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上的正義

十字架上的正義

全書分為十輯:第一輯為“神話與訴訟”,第二輯為“文學、藝術與訴訟”,第三輯為“歷史與訴訟”,第四輯為“故事與訴訟”,第五輯為“制度法理”,第六輯為“學術爭鳴”,第七輯為“法學教育”,第八輯為“治學人生”。 本書涉獵範圍較廣,內容頗有新意。本書的主題涉及刑事訴訟與諸多學科的交叉,包括文學與訴訟、歷史與訴訟、藝術與訴訟、故事與訴訟等。本書具有極強的可讀性,例如同名文章《十字架上的正義》闡釋了《聖經》中的訴訟和證據法則,這些訴訟及證據法則影響了中世紀及之後的刑事訴訟及證據制度。有些文章則是完全趣味性的,如《撲克牌中的法律故事》《遊戲與訴訟》《法律人的愛情之辯》《喬峰的“原罪”與“本罪”》等;還有些文章是歷史上的懸案、影視劇體裁以及文學中的訴訟等。書中還收錄了作者的大學演講以及自身的求學經歷,字裡行間彰顯了一位激情四射的青年學者與法學教師。正如作者在書中所寫,以最理想的信念、最淵博的知識、最誠摯的態度去對待學術與學生。

基本介紹

  • 書名:十字架上的正義
  • 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頁數:291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作者:施鵬鵬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20208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思想性與趣味性並存。本書既提出了一些極為深邃的命題,如正義的意涵、整體性危機、遊戲規則與社會秩序建構等,也融合了當下極為新潮有趣的素材,如《哈利·波特》《死亡筆記》等。深刻的思想、趣味的體裁、獵奇的視角、精妙的隱喻等,使讀者在愉悅的心情中感受思想的魅力。
2極富可讀性。書中的體裁(神話、寓言、小說、藝術等)貌似與司法訴訟相差甚遠,作者卻能娓娓道來,在訴訟“內”與“外”遊刃有餘,通過鮮活的故事,解構深奧的程式法理,這不能不說是匠心獨具,也反映了作者較為紮實的專業功底以及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
3跨學科方法的運用。本書對宗教與訴訟、社會與訴訟、遊戲與訴訟、文學與訴訟等新穎的命題作了不同程度地窺探,也得出了一系列較為新穎的結論,令讀者對刑事訴訟有著全新的理解。

作者簡介

施鵬鵬,1980年6月出生,福建晉江人,西南政法大學刑事訴訟法博士,法國埃克斯·馬賽三大“私法·刑事科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刑事訴訟法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第八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評價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第四屆政協委員,重慶市第二批“巴渝學者”,重慶市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自2004年起在海內外出版專著3部,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發表論文和譯文90餘篇,主持及主研近十個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系多個法院及檢察院的特聘諮詢專家。

圖書目錄

第一輯神話與訴訟
十字架上的正義
魔法、巫師與神諭裁判的興起
冥神搶親與“調解型”刑事訴訟
法官之魂:朱庇特、赫耳墨斯抑或赫拉克勒斯?
“死亡筆記”與可感知的正義  第二輯文學、藝術與訴訟
寓言中的訴訟(三篇)
喬峰的“原罪”與“本罪”——談刑、民證明的差異
劇與訴的隨想
正義之舞
福爾摩斯與柯南:刑事訴訟中的國家與個人
遊戲與訴訟
刑事訴訟與法國文化——《5法郎》的故事
程式正義與怨念
第三輯歷史與訴訟
聖殿騎士的死亡密碼
人民改變歷史:美國陪審團審判中的自然正義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英國陪審制在殖民地緣何命運多舛
法律人的愛情之辯:波塔利斯VS米拉波
“奧瑪殺了我”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評卡拉案
塞勒姆女巫審判案中的程式與正義
刺破“懸案”面紗的程式利刃
第四輯故事與訴訟
撲克牌中的法律故事(四篇)
刑辯律師的三個“故事”
第五輯制度法理
強化監督實現刑事立案規範化
缺乏剛性,刑事程式難免失靈
走向刑事憲法/刑訊逼供的證明與非法證據排除
何種程式,如何救濟?——評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式
虛擬的法院,虛構的正義?/法官權力之源與品格之治
第六輯學術爭鳴
超越東西方的“真”
“職權主義”的認識誤區與正當之辨
檢察權四論
異哉所謂“有朝一日倒過來”者——與賀衛方教授商榷
誤讀的名言與誤解的制度——“法官僅是法律的代言人”嗎?
刑事調解抑或刑事和解——與羅結珍教授商榷
參審制研究的三個錯誤判斷
第七輯法學教育
法國法學教育三題
給法學留點想像的空間——回應某一同事的教學批評
理想很難,但值得我們一輩子追求——2009年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新生入學
典禮作為教師代表的講話
我們相互見證成長——致2007級法學院本科班同學
讓激情點燃夢想——致2008級法學院本科班同學
智慧的斷點——致2010級法學院本科班同學
十字路口——致2011級實驗班學術方向的同學
那曾是也將是一段最美好的緣分——謹以家人的名義
取捨——致畢業班的學生
第八輯治學人生
學問于山水之間
埃克斯往事
後記
十字架上的正義

