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史

半生史

《半生史》是阿門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12月。

《半生史》以事為經,以情為緯,言為心聲,展示了當代一部分人複雜的“中年心跡”。阿門的詩屬自由體,形式自由放縱,但是有節律,有頓步,詩句的組織與剪裁有一定之規。既畫地為牢,又異想天開;既魔幻,又寫實;既傳統,又現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半生史
  • 作者:阿門
  • 文學體裁:詩集
  • 字數:13萬字
  • 首版時間 :2017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80首“記”與40首“者”,是阿門半生史——半生“事”與“情”的詩性概括與詩意呈現。如開篇的《出生記》,“1965年2月-,或1965年3月/一陰曆一陽曆,時間仿佛/有分身術;仿佛我一出生/就被悲喜死死抓住/從黑髮到白髮”,仿佛這就是一個人一生的輪迴,而這一生,就像作者所說,也是從忙到亡的日期;《颱風者》《慈善者》《時間者》《失獨者》等寫出了對社會現象的一種思考,對生活態度的一種理念,既有著積極的一面,同時又存在著消極的矛盾性。

作品目錄

第一輯:記
第二輯:者
出生記
清明記
表白記
聊腰記
失眠記
陰影記
民宿記
書院記
談愛記
立夏記
尋人記
寫詩記
河長記
剿劣記
小滿記
山上記
霞客記
娛魚記
石頭記
梅雨記
馬路記
住院記
吃藥記
寺廟記
拆遷記
半場記
站街記
殭屍記
大暑記
熱死記
擔心記
犯錯記
偷窺記
洪災記
情書記
約會記
孤獨記
微信記
依賴記
流星記
留守記
自畫記
久違記
備忘記
脆弱記
狐悲記
錯覺記
冥想記
降暑記
秋風記
搬動記
欲戒記
恐懼記
旗袍記
白露記
另一半記
雙休記
輕重記
憂鬱記
打罵記
瞬間記
瘋子記
耳鳴記
中秋記
月光記
月亮記
療養記
願望記
悲喜記
慶幸記
跑路記
貪小記
黑白記
詩意記
歡度記
修行記
快樂記
消失記
懷恨記
寧海記
颱風者
海灣者
辭歲者
本命者
聽雨者
吸菸者
掃墓者
青團者
悲欣者
落葉者
打水者
後悔者
致歉者
過年者
抄襲者
時間者
內疚者
抑鬱者
治水者
去世者
寫詩者
慈善者
冬至者
無用者
延安者
窯洞者
厭倦者
半生者
失獨者
枕邊者
隱身者
浮躁者
桃花者
失聰者
寂寥者
順從者
緩慢者
相見者
岱山者
象山者

創作背景

作者自述創作《半生史》的過程:“2012年第五部詩集出版後,我很懶散,失恃和失款的打擊,讓我覺得詩歌和阿門一樣很無用,故恥於創作。久了,對現狀不滿,又無力自拔,曾想最好有來自外界的壓力,比如簽約。2017年4月,我上報的《半生史》被列為2017年度市文藝創作重點項目,年底前必須出版。簽約逼門,開弓已無回頭箭,壓力變成了動力,半年寫了八十首‘記’。這半年,寫詩取暖,悲喜交加;這半年,詩分行我修行,借詩還魂;這半年,似半程馬拉松跑,且在最熱的季節里,人到半百,這不是一樁容易的事,好在我堅持下來了。寫到第八十首時,我意識到自己在重複,而詩如無突破,僅是量的積累,恐產生垃圾,故斷然收手。書中的第二輯‘者’,四十首,選自前四年的作品。當然還有其他的詩作,雖真實地呈現人性之惡,但因太敏感,或者說我內心的善大於惡,暫不收錄。”

