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振鄉

千振鄉

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所謂的“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畫。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

“日本開拓團”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為了真正占領中國,日本向中國派來的組織,不光有軍隊,還有大量的移民。

日本政府制定《向滿洲移住農業移民百萬戶的計畫》規定以20年間移民100萬戶、500萬人為目標。

日本向東北移民的政策,有其險惡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日本想藉此改變東北的民族構成,造成日本人在東北地區的人口優勢,反客為主,霸占東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振鄉
  • 背景:日本開拓團(偽.滿洲國)
  • 今屬地區:黑龍江省樺南縣
  • 時間:1933年
鄉村歷程
日本武裝移民
1933年7月,日本第二次武裝移民到依蘭縣的湖南營(今樺南縣樺南鎮),建立了名為“千振鄉”的移民點、將湖南營改名為千振鄉。
強行收購當地農民的土地
日本開拓團占領湖南營地區之後強行低價收購當地農民的土地、房屋,迫使當地居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日本開拓團占領的土地都是當地農民祖祖輩輩早已開墾好的土地,沒有了土地的農民被趕到了一個被日本人稱為人圈的地方,那裡的環境特別差疾病泛濫,不少農民都感染疾病或者被餓死。年輕的男性都被抓去充當勞力、苦工,年輕的女性被抓去充當日本軍人的慰安婦、舞妓。
日本軍人對反抗侵略的農民施行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反抗的農民被殺死,房屋被燒毀。
當地農民的反抗
日本帝國主義的這一系列惡劣的行為激起了當地農民的反抗,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謝文東帶領的土龍山農民暴動、祁致中領導的駝腰子金礦工人暴動等,為了鎮壓民眾的反抗,日本軍人大量屠殺當地居民,失去土地的湖南營農民退守至七星峰一帶為根據地展開了抗日戰鬥的歷程。
千振建設
日本開拓團在千振鄉建立了神社、服裝廠、學堂等。
次年在千振(原湖南營)修建飛機場,日本將千振大量物資、蔬菜、水果、糧食等通過飛機運輸至前沿陣地,將千振附近的長龍山改稱為東宮山,並在東宮山為日本犧牲的軍人修建陵墓。
同化當地居民
日本開拓團移民到千振之後,強迫當地居民學日語、拜神社、穿和服、學日本文化等,奴化當地居民,迫使當地居民日本化,達到永久占領千振的目的。
恢復湖南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居住在千振的日本居民基本被送回日本,在原千振地區設立千振區,
1946年,廢除千振區恢復湖南營鎮。
設定樺南縣
1946年6月,合江省政府決定將樺川縣南部的湖南營、孟家崗等地區劃出,設定樺南縣。
1948年6月,撤銷依東縣將原依東縣太平(現在的樺南縣土龍山鎮)、五道崗、金沙河3個區劃歸樺南縣管轄。
1949年5月,將合江省併入松江省,隸屬於松江省管轄。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樺南劃歸新設之合江專區管轄。
併入樺川縣
1956年,國務院批准撤銷樺南縣併入樺川縣。
恢復樺南縣
1964年6月,國務院批准恢復樺南縣,以併入樺川縣的原樺南縣行政區域為樺南的行政區域。
1985年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劃歸佳木斯領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