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木刻畫,遠在刻版印刷術大興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唐代鹹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印在金剛經上的插畫,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建樹了新的豐碑。到了明代末年,一六四四年甲申,胡曰從氏所編印《十竹齋箋譜》,運用當時流行的“餖版”、“拱花”之術,曾使彩色套印木刻畫藝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繼此而後的三百多年中,雖有名重一時的《芥子園畫譜》等等,然在雕刻印刷技藝方面來說,未見較前有所提高和發展。乃至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五十年里,傳統木刻畫更是每況愈下,奄奄一息的僅存待斃了。魯迅與鄭振鐸兩先生,有鑒於此,一九三三年,合編了《北平箋譜》;一九三四年,又委託榮寶齋重刻《十竹齋箋譜》。這部箋譜的重刻,至今整整五十年了。魯迅先生對於民族文化的關懷,怎不令人懷念!
重刻《十竹齋箋譜》,不僅使明代木刻畫得以流傳,木刻畫技術得葆青春,而且為後來木刻畫特別是彩色套印術的新發展,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因為要不是魯迅先生搶救及時,中國傳統木刻畫大有失傳的可能,哪裡還談得上發展呢!重刻《十竹齋箋譜》,共有兩次。一九三四年重刻者,為通縣王孝慈先生藏本,卷首由魯迅先生作了說明:“紙墨良好,鐫印精工,近時少見,明鑑者知之矣。”一九五二年重刻者,主要以鄭振鐸先生得獲於淮上之本為據,鄭先生並作序說:“……推陳出新,取精用弘,今之作者或將有取於斯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竹齋箋譜
- 外文名:Shizhuzhai Jianpu
- 出自:《十竹齋箋譜》
- 正文:國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