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農業科學院

十堰市農業科學院(十堰市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以下簡稱十堰市農科院(農技中心)]是集科研、推廣、培訓、生產和良種繁殖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單位主要職能是農業科研、科技開發、技術推廣、農技培訓和良種(果苗、茶、藥、食用菌)繁殖,為全市農業、農村、農民服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堰市農業科學院
  • 類型: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
  • 範圍:推廣、培訓、生產和良種繁殖
  • 職能:農業科研、科技開發
  • 類別:事業單位
  • 主管部門:十堰市人民政府
  • 現任領導:周華平
概述,簡介,師資力量,資產概況,科研項目概況,職能,成果,榮譽獎項,

概述

簡介

十堰市農科院始建於1966年9月,走過了48年的曲折歷程,歷經五次搬遷、三次更名。十堰市農技中心成立於1985年9月。1998年9月十堰市市委、市政府從科教興農戰略高度出發,為加強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將十堰市農科院和十堰市農技中心合併,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運行機制。合併後的十堰市農科院(農技中心)屬正縣級事業單位,內設7個管理科室和玉米育種所、作物栽培所、食用菌研究所、土壤肥料所、植保研究所、特色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6個專業研究所 ;直管二級單位有十堰市經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農業廳武當山幹部培訓中心、十堰市武當山農業幹部培訓基地,屬副縣級單位)和十堰市果茶研究所。
院(中心)先後榮獲“湖北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狀”,“湖北省先進農科院(所)”等榮譽稱號;“玉米育種與推廣創新團隊”和“食用菌育種與推廣創新團隊”被十堰市命名為“重點產業科技創新團隊”。目前,按照十堰市委市政府整體部署,將整合全市農業科技資源,承建秦巴山片區十堰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師資力量

十堰市農科院現有在職職工157名(專業技術人員102人),其中推廣研究員和正高職高級農藝師6人,高級農藝師19人,中級職稱5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1人,湖北省政府津貼3人,湖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2人,市政府突出貢獻專家2人,市拔尖人才3人。技術幹部隊伍整體趨於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資產概況

院(中心)現有固定資產總額7000多萬元,現代農業展示基地200畝(鄖縣柳陂)、山林3600畝、茶園170畝、果園380畝、原原種擴繁基地100畝、中試基地1200畝;擁有科研、培訓、辦公綜合大樓3棟和一所集技術交流、農業培訓、道茶文化科普、餐飲住宿為一體的武當山農業幹部培訓中心,總建築面積22600平方米。

科研項目概況

院(中心)先後承擔了武當道茶文化產業服務園區(國家發改委)、雜交玉米種子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國家發改委)、國家玉米原原種擴繁基地(農業部)、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建設(農業部)等國家級建設項目,有玉米、柑橘兩個綜合試驗站進入“湖北省農業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入選省玉米崗位專家1名;承擔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配備了玉米、茶葉、食用菌、栽培學等4個專家崗位;承擔了“湖北省農科院與十堰市人民政府科技共建專家大院”建設,設定了門類學科推廣專家21名;承擔了“湖北省玉米工程中心”、“湖北省農作物種子創新基地”以及“十堰市科普基地”等建設。院(中心)已初步形成了科研、開發、推廣、培訓一體化的聯合體系。
多年來,院(中心)緊密圍繞全市農業主導產業,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在育種、栽培、土肥、植保、林特和食用菌等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職能

根據官網2018年所述,十堰市農業科學院的職能如下:
主要職能是開展農業科研、科技開發、技術推廣、農技培訓和良種(果苗、茶、藥、食用菌)生產繁殖,為全市農業、農村、農民服務。
業務範圍:開展作物栽培學、耕作學、遺傳學研究;園藝果樹學、蔬菜學、茶學研究;農業資源利用土壤學、植物營養學研究;植物保護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研究。負責全市農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科學施肥、旱作節水農業、有害生物防治、農藥安全使用等重大技術以及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與推廣;承擔國家、省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與審定工作;指導全市種植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承擔種植業有關重大項目實施、信息發布與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負責組織種植業技術推廣合作與交流項目的實施;指導掛靠社團組織的業務工作。

成果

1、選育出植物新品種11個,其中玉米品種9個(國審4個),分別為:鄖單一號、鄂玉10號、鄂玉14、鄂玉16、鄂玉24、鄂玉25、堰玉18、堰甜玉28和鄖單19,小麥品種“武當637”,黃姜品種“武當1號”等;引進推廣玉米、茶葉、柑橘、食用菌、中藥材及小水果等新品種200餘個;“S78599-2”、“Z069”、“鄂玉16”等獲得植物新品種授權保護。
2、主持編寫了《丹江口庫區環保型小麥、玉米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袋料平菇、香菇栽培生產技術規程》、《武當道茶生產、加工技術規程》等6個地方標準;研發出《山地高效立體生態農業循環模式》、《桔園“羊-沼-果”循環模式》等農業種養模式;研究的“一種玉米雜交制種方法”、“一種雞飼料”和“茶葉專業葉面肥及追施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3、共取得科研成果5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主持完成的《玉米新品種GS鄂玉10號大面積推廣套用》獲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選育出的玉米雜交種“鄖單一號”曾獲湖北省科學大會獎和省農業廳技術改進二等獎,現已累計推廣種植2億多畝,創社會經濟效益100億多元;《鄂西北武當道茶標準化生產技術示範推廣》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玉米新品種鄂玉16選育》、《玉米新品種GS鄂玉25選育與套用》、《武當有機道茶產業化開發與示範》獲得湖北省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三等獎先後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玉米雜交種“鄖單一號”》、《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研究》分獲省農業廳技術進步二等獎。參與完成的《湖北省泡桐種群分布生態特性生長規律和泡桐解剖學研究》、《湖北省主要類型名茶機械化加工技術研究與大面積示範推廣》和《玉米優異種質Y8G61的鑑定及其在育種上的利用》分獲省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鄂茶1號無公害生產示範與推廣》、《十堰山地有機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套用》、《鄂雜棉3號高產制種技術及配套栽培技術推廣套用》分獲省科技成果推廣二等獎。院(中心)研究和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在我市乃至西南省區累計推廣3億多畝,創社會經濟效益400多億元。

榮譽獎項

農科院經作所選育獼猴桃品種獲全國品鑑銀獎
2018年11月1日至2日,“國家獼猴桃科技創新聯盟年會暨全國優質獼猴桃品鑑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召開。經過國內、外專家的現場品鑑、各項指標測定、無記名打分等嚴格程式,最終在參評的170多個獼猴桃品種中,由經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漢美”喜獲評審組所設銀獎殊榮,“武當一號”也受到各位領導、專家、新聞媒體和參會人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