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植物資源,礦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文化事業,交通,旅遊景點,
概況
武平縣轄鎮。位於縣境東南部。常住人口28973人(2010年六普)。轄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黎畲村,距縣城18千米。G25長深高速、205國道過境。
沿革
1958年設紅旗公社,1984年建十方鎮。1996年,面積156.2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轄十方、黎明、黎畲、三坊、白土、來福、中和、和平、處明、梅坑、鮮南、丘坑、集賢、葉坑、高梧、彭寨、熊新、樂畲、鮮水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十方。2000年常住人口36277人(五普)。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824103:~201 220樂畲村 ~202 220彭寨村 ~203 220熊新村 ~204 220高梧村 ~205 121黎畲村 ~206 220黎明村 ~207 122十方村 ~208 122三坊村 ~209 220白土村 ~210 220來福村 ~211 220中和村 ~212 220和平村 ~213 220處明村 ~214 220梅坑村 ~215 220葉坑村 ~216 122丘坑村 ~217 122鮮南村 ~218 122鮮水村 ~219 122集賢村
1984年10月撤銷十方公社,設十方鎮。
行政區劃
2000年,十方鎮轄19個村:十方村、
黎明村、黎畲村、三坊村、
白土村、來福村、
中和村、和平村、處明村、
梅坑村、鮮南村、丘坑村、集賢村、葉坑村、高梧村、
彭寨村、熊新村、樂畲村、鮮水村。鎮政府駐十方鎮富方街7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十方鎮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東部,東經116°13’,北緯25°02’。東鄰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西接平川鎮、中山鎮,南連岩前鎮,北靠武東鄉。十方鎮地域面積156.2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十方屬武平東南山地丘陵區,境內500米以下的丘陵8227公頃,占該鎮面積的53.1%,其中低丘271公頃。
氣候
十方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雨熱同期,降雨相對集中,乾濕季節明顯,四季分明,夏長冬短。春季平均氣溫19.5℃,月平均降水量215.6;夏季平均氣溫26.7℃,月平均降水量210.5毫米;秋季平均氣溫20.9℃,月平均降水量71.8毫米;冬季平均氣溫10.9℃,月平均降水量60.4毫米。初霜開始於12月,終霜為2月23日左右,霜期85天,無霜期280天。年平均氣溫19.6℃,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十方鎮有林地面積16.7萬畝,森林覆蓋率74.9%,國省道沿線和集鎮周邊全部實行封山綠化。林木蓄積量34.53萬立方米,立竹量200萬根。
礦物資源
截至2000年,十方鎮內已探明礦藏有煤炭、石灰石、鐵礦、錳、高嶺土等。其中石灰石(333級別以上)有280萬噸。錳礦石,主要為淋積堆積型,品位較低,含矽、鐵較高,工業價值較低,梅坑錳礦區有6.7萬噸。
水資源
十方鎮主要河流為處明溪,由北向西南流出,匯合於中赤鄉上赤村,匯岩前之水入中赤河,境內流長19公里。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8月9日,十方鎮有人口4.2萬人。絕大部分為漢族人,有極少部分為畲族人。
經濟
綜述
截至2009年,十方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5.5億元,比2008年增長17.8%;工業產值5.83億元,比2008年增長5.4%;新上項目4個,新增投入1553萬元;規模工業產值3.5億元,比2008年增長16.5%;鄉鎮工業新增投入1.38億元,實際利用縣外國內資金6335萬元;農業總產值2.15億元(現行價),比2008年增長7.5%;財政總收入955.84萬元,比2008年增長14.4%,其中鎮級財政收入509.87萬元,比2008年增長21.98%;農民人均純收入5547元,比2008年增長7%。
第一產業
2012年,十方鎮被授予龍巖市土地流轉“十佳鄉鎮”,全鎮土地流轉面積1.2萬畝,占耕地面積58%,建立了2個早稻、2個晚稻共4個萬畝示範片。建立了連片流轉300畝以上市級示範片2個,連片流轉100畝以上示範片9個。在高梧、葉坑、集賢等片區建立糧食高產萬畝示範基地。建成葡萄、食用菌等設施栽培示範基地3個,建立了千畝烤菸示範片2個,千畝藥材種植基地1個,千畝桑果園1個,220畝鋼架大棚葡萄種植示範基地1個。
截至2014年,十方鎮西瓜年畝產量達5000公斤,畝產值逾1.3萬元;葡萄年畝產量達1500-2500公斤,畝產值逾1.5萬元;每年可吸收勞動力約1.85萬個工作日,增加農民收入148萬元以上。
