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千善,原名遷善。唐時,因村前有古廊極樂寺,鄉民多信佛從善,取村名遷善。清末省寫為千善。1949年(民國38年),屬龍泉鄉。新中國建立後,初名千善鄉。1950年設千善、蓋竹、高洲、大際4鄉;1956年合併為千善鄉;1958年為高洲人民公社;1961年改稱千善公社;次年復稱高洲公社。1968年撤銷,雙港、村頭2村併入長橋公社,千善、蓋竹、高洲、大際、上堡大隊劃屬甘竹公社;1972年原劃入甘竹公社的5個大隊組成千善公社。1984年更為今名。
基本情況
千善鄉位於
廣昌縣東北邊陲,東北兩面與南豐縣毗鄰,西連長橋、水南,南接甘竹,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30公里,全鄉區域面積67.17平方公里。
全鄉已開發南豐蜜桔6412畝,達到人均1畝,現還有擴增的態勢。2004年被縣評為“南豐蜜桔發展先進鄉”。二是發揮技術優勢。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農民制種技術的優勢,搭橋牽線,發展“公司+農戶”的經濟模式,做大作強該項產業。制種業面積達到2600畝,年產優質種子80餘萬斤。三是發揮傳統養殖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一是改良品種,大力發展母豬生產,走自繁自育、仔豬自給的生豬養殖道路。二是開發新品種,大力養殖美國青蛙。高洲村美國蛙養殖戶80餘戶,年產量260萬餘只。三是利用豐富山地、水利資源,發展魚、雞、鴨、牛等立體養殖。年出欄雞鴨等家禽25000羽。
經濟發展
全鄉主要農業產業有烤菸、南豐蜜桔、優質水稻和水稻制種、白蓮、茶薪菇等。2012年,全鄉烤菸收購量3900餘擔,均價10.43元/斤,總產值400餘萬元;南豐蜜桔種植面積2萬畝,已實現人均3畝的種植目標,蜜桔標準園建設面積突破1000畝,總產值達8000萬元;水稻制種面積3500畝,產值近700萬元;白蓮種植面積2500畝左右,產值620萬元;茶薪菇種植130萬餘筒。2012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2896萬元,比上年增長48.6%;財政收入完成760萬元,比上年增長34.2%;人均純收入達3942元,比上年增長49.4%;固定性投入達2800萬元,比上年增長360%。
工業
有欣達集團、日月集團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二家,市百家重點企業二家,草原皇服飾為國家免檢產品。位於鄞州大道兩側占地2.4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企業梯隊群體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充分體現。千善鄉採取四項措施推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一是引進培育優勢企業,加快形成產業特色和行業優勢。二是改造提升傳統行業,重點發揮骨幹企業領頭作用,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高產業檔次,實現同行業延伸開拓,發揮行業整體集聚優勢。三是加快發展高新產業,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培育自主創新體系,開發高新技術產品。四是轉變最佳化外貿方式。大力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創匯型的加工貿易項目,以此帶動推進企業產品、技術結構的調整。
農業
千善鄉是個典型的半山區鄉,山水資源豐富。全鄉現有耕地1.3萬畝,山林7.2萬畝。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香椿、銀杏、水蜜桃等綠色農產品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盛產的茶葉、柑橘等水果風味獨特,特別是小白早桔以個小味甜而聲名遠揚。該鄉的“太白雲霧”茶在2004年鄞州區第三屆名優茶評比中榮獲銀獎,“天童龍井”茶獲優質獎。金龍竹木業公司為該鄉第一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該企業利用本地的松木優勢,專業生產混凝土模板用膠合板,年生產力達12000立方米以上。該鄉還積極利用現有的良好生態資源,開發生態農業項目,投資410萬元的國家級萬畝林業生態項目工程已完工,通過萬畝山林封山育林、建立種子種畝基地、改造林相、治理溪灘等,加快了營建生態型城鄉的步伐。千善鄉加大財政獎勵補助促進農業快速發展。一是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生態休閒農業建設,四是提升農業科技化、品牌化、組織化水平。
200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29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達到1532萬元,工業產值達763萬元,財政收入完成72.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增長140元。全鄉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2004年被縣委評為“三民好班子”;鄉黨委被縣委評為第二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先進單位”。
鄉黨委、政府按照“希望在山、潛力在水、重點在田、後勁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大力發展富民產業:
1、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南豐蜜桔葉。為發展該項高效產業,我鄉出台了多項優惠政策,積極調動農民開發南豐蜜桔的積極性。
