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萬壑圖

千岩萬壑圖

《千岩萬壑圖》是清代畫家龔賢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此圖繪山岩丘壑連綿不斷,繁複無盡,其間茂林嘉村雲氣煙,飛泉高,孤村落,江流小舟,景致表現得真實生動、完美自然,秀麗、壯偉兼具,引人入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岩萬壑圖
  • 作者:龔賢
  • 創作年代:清代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規格:縱27.8厘米,橫980厘米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意境,構圖,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千岩萬壑圖》《千岩萬壑圖》
此圖著重刻畫近景、大山,該圖是屬於特殊的橫向構圖,據說是後來剪裁而成,不是當初便是此圖樣。平遠而起伏連綿的山巒,山巒間草木稀疏生長,洲渚交橫,雲霧顯晦,空濛幽深。在畫幅的右下角有“野遺生龔賢”之落款和“龔賢印”之印樣。

創作背景

龔賢早年正值明末戰亂,到處飄泊流離,晚年隱居南京清涼山,賣畫課徒,生活清苦,他富有民族氣節,一腔堅貞之情寄於繪畫之中。善畫山水,師法董源、二米、吳鎮、沈周,但並不一味摹古,而是注重寫生,從大自然中吸取營養。山水大都取材於南京一帶風光,著意表現富饒美麗的湖光山色。他布置丘壑,追求奇而安的境界,既真實又不一般化。此《千岩萬壑圖》就是他這類畫風的代表作之一。此幅作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作者時年五十五歲,正值其創作的旺盛時期。

藝術鑑賞

意境

此圖前部分為作者投入精力最多的部分,以實境為主,大力渲染峰巒的偉岸、雨後景色變化的美麗。開篇對岸遠山微抹,遠方江水靜靜地流來,以江面的寧靜把觀者帶入畫面之中,使之心境舒緩,為高潮的出現作出鋪墊,然後徐徐拉開全畫的序幕。在這一部分中,最讓觀者意縱神聳的是作者有意刻畫的萬千峰巒、千岩萬壑,讓人驚心動魂。山峰巒頭各具情態,或挺拔聳出,或欲語帶笑,或蹲伏側臥,或起立欲奔,或伸展顧盼。峰巒的輝光和明亮,如銀輝一般與霧氣的明亮互相掩映包容,形成一道道光帶緩行屈伸于山巒樹叢之中,若斷若連,若生若滅。古木叢林此起彼伏,在峰巒間綿延不絕,凝聚著無以復加的鬱郁之氣。山間流泉則細細垂下,沿山谷匯成清澈的溪流。屋舍、寺塔點綴于山峰、谷塢間。山嵐、煙藹出沒升騰,在曠野樹叢山谷間徐徐飄出。霧氣漸漸聚集,月光如夢境籠罩四野,一切部靜悄無語。夏日午後的寧靜、冬日溫暖陽光照耀下的氣象、雨後空氣中的澄靜凝練、明月照耀里的朦朧境象,也都被作者收攏筆下,幻化為大自然變幻不定的複合境象。此部分布景深遠遼闊,靜寂的氛圍透出蒼茫肅穆的深沉。
後部分則以大江為描繪的主體。四面至此,汀面廣闊,遠帆從江面緩緩而求,近處江岸停泊營數點漁舟,掩映在樹下爺從中,再向莊則是與右岸相對的山峰,然後夾江之外又有坡岸山巒籠束,以作終老,與千岩萬壑相呼應。山於此部圖像是虛境,同前一段的實境描繪相比,顯得清明寧靜,寂靜優美的氛圍終含有舒暢開闊的愉悅情懷。

構圖

此畫構圖飽滿充實,滿而不塞,畫中時露空白,形成黑白對比強烈。整個畫面景象壯闊,景物繁多,但繁而不亂,在布局構圖上達到了奇與安、實境與幻境的統一。此畫給人們最為深刻印象,即也是此畫的最大特點,即善於用墨,把墨色的運用達到淋漓盡致的地步,繼承和發展了宋人的“積墨法”,“一遍點、二遍加、三遍皴,便歇了,待乾又加濃點,又加淡點一道,連總數是為七遍”(《柴丈畫說》),山石是先勾出輪廓,然後積染,皴擦,而且先乾後濕,這樣,輪廓線與皴染渾為一體,層次分明,顯得十分渾厚。樹木也是層層烘染的墨法,濕潤、濃郁。在用墨時,還注意黑白、虛實對比,強調明暗分明,使山林景色富有深遠、光照感。
縱觀全圖,作者特別注意橫向景物的展開,在構圖上注意遠境近境的聯絡映帶,既有一放一收、 實境一虛境、 一開一合大聾法的縱橫馳騁,也有在小範圍上虛實開合的變化,因而整體構圖顯得密而不亂,疏麗不空。山川氣脈隔而不斷,既有空間的深遠,又有視覺上的無窮變化。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傅東光:《千岩萬壑圖》是其用自己獨特墨法為江南山川水澤寫照的典範。

重要展覽

2016年,南京博物院舉辦“秣陵煙月:明末清初金陵繪畫特展”,《千岩萬壑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龔賢(1618—1689年),一名豈賢,字半千,號野遺 、柴丈人等,江蘇崑山人,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居南京清涼山,買畫課徒,生活清苦。性孤僻,與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