2015年上半年,十方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23億元,與2014年相比同比增長5.2%,增幅居全縣之首。
第二產業
截至2011年,十方鎮工業集中區在原有10家企業的基礎上,新
簽約項目5家,新開工項目6家。
2014年,十方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9家,全年完成產值14.2億元,與2013年相比增長31%;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億元,與2013年相比增長33%。積極打造工業發展平台,工業集中區共入駐企業31家,總投資16.5億元,2014年實現產值12.8億元。
第三產業
2000年,十方鎮新建十方糧油批發市場,十方蔬菜批發市場至年底,鎮內有2個專業市場,1個鎮級集市市場,1個村級集市市場,個體攤位總數725個墟天日均人流量1.2萬人次,年成交額370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十方鎮內有普通中學武平縣十方中心學校,初級中學鵝山中學,高梧中學。在校學生3436人,其中高中學生991人;國小14所,在校學生5008人;幼兒班39個,在園幼兒1014人;教職工547人。其中中學教師246人,國小教師255人,幼兒教師46人。學校占地面積20.25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5.63萬平方米,其中國小占地面積8.64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90萬平方米。
截至2008年,十方鎮完成了總投資280萬元的十方中學教師公寓樓和總投資125萬元的綜合教學樓;完成了總投資80萬元的高梧中學生活綜合樓;完成了總投資260萬元的十方中心學校教學樓。
醫療衛生
截至2000年,全鎮有鎮中心衛生院1所。院房占地面積0.5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開設中西醫門診、手術、X光、B超、心電圖、化驗、牙科、科、婦幼保健等室和藥房、病房,有病床35張,醫用設備總價值12.6萬元。衛生技術人員41人,比1988年增加11人。個體開業醫生3人,鄉村醫生57人,衛生員6人,接生員6人。
截至2008年,十方鎮總投資80萬元的計生服務所、總投資1200萬元的十方客運站和投資80萬元的十方衛生院綜合樓擴建項目在建設中。
基礎設施
截至2008年,十方鎮總投資1600萬元的陳田水庫建成,解決了企業用水和生活用水。投入100多萬元完成了主街道富方街路燈、排污、剷除綠化帶拓寬路面、搭建統一篷架等改造;投入30多萬元完成了垃圾焚燒爐建設,集鎮垃圾得到規範處理。
截至2011年,十方鎮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通電、通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固定電話入戶率78%,行動電話覆蓋全鎮,通村公路硬化率達98%,興建了日供水4500噸的自來水廠和35千伏安變電站,220千伏安變電站正在施工建設中。占地20畝、總投資近200萬元的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文化體育老年活動中心正在施工建設中。
文化事業
截至2008年,十方鎮完成了占地20畝,總投資約200萬元的十方鎮精神文明活動中心,投資80萬元的十方福利中心即將建成並投入使用。
交通
十方鎮屬國道205線、省道306線交匯點,是閩西通往廣東、江西的交通要道,國、省道沿線村達10個,占52.6%。
古武高速公路,
永武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7918網”(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和18條東西橫向線)中第三縱“長春至深圳”福建省境內段的組成部分,是福建省“三縱八橫”高速公路規劃網的第三縱,也是龍巖規劃中“二縱三橫”高速公路網中的重要一縱。十方鎮有鄉村公路3條,總長16公里。截至2000年,19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全鎮公路總長54公里,總長67公里。
旅遊景點
古成德橋
古成德橋是一座石拱橋,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十方鎮高梧村。古成德橋建於清乾隆丙申(1776)年。全長七十五點三米,寬六點三五米,高七米多。分三個拱門過水,每拱跨度九米。兩端各有引橋,北端引橋長九點六米,南段引橋長五點八米。橋面中間鋪有長寬相等的矩形條石;與條石相連的兩側,平鋪著方石。橋身全用石砌成兩座菱角那樣的尖銳雅致的破水墩,其作用是減低洪水的衝力,保護橋身的穩定鞏固。
據說最大洪水時,水面離橋面僅尺余,水小時僅一個拱門過水。源於牛子岌,經樂畲、黃柏、彭寨入石田的溪水,即經此拱門流向上杭,與汀江匯集。
成德橋原是通往上杭、長汀的大道,原來的武杭公路就在這橋面上通過,往武東中間堂的汽車亦經此橋。一九三五年春,新辟杭武公路已改道,不經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