後記

每位學者在進行學術創作時,大概都編織著一個夢:或理想,或現實,或深沉,或淺淡,或敘事,或感慨。而法律學者的隨筆集,則大抵為了踐行法治啟蒙,將深奧的法學理論普適化,為構建法治國家的理想奠定基礎。但擺在讀者眼前的這部隨筆集,卻遠非如此。我向來信奉,唯有文字,可流傳長遠,故早已習慣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有些論述未必高度學術化、邏輯化,而僅是某一時間段的想法罷了。在重慶十七年,我也時常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但讀到幾年前的文字,還能清晰地回憶起某一刻、某些事、某群人,曾經帶來的情感衝擊。
本書的書名為《十字架上的正義》,源自於第一次出國經歷。2002年9月2日,我作為西南政法大學第一批赴法交流的學生,奔赴埃克斯·馬賽第三大學(現為埃克斯·馬賽大學)法學院訪學。除衣物外,我只帶了幾瓶“老乾媽”、幾包火鍋底料以及一套中文版的法語教材和一套法語大字典。每天,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語言能力以及閱讀專業文獻,很少涉足中文的材料。直至有一天,一位法國的傳教士送給我一本中文版的《聖經》,算是我書桌上第一本非法學專業的中文書籍。於是,我時常會在閒暇之餘閱讀《聖經》,並細細體會歐洲的宗教傳統、社會生活以及司法訴訟。
這是頗為有趣的問題。一位法國好友曾跟我說過,法國時下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因為結婚意味著極大的責任。婚禮上,雙方對上帝宣誓,“你是否願意娶/嫁×××為妻,按照《聖經》的教訓與她/他同住,在神面前和她/他結為一體,愛她/他、安慰她/他、尊重她/他、保護她/他,像你愛自己一樣。不論她/他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於她/他,直到離開世界。”如果有一天,雙方離婚了,這便是偽誓,對上帝撒謊,這令許多法國年輕人望而生怯。此一論述準確與否,不得而知,但宗教在歐洲司法訴訟中的重要地位確是如此。例如宣誓制度:儘管第四次拉特蘭會議後,神意裁判在歐洲宣告終結,但宣誓制度卻保留了下來。證人在出庭作證時須宣讀誓詞,“本人將如實作證,完整且僅及於真實”(《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03條)。證人提供虛假證言的,構成偽誓罪。又如法庭設計:時下歐洲許多刑事法庭仍以“末日審判”或“耶穌受難日”的圖騰作為裝潢,神秘、神聖而莊嚴。
宗教與訴訟在歐洲社會中的緊密關係令來自“無神論”國家的我感到新奇。於是,我開始閱讀歐陸學界關於宗教研究的一些經典作品,也時常參加一些教會活動,其中的觀感尤為深刻。於是,在書中我寫道:“上帝,是初民與現代社會的精神維繫,如同穿越時空的繩索,游離於虛幻和現實之間,卻緊緊拴住了幾千年來人類共同的精神寄託:它令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在死亡的時候看到了來生。上帝也在終極意義上彰顯了善與正義:神至上的權威、末日審判的威懾,這是對所有無辜者的保護、對所有作惡者的遏制。”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思想淵源則來自於平時的授課。2009年,我回到母校西南政法大學任教,發現刑事訴訟法的課程講授非常艱難。一方面源於極為繁瑣枯燥的程式細則,時常令學生們昏昏欲睡;另一方面則是大部分學生缺乏實務經驗,對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問題沒有感性認識。於是,我嘗試用相對新鮮的素材來解釋極為深奧的程式法理,例如用遊戲論解釋程式主義、用經典電影的片段闡釋對抗式訴訟、用國內外重大案例說明刑事訴訟的運行流程。這一授課方式的轉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生們對刑事訴訟的研究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一時間,我所講授的刑事訴訟法學成為西南政法大學的熱門課程。
《十字架上的正義》還收錄了我在母校西南政法大學的所有演講稿。我始終認為,大學教師不僅應當傳授專業知識,還應教導為人處世。所以在每次結課前,我都會為聽課的本科生們作最後的演講。時至今日,每當看到這些演講稿,我都會回憶起五年來西南政法大學那些鮮活的求知面孔,這時常令我徹夜難眠。
是的,這是“一個分別的十字路口。你們的下一步,我只能是旁觀者:很希望你們總給我傳來幸福的訊息,也願意分擔你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苦惱,但最不希望你們在未來的挑戰中日趨平庸。雖說‘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但‘我會好好地和你們道別”’。
謹以此書獻給西南政法大學的所有師友們!

