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峒瑤民大逃亡是元代時期瑤族先民由於官府逼稅而發生的集體離家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家峒瑤民大逃亡
- 屬性:歷史事件
瑤族先民經過長期遷徙後,有一部分在秦漢時期到達零陵郡一帶。隋唐時期,永州一帶已有瑤族先民活動記載(《隋書·地理志·荊州》)。到了宋代,衡陽、永州一帶已成為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遷徙湘南的瑤民中,有一部分集中聚居在千家峒。
千家峒在今江永大遠瑤族鄉。大遠瑤族鄉位於都龐嶺的懷抱之中,四面皆山,中間是一塊山間盆地, 這種山間盆地被當地人稱為“峒”。大遠峒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10公里,總面積8.5萬畝(一畝約合666平方米,全書同),其中耕地近萬畝。峒中大遠河貫穿南北。進出峒唯一通道就是穿岩下的一個石洞——一條10多米長的天然隧道(後被破壞)。這一地形與記載瑤族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千家峒》完全吻合。
在千家峒,人們本來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到了元代,官府發現了這個地方。經常到這裡逼稅,遭到瑤民反對。據瑤族榜文《千家峒》記載:“元朝大德王八年(1305)三月十九日”,“道州太陽(爺)差兵來看,容六嶺小(下)招兵,扎大營”。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瑤民集會盤王廟商量決定,“官逼糧稅,七十二計走為上計”。於是,“大德王九年三月十九日,眾瑤人起腳出千家門樓來上桑木源(即今大遠上木源)。過了楓木(即今楓木坪)四下雲蓋,來到道州浮橋,過了三日三夜不斷絲”,其中“有一半轉回九疑山,有一半過了永明地界……眾人尋江水上桃園洞(今江永桃川洞)。大德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來到源江入西江河。俸(奉姓)人住家奉源口(今江永源口),黃人住家在黃家濯(今稱黃家),盤人住盤洞(在今江永井邊),翟人住在翟茅塘村。李人住在李家沖(今稱李家),何人住在仁人洞(今江永聖人山)。又到仁宗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卯時,黃貴十九立茅塘村,周三公住在木簣村。又正德王元年三月十九日立石口村,十一月初立松木寨。又到嘉慶三年立上洞,招大浪水,安沖南江源,立滿上下十二寨,為神(伸)家洞。”上述茅塘村、木簣村、石口村、松木寨、上洞、南江源等地名未改,均在今廣西恭城三江(古稱伸家洞)瑤族鄉一帶。《千家峒》這些記載,清楚地記錄了瑤民從千家峒逃亡的原因、時間、路線,反映了元王朝對瑤民的殘酷壓迫,迫使瑤民逃亡的罪惡事實,也為現在研究瑤族歷史特別是考證瑤族聚居地——千家峒,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