替蔣的職務,與蔣經國成為親密的好友。賈公具有典型的勞動人民耿介的性格與強烈的愛國意識。他堅決反對並拒絕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內戰。他體諒士兵疾苦,愛護熱血青年,安置復員青年軍人就學深造,成績斐然。他懲辦杭州青中校長貪污案,雷厲風行。他身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卻儉樸自律,纖塵不染。蔣經國曾這樣評價他:“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太平矣。賈亦斌兼而有之。”因而深受蔣氏器重,且私誼亦深。賈亦斌與譚吟瑞(譚嗣同孫女)喜結連理時,蔣主動擔當證婚人並主持婚禮。
賈亦斌一貫反對內戰,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反對四大家族的腐敗統治,他曾寄望蔣經國能領導青年軍有所作為。1948年,蔣到上海搞所謂的經濟管制“打老虎”,開始時似決心很大,不久即偃旗息鼓,令賈大感失望。他與蔣激烈爭辯,對蔣經國的忠孝觀不能苟同,遂痛下決心與之分道揚鑣。1949年4月7日,為了策應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長江,賈亦斌在中共中央上海局領導下,毅然率部起義。由於賈亦斌是蔣介石父子親自提拔、破格重用的將領,起義軍又是抗日後期,為同日寇作最後決戰,以“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相號召,而建立起來的“知識青年遠征軍”,又稱“太子軍”,因此他的率部起義就有“從蔣家心窩裡反出來”的特殊意義而引起國內外矚目和蔣介石政府的震驚,乃以幾十倍的兵力“圍剿”起義軍,並重賞緝拿賈亦斌。
《半生風雨錄》真實記錄了賈亦斌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的彷徨苦悶,情感衝撞與痛切理智的思考,對蔣介石反共內戰政策的厭惡與反擊——“覺今是而昨非”的心路歷程。賈亦斌自述資料翔實,文風樸素,其中不乏驚心動魄的傳奇色彩。書中表現了在舊中國,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中,一個正直的中國人愛國、憂國、報國的情愫,這可以昭告後人,啟迪來者。
賈亦斌在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長期參加民革地方和中央的領導及祖國統一工作,為兩岸溝通,多方交往,數渡重洋,與蔣經國互為傳話致意。為反對“台獨”竭盡心力,他主編《論台獨》一書,在大陸與台灣出版,這在其自述的下半部將有詳細記述。
我願意鄭重向讀者推薦賈公的《半生風雨錄》。是為序。
賈公1912年出生,湖北省陽新縣人,一個出身寒苦的農家子弟。他少年失學,十幾歲便當了兵。在抗日烽火中,他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誓死不當亡國奴的信念,參加過淞滬、徐州、武漢、鄂西、長沙諸大戰役,英勇頑強,打擊日寇,兩次負傷不下火線,屢立戰功。曾任國民黨軍隊連、營、團長和師參謀長,。後晉升為國防部少將代局長。1943年,考入國民黨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七期學習,畢業後兼任教官。他勤奮讀書,發表論文《新國防論》和專著《預備幹部制度的理論與實際》。他的這一構思,日後成為台灣至今仍在實施的預備幹部制度的藍本。
賈亦斌與已故蔣經國先生素昧平生,但在1946年到1949年期間,從他介入青年軍復員工作開始,到主持預備幹部組訓工作,直至由蔣的副手到接替蔣的職務,與蔣經國成為親密的好友。賈公具有典型的勞動人民耿介的性格與強烈的愛國意識。他堅決反對並拒絕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內戰。他體諒士兵疾苦,愛護熱血青年,安置復員青年軍人就學深造,成績斐然。他懲辦杭州青中校長貪污案,雷厲風行。他身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卻儉樸自律,纖塵不染。蔣經國曾這樣評價他:“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太平矣。賈亦斌兼而有之。”因而深受蔣氏器重,且私誼亦深。賈亦斌與譚吟瑞(譚嗣同孫女)喜結連理時,蔣主動擔當證婚人並主持婚禮。
賈亦斌一貫反對內戰,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反對四大家族的腐敗統治,他曾寄望蔣經國能領導青年軍有所作為。1948年,蔣到上海搞所謂的經濟管制“打老虎”,開始時似決心很大,不久即偃旗息鼓,令賈大感失望。他與蔣激烈爭辯,對蔣經國的忠孝觀不能苟同,遂痛下決心與之分道揚鑣。1949年4月7日,為了策應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長江,賈亦斌在中共中央上海局領導下,毅然率部起義。由於賈亦斌是蔣介石父子親自提拔、破格重用的將領,起義軍又是抗日後期,為同日寇作最後決戰,以“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相號召,而建立起來的“知識青年遠征軍”,又稱“太子軍”,因此他的率部起義就有“從蔣家心窩裡反出來”的特殊意義而引起國內外矚目和蔣介石政府的震驚,乃以幾十倍的兵力“圍剿”起義軍,並重賞緝拿賈亦斌。
《半生風雨錄》真實記錄了賈亦斌與蔣經國從好友到決裂的彷徨苦悶,情感衝撞與痛切理智的思考,對蔣介石反共內戰政策的厭惡與反擊——“覺今是而昨非”的心路歷程。賈亦斌自述資料翔實,文風樸素,其中不乏驚心動魄的傳奇色彩。書中表現了在舊中國,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中,一個正直的中國人愛國、憂國、報國的情愫,這可以昭告後人,啟迪來者。
賈亦斌在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長期參加民革地方和中央的領導及祖國統一工作,為兩岸溝通,多方交往,數渡重洋,與蔣經國互為傳話致意。為反對“台獨”竭盡心力,他主編《論台獨》一書,在大陸與台灣出版,這在其自述的下半部將有詳細記述。
我願意鄭重向讀者推薦賈公的《半生風雨錄》。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