作品鑑賞

阿門的《半生史》所寫寧海一隅,屬於中華文化鄉土的一部分,屬於“鄉愁”的一部分。所謂“記住鄉愁”,就是尋找立身安命之地,尋找鄉土文化的根,尋找祖先的血脈與基因。阿門說他的詩:“每一行,都是燕子在春天飛過的痕跡/每一首,都是對舊日子的又一次哀悼。”阿門介紹自己和他的舊居:“有一條很長很長的街巷/兩側是歷史悠久的老屋……/不大不小的店/不緊不慢的活/沿路的店家、牆弄、水井認識我/趙氏米巷一個半文半商的小子/聽力差,愛打架,有過童年樂……一如現在,散發著霉味的老街/大門緊閉,一片荒涼……”阿門在詩中寫到的盛家街、水角凌、小米巷仍是晚清民國年間模樣;南到北排列的菸酒店、理髮店、裁縫店、打金店、古玩店都還在。紀念方孝孺的正學坊屹立老街中段,近旁是埋葬方氏十族八百人的義井……這些屬於“國寶級”的文物,是寧海古城的歷史名片。阿門是個愛懷舊的人,“想念它時/我就從南走到北,復從北走到南/似乎要用腳步把它,叫醒。”“叫醒”是個好詞,如親人的呵護,似朋友的呼喚,從遠處傳來回聲。
《留守記》中,阿門去鄉下為“朋友的父親送喪並守夜”,“圍攏來一些留守兒童”“朋友說這些孩子的父母就像/剛呼嘯而過的火車去了遠方”。就在這平淡的敘事裡,卻瀰漫著巨大的社會陰影——“他們不是孤兒,卻比孤兒孤單/留守,一個受傷的詞/只一念/我的心,就暗了下來/一個時代的天色,就暗了下來”。阿門把時間背景安置在“送喪並守夜”,別具深意。“留守兒童”是個新詞,是新舊時代分娩時無法避免的陣痛。當千百萬農民工離開家園走向不可知的遠方,去建設鐵路橋樑、高樓廣廈,讓一座座新的城市拔地而起,讓一座座公園掩綠映紅,歡笑歌舞,卻讓未成年的子女在農村留守,這是時代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不是個人瞬間的痛,而是整個社會一時無法改變的無奈與無言的酸楚。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阿門為詩集取名《半生史》,或可稱作《鄉土史》。寧海不僅是阿門出生地,也是孕育他詩歌最初的土壤,那裡敦厚的風土人情,秀麗的山水草木,已經消逝的昨夜星辰,仍陪伴著他。他獨語,與天地為友,與心靈對話,很多時候他似乎還生活在過往,或過往的過往,在夢裡遇到過往的事與心愛的詩,成為他精神生活的支點,也為他的詩帶來靈感與電光石火。
阿門是個內向的人,他的《半生史》約有四分之三寫“自我”,寫“我”的內心活動甚至私秘。只從詩的題目看:《失眠記》《陰影記》《住院記》《擔心記》《犯錯記》《偷窺記》《約會記》《孤獨記》《自畫記》《脆弱記》《錯覺記》《冥想記》《恐懼記》《憂鬱記》《耳鳴記》……使人感受到他內心的困惑與憂懼,沉重與無奈,紛亂和焦灼。除了他早年失聰造成的個人與家庭原因外,這些都是人到中年各種社會因素的矛盾交集。中年面臨人生的歧路,剛過半程,前途茫茫,需要重新選擇。清人黃仲則詩云:“結束鉛華歸少作,屏除絲竹入中年。”阿門的《霞客記》說:“一襲長衫,和草木對話,與萬物為鄰/古道邊詠懷,山泉邊痛飲/聽風念經,看白雲盤坐山頂。”那是詩人浪漫的說法。就普通人而言,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要養家餬口;要考文憑,評職稱,求升遷;有的則結婚離婚,創業擇業,炒股炒房,生存委實不易。阿門在詩中多次說要把世事看淡,真要看淡也不容易。他在許多首詩里袒露自己的缺點與過失,羞愧與歉疚,自責和悔恨,這很需要勇氣。阿門在《耳鳴記》里寫道:“前半生,它一直沒有叫/我以為這隻鳥,老了/想不到前天頭痛,剛葛優躺/它沒命地叫起來……恍若外界的叫聲,也/來自它,卑鄙卻堂皇。”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半生史》
2017年12月
寧波出版社
978-7-5526-3144-9

作者簡介

阿門,浙江寧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浙江省聾人協會副主席,寧波市殘聯副主席,寧海縣作家協會主席。已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星星詩刊》《詩選刊》《北京文學》《上海文學》等發表700餘首(篇)作品,曾獲人民文學獎、首屆原則詩歌獎、“春天送你一首詩”全國徵文一等獎、全國殘疾人詩歌大賽一等獎和中國殘疾人“十大詩人”稱號。詩作多次入編《中國詩歌精選》《中國年度詩歌精選》《中國現代詩歌精選》《中國當代詩歌導讀》《中國好詩三百首》等選本。已出版6部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