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春園
- 占地 :200餘萬平方呎
- 地址:大埔西部的石鼓壟
- 全名 :香海蓮社半春園
香港半春園,歷史沿革,名稱典故,安徽省半春園,
香港半春園
香港新界大埔區半春園
歷史沿革
香海蓮社半春園位於大埔錦山山腰的香海蓮社半春園,原名“半春園”亦名“哆哆佛學社”,為一居士道場,半春園建於1930年代初期,本在錦山山上,由一名叫黃筱煒的居士在其家族所有之地興建作靜修之用。1953年黃筱煒創立“哆哆佛學社”,以半春園為道場,南遷到現址山腳處,增設園林山景以及多間殿堂,其中“大雄寶殿”內供奉由江蘇運來的西方大聖三佛,殿前設有一對銅麒麟司閣,當時興建的部分亭台樓閣,至今仍保持原貌。
1967年,由園主移交予香海蓮社接管,自此易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繼續弘揚佛法。半春園占地二百餘萬尺,建於二十年代,為已故紳士黃筱煒居士家族所有。戰前已香火鼎盛,黃居士與友人於假日在此修行。至1953年,黃居士及友人等創立“哆哆佛學社”,遂以半春園為道場,宣揚佛法,並精心構建佛殿等。除於大雄寶殿供奉著在江蘇精刻的西方三聖大佛外,更於殿前擺放銅麒麟司閽,格調罕有。園內尚建有德煒堂及玻璃屋。德煒堂二樓原為信眾自修之所,地下則用作香積廚。至於二樓三面鋪有玻璃的玻璃屋,現已廢置,權充作儲物房用。1967年5月,黃筱煒夫人黃羅少珍女士秉承其夫遺願,將半春園移交香海蓮社發展,易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當時香海蓮社銳意改善園內設施,重修大雄寶殿及蓮花池。又讓飽歷戰火洗禮的部份建築,如德煒堂得以保留戰前特色。另先後增建地藏殿、觀音殿、藏經閣和思親堂等。園內殿宇雄巍,隱現於茂密叢林中;德煒堂外有小橋,橋畔池塘種有荷花,浮蓮出水,清雅脫俗,實為信眾修持之淨地。現時香海蓮社每逢法會,如正月及年底之供天、清明、盂蘭、地藏菩薩誕等,均以香海蓮社半春園為道場。每逢假日,到來禮佛茹素的信眾三五成群。由於園內修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風景怡人,因此各社區中心、團體亦常組團參觀遊覽。
名稱典故
早年黃筱煒居士定期與兩名知己前往半春園作半日游,交流佛學及誦經膜拜,“半春”二字,內含三人半日之意。
安徽省半春園
安徽省黟縣南屏村半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