序言



文/ 張文顯

近日,施鵬鵬博士將其隨筆集《十字架上的正義》傳送給我,並希望能為之作序。作為本書面世之前的讀者,粗略看過這位學術新秀的新作,我欣然應允把自己的感受與印象寫出來,作為一個短序。在學術氛圍仍稍顯浮躁的今天,我也希望借這個機會,能與年輕學者們交流一下思想和觀點。
我們正處在邁向法治與文明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司法文明頗受關注。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核心標誌,刑事訴訟文明則又構成了司法文明的核心。作為從事刑事訴訟和司法研究的學者,作者這部《十字架上的正義》史論結合、述論結合,深刻地揭示出了司法文明的豐富底蘊與要素。可以說,這是本著的價值所在。
望文生義,《十字架上的正義》好像是“宗教與訴訟”的故事,其實,作者並未將主題限制於宗教與訴訟,而是涉及刑事訴訟與諸多學科的交叉,包括文學與訴訟、歷史與訴訟、藝術與訴訟、故事與訴訟等。作品涉獵範圍較廣,內容也頗有新意,大體而論具有如下四個特點:
第一,跨學科方法的運用。我一直認為:“法哲學研究範式主要不是‘創造的’,而是‘正在發生的’;不是‘自評的’,而是‘他評的’;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沒有‘惟一和絕對的範式’,只有‘不同和競爭的範式’。”因此,跨學科方法,也算是時下較為盛行的一種研究範式。它嘗試將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方法綜合運用以解決法律問題,以期突破傳統法學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十字架上的正義》一書無疑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可喜的嘗試,對宗教與訴訟、社會與訴訟、遊戲與訴訟、文學與訴訟等新穎的命題作了不同程度的窺探,也得出了一系列較為新穎的結論,令讀者對刑事訴訟有著全新的理解。
第二,可讀性較強。與傳統的專業論著相比,隨筆集的內容具有發散性、流動性,寫作風格也不拘泥於既有範式。通觀這部作品,作者的文風平和,但思路開闊,想像力又極為豐富,內容及文字均具有可讀性。有些體裁(神話、寓言、小說、藝術等)貌似與司法訴訟相距甚遠,作者卻能娓娓道來,在訴訟“內”與“外”之間遊刃有餘,通過鮮活的故事,解構深奧的程式法理,這不能不說是匠心獨具,也反映了作者較為紮實的專業功底以及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
第三,思想性與趣味性並存。作品既提出了一些極為深邃的命題,如正義的意涵、整體性危機、遊戲規則與社會秩序建構等,也融合了當下極為新潮有趣的素材,如《哈利·波特》《死亡筆記》等。在我看來,深刻的思想、趣味的體裁、獵奇的視角、精妙的隱喻等,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刑事訴訟原本枯燥生硬的缺憾,使讀者在愉悅的心情中感受思想的魅力。
第四,飽含學者及師者的熱情。《十字架上的正義》還收錄了作者的大學演講以及自身的求學經歷。字裡行間,我看到了一位激情四射的青年學者與法學教師。當下,中國高等教育以及學術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我們更需要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奮鬥在教學與科研的第一線,擔當起為法治中國建設培養人才的重任。我也期待施鵬鵬博士能如他在書中所寫,“以最理想的信念、最淵博的知識、最誠摯的態度”去對待學術與學生。
當然,書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作者對許多宗教、文學及歷史命題進行的過度的解讀可能沖淡思想的鏈條,有些命題的關聯性略顯牽強。此外,作為刑事訴訟領域的研究人員,作者對時下發生的許多熱點案件及社會事件關注不足,這不能不說也是一大缺憾。當然,作為年輕的學者,我非常期待施鵬鵬博士能保持時下的心境和激情,繼續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用思想改變社會,為中國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建構貢獻力量。
是為序。

名人推薦

我們正處在邁向法治與文明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司法文明頗受關注。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核心標誌,刑事訴訟文明則又構成了司法文明的核心。作為從事刑事訴訟和司法研究的學者,作者這部《十字架上的正義》史論結合、述論結合,深刻地揭示出了司法文明的豐富底蘊與要素。可以說,這是本著的價值所在。
——張文顯(著名法理學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