2、發揮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稻穀制種業。制種業市場前景廣闊,且我鄉的農民大多掌握制種技術,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3、發揮傳統養殖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
特色經濟
千善鄉農業素以水稻栽培和楊梅等林特生產為主,又出現花卉苗木、果蔬禽畜、名優茶葉等新興產業。全鄉水稻種植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65%左右,為市重點產糧區之一。林果以楊梅著名,占總山林面積的49%。自宋至民國楊梅已名揚全國,解放後迅速發展,成為“撫州楊梅”的主產地。花卉苗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從楊家岙、半岙開始發展,八十年代初擴大到全鄉。全鄉現有各類農業產業基地、大戶近百個,其中千畝以上基地3個,寧波、餘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農業專業合作組織3個。境內工業起步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發展較快。清至民國沿姚江一帶有磚瓦製作專業戶,解放後逐步發展成浙東磚瓦生產重要基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只有一家國營米廠和幾家食品加工小作坊。1967年丈亭、匯頭分別建立農機廠,後組建撫州市標準件總廠。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鄉鎮工業迅速崛起,撤區並鄉前的1991年底,原千善鄉、梅溪鄉的工業產值分別達到1.02億元和4078萬元。1993年首家台商企業嶸利園藝設備有限公司落戶,隨後30多家外台資企業相繼登入千善,成為全市台商企業集聚區之一。
全鄉形成輕紡印染、五金機械、管閥軸承、塑膠模具、園藝設備等行業格局,建有工業功能區4個,其中鄉級園區3個,台商園區1個,總面積300公頃;塊狀經濟區2個,其中胡界“管閥城”享譽全國。全鄉現有各類工貿企業(公司)1500多家,企業職工2萬餘人。工業總產值達到57.10億元。其中:出口企業70多家,產品銷往歐美等地100多個國家地區,湧現3家國家中型企業。2005年,全鄉社會總產值1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9.2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7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8億元,農民人均年收入7800元。從2003年起,成為江西省經濟百強鄉鎮、中國經濟千強鄉鎮。
社會事業
千善鄉解放初期境內有3所初級國小,1950年建立千善區中心國小,1956年創辦縣第三初級中學。長期以來,政府不斷加大教育事業投入,最佳化教育網點設定,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境內除市屬高級中學外,還有鄉屬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8所,成人職業技術學校1所,民工子弟學校1所,幼稚園10所。三中是省三級重點中學、撫州市現代化達綱學校、撫州市示範性文明學校及省綠色學校、撫州市環境保護模範學校。中學是撫州市學生行為規範示範學校、中心國小是撫州市現代化達綱學校、撫州市示範性文明學校和撫州市體育傳統項目學習。1987年,創辦了富有千善地方特色的民眾文化活動——“三江之聲”文藝演出,如今已連辦20屆,深得民眾喜愛,在市內外有一定的影響。鄉建有文化中心,內含影劇院、“萬冊圖書館”、排演廳、橫牌室等設施,境內還建有文化休閒公園2處,文化廣場1個,占地面積60餘畝,健身路徑8條,村落文化宮2個。建立鄉廣播電視中心,開通有線電視,除轉播中央及全國各地節目外,還自辦新聞宣傳教育節目。1998年成為首批實施“東海明珠”文化工程鄉鎮。中心衛生院。
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醫務人員106名,科室齊全,有病床70張,村衛生室19家,鄉村醫生22名。鄉建立環衛所,各村建有環衛保潔隊,共有環衛、保潔人員100餘名,環衛管理範圍覆蓋全鄉,垃圾實行“袋裝化”收集,統一壓縮填埋。全面開展環境整潔活動,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建設、整治力度。從2003年起,全鄉推行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建立鄉勞動力市場、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全面開展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後又推行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制訂《精神文明建設規劃》 ,廣泛開展各種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明村、社區、單位不斷湧現。先後獲得撫州市文明鄉、生態鄉、衛生鄉稱號。
鄉屬單位
單位名稱
| 負責人
|
高洲村委會
| 張名亮(書記) 張文清(主任)
|
上堡村委會
| 饒響生(書記) 黃陽雲(主任)
|
千善村委會
| 陳曉泉(書記) 饒長生(主任)
|
大際村委會
| 余錦雲(書記) 許雲興(主任)
|
蓋竹村委會
| 邱水標(書記) 賴欽貴(主任)
|
鄉醫院
| 饒大明
|
中心國小
| 溫火良 |
千善中學
| 邱廣勝 |
鄉財政所
| 符宗仁
|
鄉派出所
| 魏所長
|
招商引資
千善鄉山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英德石礦等,林地面積8萬多畝,植物資源有材料松、杉、毛竹和各種闊葉林木。
項目簡介:中國江西省廣昌縣千善鄉現有英德石礦分布面積4平方公里,蓄積量達800萬噸。英德石礦可供建築、裝飾以及工藝品用,用途廣,銷量大。隨著昌廈高等公路的貫通,經濟發展迅速,建築市場前景非常看好,極具開發前景。擬總投資500萬,新建英德石礦生產線,項目建成日開採能力為200噸,預計年產值可達8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