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位於陝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多年,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遺址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區,東部是燒制陶器的窯廠。居住區內有一座很大的長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員共同活動的場所。四周建有許多圓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員的住處。居住區周圍有用與防護的壕溝。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半坡居民已種粟、白菜或薺菜等農作物,他們在居住區內建起圈欄,飼養豬、狗等家畜。此外,他們還經常去打獵,捕魚,以補充食物,他們開墾耕地用石斧、石鏟,收割莊稼用石鐮、石刀,加工穀物用石磨盤、石磨棒等。半坡聚落文化屬於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坡聚落
  • 地點:陝西西安半坡村
半坡聚落介紹,半坡人,高科技復原半坡人,半坡古人很英武,與四川古人很相似,半坡人的磨製石器,半坡房屋,

半坡聚落介紹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5萬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蹟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瓮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人

高科技復原半坡人

10月25日,應西安軍事政治學院的邀請,趙成文教授去西安講學,並對西安半坡和秦陵兵馬俑進行了考察。
返回瀋陽後,他同助手開始了這次有重大歷史研究價值的顱像復原工作。這次他們要復原的是一個西安6500年前半坡人的顱骨。
在高科技“警星CCK———人像模擬組合系統”軟體上,趙教授利用該軟體的多變功能和強大的庫存部件。
趙教授先是對選擇還原的顱骨正、側面圖片進行修補,隨後確定顱骨的性別和生前的年齡,並對顱骨進行測量和五官劃線定位。

半坡古人很英武

在這次復原西安半坡人中,趙教授採用了一些新的復原技術,如採用半身胸像的表現手法等。
經過復原後,可以看出該男子年齡約在43歲左右,長方形“國”字臉、濃眉、眉梢向外翹起。眼睛炯炯有神凝視遠方。他高鼻樑,顴骨有些外凸,寬厚的下顎上長著一張大嘴。黑色長髮額頭頂部有緊發的麻皮混擰的髮帶。
上身反穿半截無袖獸皮襖,領口與肩部露出灰白色的皮毛,雙肩上有磨破的孔洞,兩臂肌肉發達,胸前墜有用皮條穿掛的器物,如玉似璧。
半坡人右手緊握一把雙刃石矛。他似乎站在獨木舟或木排上等待著什麼……背景是一個深秋的河畔,閒落幾處茅屋,山間炊煙裊裊,雄鷹在空中盤旋。將當時一個寧靜而美麗、原始而淳樸的世界,刻畫得淋漓盡致。

與四川古人很相似

“令人驚奇的是復原後的人物畫像,與四川茂縣營盤山上5500年前的古人很相似!”趙教授說,這兩處遺址雖時隔千年相距千里,卻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如圓形的葬坑、圓形的石頭,甚至連陶片上的繩紋和制陶工藝也很相似。
這使人感到兩處遺址在時空上似乎有什麼聯繫。
這次古顱骨相貌復原與以往不同的是,人物表情的恢復,以及注重了一些人物與周圍環境細節的刻畫,具有重大考古研究價值。

半坡人的磨製石器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如開墾耕地用石斧,石鏟,收割莊稼用石鐮,石刀,加工穀物用石磨盤,石磨棒等
半坡居民用泥土製成盆,罐,瓶等生活用具的泥胚,並在表面用黑色顏料繪製出魚,蛙,鹿,羊或人面,以及曲線,橫線,三角形,圓點等組成的圖案,花紋,然後放在窯里燒製成陶器。人面魚紋碗,四鹿紋盆等就是這一時期彩陶的代表作。

半坡房屋

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建造時從地表向下挖出一個方形或者圓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設立柱,沿坑壁用樹枝捆綁成圍牆,內外抹上草泥,架設屋頂。屋內地面修正得十分平整,中間有一個灶坑,用來燒熟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覺的地方高於地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