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穿心閣

十字穿心閣

十字穿心閣,顧名思義,就是在樓閣四面都有門洞,分別連線四個方向的道路,四條路從閣樓底部穿過,在中心位置形成十字交叉,和常見的連通兩個方向的老式門樓不同。

簡介,保存現狀,濟南明代十字穿心閣,崅峪鹿角村十字穿心閣,

簡介

在保存下來的老建築中,扼守在路口的門樓我們經常見到,而且很多門樓上修有廟宇,廟宇下方留有一條通道,門樓與兩側的城牆形成一道完整的屏障。但我們很少能見到門樓下方有兩條通道,而且在門樓正下方形成十字交叉。這樣的老建築被稱為“十字穿心閣”。

保存現狀

資料記載較少,保存現狀堪憂。濟南高新區西盧村和泰安角峪鎮鹿角村還各現存一座保存較為良好的十字穿心閣。

濟南明代十字穿心閣

濟南市高新區西盧村,有一座結構獨特的明代建築——十字穿心閣,如此別致的明代閣樓,在濟南地區只有這一座。
從東面的南北大道轉彎西行,進村走200米左右就看到了這座十字穿心閣。站在馬路上,由東向西望去,這座十字穿心閣和其他的門樓別無二致,一個拱形門洞穿閣而過,門上方是一個平台,平台的下部由石頭砌成,上半部是青磚,外抹白灰;平台上方北側有一排房子,青磚黑瓦,硬山頂。僅從東面看,它就像是一座普通的門樓,下有拱形門洞,上有閣樓平台。但走近後就看到,這是一座平面長方形的組合閣樓,分上下兩層,東西南北各有一個拱形門洞。在門洞之上,南側是平台,北側有一座殘破的老式建築,但建築主體尚存。
走到近處你會發現,位於閣樓下面,不僅僅是在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門洞,南北兩側也各有一個門洞,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與一條東西走向的馬路在閣樓的正下方形成一個十字交叉。
閣樓南北長約20米,東西寬約10米。閣樓的每個門洞均高約2.5米,寬約3米,從地面到閣樓平台頂部約5米,平台上面北側的房子高約3米。
只見閣樓的每個門洞高約2米,寬約2米,北側閣樓加上房屋總高約7米。閣樓東西長度約10米,南北長度約20米。上部用青磚砌成,下部用石頭壘砌。
結構獨特的十字穿心閣在清代叫玉皇閣
從門洞走進閣樓,中心位置的頂部沒有用穹廬頂樣式,而是鋪設的平板。在裡面乘涼的老大娘說,原來上面鋪設的都是厚木板,幾年前維修時改成了水泥板。南北方向的門洞牆壁上,有明顯的銜接痕跡,內側一段的青磚很厚很大,石板風格也比較粗獷,具有明代風格。而外面一段的青磚比較薄,石板也比較光滑,有清末民初遺風。
登上東側樓梯,在最上面一層平台,有兩塊清代石碑並排鋪設在樓梯上。右側石碑碑文中,有“皇清戊申夏日東土地震,凡此廟宇均為損壞”,和“古陽丘郡任以亮撰並書”字樣,落款為“大清康熙十六年歲次”。左側石碑起文處,有“重修玉皇閣碑記”字樣,文中有“玉皇閣歷年久遠,殿閣將傾……”字樣,落款是“康熙五十六年”。“碑文中所說的玉皇閣就是十字穿心閣,大概始建於明代,可能受地震等因素影響受損,在清代康熙年間重修過兩次。”碑文中“陽丘”說的就是章丘,可能那時這裡屬於“陽丘”管轄。

崅峪鹿角村十字穿心閣

十字穿心閣在鹿角村村中央,此閣下開四門,行人穿行其下,中間有十字券石,俗稱“十字穿心閣”,為泰安僅存之十字穿心式閣樓。
二層為觀音廟,從東邊的大院裡有台階可以上去。那是廢棄的村委大院,大門緊鎖,找不到拿鑰匙的人,所以上面的情況就不太清楚了。
牆上嵌有清張艾如所撰《穿心閣碑記》。據碑記記載:先是康熙間鄉民張太芬募資於村中創建觀音閣,未成而卒,工程擱置七十餘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監生趙潤身等合力重構,終成傑閣。
這座十字穿心閣保存的並不是很好,亟待修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