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日式太刀中的一種。根據不同的套用場景,太刀可大致分為26種。人們根據太刀的特徵、特別的製作工藝、刀的主要用途等因素區分刀具的類型。
太刀主要流行於平安時代,主要的戰爭形式是馬戰,所以太刀主要是馬戰時,騎在馬上使用。
打刀則主要流行於江戶時代,主要的戰爭形式是地面戰鬥,所以打刀主要是人站立於地上時使用。
半太刀則是介於太刀和打刀之間的過渡類型。
脅(脇)差是掛在腰上的短刀,是用來輔助武士在狹小的環境下貼身近戰的,既不是用來破甲的,也不是用來切腹的。半太刀古脅差是刀名,其類型是半太刀,不是典型的肋差。'古脅差'僅作為刀名的一部分解,並不是該名刀的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太刀古脅差
- 含義:半太刀古脅差日本刀
- 歷史發展:上古刀
- 總長:66公分
簡介,歷史發展,
簡介
半太刀古脅差:總長66公分,刃長44公分,板目肌理鍛紋,互之目刃紋,外裝典雅華麗,刀姿彎弧較大,刀鞘附有魚子地鎦金花卉小柄。
歷史發展
日本刀的發展從年代來看,可分5代:
1.上古刀,經過中國唐朝學到高超的鍛打技術,從公元238年~707年,這個時期的刀都是直的。現在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收藏著多把公元七、八世紀的上古刀,分別為“唐大刀”、“唐樣大刀”和“橫刀”。其中名為“橫刀”的上古刀為短刀,“唐大刀”和“唐樣大刀”為單手長刀,皆非現代刀商所臆造的雙手長刀。
2.古刀期,是從平安時代歷經鎌倉、南北朝到室町時代所造的刀,大約公元806年~1595年。這時候的日本刀在工藝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刀開始彎了,跟我們現在所見的日本刀已沒兩樣了。村正和正宗都是那時候的作品,因此算作古刀。
3.新刀期,1596年~1803年即慶長元年至享和三年,中間經曆日本歷史上最多傳說的戰國時期,是一個名刀倍出的年代。 著名的近藤勇(新撰組組長)所佩愛刀“虎徹”的作者正是新刀第一名家:長曾彌虎徹。
4.新新刀,江戶、幕末時期,1803~1876年,正好結束於明治9年的禁刀令。這一時期正是電影裡武士、浪人別著刀子到處溜達,動輒拔刀就砍的年代,沒有戰爭亂世,刀劍追求像古刀的實用風格,最有名的刀往往都是飲滿鮮血,甚至是自己主人的血,剖腹的人極多... (也便宜了介錯的人:平白又多斬一個~ )
5.從明治9年到今天所鍛造的刀劍均稱為現代刀,包括抗戰時期罪行累累的軍刀... 至日本戰敗,盟軍大規模收繳日全國刀劍,以期徹底瓦解武士道精神,許多歷代名刀因而流入歐美。1948年由民間發起日本刀保護運動,重揚傳統鍛造工藝,也奠定了現代將日本刀列入美術刀劍的做法。於1953年制訂做刀許可制度,日本刀作為世界三大名刃之一,終於度過磨難再度得到發展。
1.上古刀,經過中國唐朝學到高超的鍛打技術,從公元238年~707年,這個時期的刀都是直的。現在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收藏著多把公元七、八世紀的上古刀,分別為“唐大刀”、“唐樣大刀”和“橫刀”。其中名為“橫刀”的上古刀為短刀,“唐大刀”和“唐樣大刀”為單手長刀,皆非現代刀商所臆造的雙手長刀。
2.古刀期,是從平安時代歷經鎌倉、南北朝到室町時代所造的刀,大約公元806年~1595年。這時候的日本刀在工藝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刀開始彎了,跟我們現在所見的日本刀已沒兩樣了。村正和正宗都是那時候的作品,因此算作古刀。
3.新刀期,1596年~1803年即慶長元年至享和三年,中間經曆日本歷史上最多傳說的戰國時期,是一個名刀倍出的年代。 著名的近藤勇(新撰組組長)所佩愛刀“虎徹”的作者正是新刀第一名家:長曾彌虎徹。
4.新新刀,江戶、幕末時期,1803~1876年,正好結束於明治9年的禁刀令。這一時期正是電影裡武士、浪人別著刀子到處溜達,動輒拔刀就砍的年代,沒有戰爭亂世,刀劍追求像古刀的實用風格,最有名的刀往往都是飲滿鮮血,甚至是自己主人的血,剖腹的人極多... (也便宜了介錯的人:平白又多斬一個~ )
5.從明治9年到今天所鍛造的刀劍均稱為現代刀,包括抗戰時期罪行累累的軍刀... 至日本戰敗,盟軍大規模收繳日全國刀劍,以期徹底瓦解武士道精神,許多歷代名刀因而流入歐美。1948年由民間發起日本刀保護運動,重揚傳統鍛造工藝,也奠定了現代將日本刀列入美術刀劍的做法。於1953年制訂做刀許可制度,日本刀作為世界三大名刃之一,終於度過磨難再度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