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鎮(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千佛鎮)

千佛鎮(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千佛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千佛鎮為一地名,在我國四川省綿陽市、井研縣以及南充市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千佛鎮
  • 別名:千佛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
  • 電話區號:0816
  • 方言:西南官話-成渝片
  • 車牌代碼:川B
基本情況,地理區位,事件,歷史沿革,旅遊資源,文化資源,經濟社會事業,

基本情況

千佛鎮

地理區位

千佛鎮位於安州區北部,蜿蜒綿延的龍門山脈斷裂帶中段,毗鄰北川羌族自治縣,東經104°16′50.03″、北緯31°41′19.90″,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面積約161.8平方公里,轄川心、萬佛、老望溝、德勝、東益、白果坪、千佛、寶藏、金溪、雙電10個村、1個社區(茶坪社區),89個村民小組。

事件

5.12極重災鄉鎮
5月12日14時28分特大地震,使茶坪鄉的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山體崩塌、河流阻滯,交通、電力、通訊全部中斷,茶坪鄉成了與外界隔絕的“孤鎮”。大地震造成全鄉死亡213人、1264人受傷,房屋損毀18.2萬間645萬㎡,工礦企業、商業與旅遊產業等基礎設施損失殆盡,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以上,是綿陽市6個極重災鄉鎮之一。在通往該鎮的生命通道上,因地震形成了僅次於唐家山堰塞湖的第二大堰塞湖——肖家橋堰塞湖。

歷史沿革

安州區千佛鎮位於龍門山脈地震斷裂帶中段,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享有“神韻千佛、綠色寶藏”美譽,因其境內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千佛山風景區而聞名。千佛鎮唐宋時期名疊溪堡,至清時為重要關隘,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建場,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為安縣北鄉一甲,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屬浮泉鄉所轄,民國17年為安縣第十六區,民國24年為安縣一轄區。
千佛鎮原名為茶坪鄉,古名煎茶坪,安縣縣誌記載:這裡在唐宋時期名為疊溪堡,至清代時為重要關隘。1821年(清道光元年)建場,因這地方盛產茶葉,場地又建於大坪山下,故命茶坪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0)時,回歸故里守孝的大才子李調元就到過茶坪探訪千佛山,他寫下了《煎茶坪觀瀑》之詩詞—
何年白龍下,掛在煎茶坪。
猶如雷霆吼,勢若天河傾。
奔流何湍莽,觸石復怒獰。
遂覺千山雨,全無一日晴。
維時冬方雪,濺落皆碎瓊。
雲露噴未己,凝作冰敲鏗。
馬蹄如踣鐵,僕人愁不行。
而我了不顧,但愛聲琮琤。
安得鑿龍洞,寧為百丈清。
一洗熱中腸,永無冰炭縈。
李調元作詩讚美千佛山壯麗的景致,給後人留下許多遐想。
從疊溪堡、煎茶坪,再到茶坪場,幾經更名,到民國時期1935年茶坪為安縣一區所轄。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建制為鄉,1952年又劃為北川縣,1958年6月復歸安縣,10月建立茶坪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茶坪鄉。2002年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對茶坪鄉撤鄉並更名建立千佛鎮,2012年11月29日正式掛牌,稱之為千佛鎮。

旅遊資源

千佛鎮旅遊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森林生態、紅色、佛教以及茶文化等。地震後,千佛鎮按照“川西民居”的總體定位,建設生態茶坪,打造山區旅遊新鎮。千佛鎮旅遊開發應依託千佛山旅遊景區,結合現有鄉村旅遊資源、森林旅遊資源和紅色旅遊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配套服務體系,打造特色餐飲文化。利用天然的氣候條件將千佛鎮建設成為集山水、花卉、生態、養生、休閒於一體的避暑勝地和養生基地,以鄉土生態、紅色文化以及特色餐飲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旅遊小鎮。目前,已發展含餐飲、住宿在內的農家樂28家,年平均接待遊客2.5萬人,“千佛山”正成為省內外遊客休閒度假、登高遊樂的好去處。

文化資源

千佛鎮以初建於唐的千佛老祖廟為載體的佛教文化,以及民間由此形成的朝拜節慶民俗,每年的四月初一:是千佛老祖的生日,即開山節。以及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前來朝拜的人數較多,是千佛山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傳承和旅遊資源。
千佛山還是紅色旅遊目的地。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千佛山阻擊國民黨川軍的追剿,以保證中央紅軍的北上,在此打響了“千佛山戰役”,激戰70餘天,擊潰敵軍,寫下了中國革命歷史中光輝的一頁。歲月流逝,但我們還能找到當年紅軍戰士挖的戰壕,戰壕四周隱約可見的炮彈坑,山頂矗立的紅軍紀念碑述說著對陣亡紅軍將士的緬懷。這些紅色文化元素也是千佛鎮的特色文化之一。
千佛茶文化歷史悠久,舊時以西邊茶為主,原名騎火龍安茶,具有清熱、解渴、潤肺之功效,原茶號陝西館,茶葉發往茂縣、汶川等地。現時老茶樹也是遍布山野林間,傳統炒茶制茶工藝至今流傳。

經濟社會事業

(2011-2015)
(一)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恢復全鎮人畜飲水管網及電力設施,移動通訊及有線電視基本覆蓋;曉茶路有效搶通保通,恢復水毀村組道路137公里,全長28公里的第二生命通道—茶北路順利建成通車,建成肖家橋堰塞湖大橋、楊家大橋等主要橋樑7座。
(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切實開展。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添置垃圾車1輛,新建垃圾中轉站一座,新增垃圾桶200餘個,果皮箱300餘個,組建環境綜合整治隊伍,加大對場鎮街道衛生、擺攤設點、占道經營、私搭濫建的整治力度,成效顯著,獲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環境優美示範(鄉)鎮稱號。
(三)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發展以中藥材種植為主導的農業產業,通過整村連片扶貧項目的帶動,由“千佛山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帶動民眾發展中藥材,新增中藥材種植1萬餘畝;以“德發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在川心村探索發展天麻種植,發展天麻500餘畝;以千佛山生態茶葉基地為示範,帶動民眾發展茶葉2000餘畝;東益、白果坪、德勝中藥材種植實現規模化,千佛村茶葉種植已具規模,川心天麻種植步入正軌,老望重樓、黃蓮種植效益明顯,寶藏、金溪魔芋種植連年擴大,一村一品基本覆蓋。
(四)生態建設卓有成效。加強生態建設,鞏固重點工程建設成果,完善生態保護屏障,生態建設卓有成效。全鎮發展林業種植20餘萬畝,林下中藥材種植3萬餘畝,蔬菜種植2萬餘畝,森林覆蓋率達90%,因地震導致的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改善,毀壞的林地全面綠化,茶坪河水源得到有效保護,全鎮生態狀況進一步好轉。
(五)民生保障全面落實。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政策,做好兩免一補審核工作,中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歷年新農合參合覆蓋率均達95%以上,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面覆蓋,歷年參保率達95%以上,60歲以上老年人均及時足額領取待遇;針對城鎮、農村困難人群的救助發放到位。
(六)防汛防災體系進一步健全。由於地處山區,洪災、土石流等次生災害嚴重。為有效應對,建立健全鎮、村、組、隱患監測點四級防禦體系,科學編制《防洪度汛預案》;每年汛前都開展應急演練,覆蓋全鎮各組、各點,做到人人參與,點點到位;健全應急轉移機制,由鎮村幹部聯合值班,預警後早落實、早轉移;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治理,防患未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