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鞘翅目,負泥蟲科。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陝西、廣西。寄主於小麥、石刁柏、文竹等。成、幼蟲啃食小麥嫩莖或葉肉,影響小麥光合作用。成、幼蟲啃食蘆筍嫩莖或表皮,導致筍株畸形或食成光桿,造成筍株變矮畸形或分枝,擬葉叢生,嚴重的乾枯而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十四點負泥甲
- 拉丁學名:Crioceris quaturordecimpunctata(Scopolic)
- 別稱:Crioceris quaturordecimpunctata(Scopolic)
- 二名法:Spotted asparagus beetle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secta
- 目:鞘翅目
- 科:負泥蟲科
- 分布區域:黑龍江、內蒙古、北京、山東、浙江、福建、廣西等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種群分布,分類學,
形態特徵
成蟲
長橢圓形,北方的成蟲體長5.5—6.5mm,南方體長6.1—7.1mm,寬2.5—3.2mm,體棕黃色或紅褐色,並具黑斑,頭前端、眼四周、觸角均黑色,其餘褐紅色。頭部帶黑點,觸角11節,短粗。前胸背板長略大於寬,前半部具l字形排列的黑斑4個,基部中央1個,小盾片黑色舌形,每個鞘翅上具黑斑7個,其中基部3個,肩中部2個,後部2個。體背光潔,腹部褐色或黑色。
卵
長1一1.25mm,寬0.25mm,初乳白色至淺黃綠色,後變深褐色。
幼蟲
寡足型,初孵化時,蟲體灰黃色至綠褐色,頭、胸足、氣孔黑色。2齡後乳黃色。老熟幼蟲體長6mm,腹部肥胖隆起,體暗黃色光亮。3齡幼蟲以後,頭胸部變細,腹背隆起膨大,肛門在背面,體外常具泥狀糞便,故名14點負泥蟲。
蛹
離蛹長5—6mm,寬2.5—2.9mm,鮮黃色,可見觸角、足、翅等。
繭
橢圓形。
生活習性
在山東、華北1年生3—4代,天津年生4—5代,陝西5代,以成蟲在麥株四周的土下或殘留在地下的麥茬里越冬。翌春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出土活動,4月中旬產卵。卵期3—9天。一代發生於5月中旬至7月下旬,6月中旬進入卵孵化盛期,7月初為幼蟲為害期。幼蟲期7—10天,共4齡。二代發生於6月下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是卵孵化盛期和幼蟲為害高峰期。三代於8月中旬至10月中旬發生。秋季氣溫高,降雨少的年份可發生第四代。據觀察日均溫20℃,預蛹期3天,蛹期6—8天,成蟲壽命50多天,個別百餘天。成、幼蟲世代重疊,成蟲具假死性,能短距離飛行。幼蟲行動慢,4齡進入暴食期,老熟後鑽入土中2cm處結繭化蛹。成蟲交尾3—4天后可產卵,散產在葉莖交界處或嫩葉上。
防治方法
種群分布
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陝西、廣西
分類學
鞘翅目,負泥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