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橋(福州橋樑)

十四橋(福州橋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民國以前,福州連馬路也沒有。最好的街道僅是狹窄的石板路,供行人和轎馬行走。當時鼓樓前和大橋頭,停放竹轎,讓富商或官員乘坐。民國三年(1914年),福建巡撫使許世英議建福州馬路,特設“省會市政委員會”(後改為“省會市政局”),拆去地處水部的城樓,開闢“福新街”。馬路從水部城樓開始,經水澗殿(火巷附近)、河塍(河塍巷附近)、泮洋、連宅、王莊、下甲、金墩(南公園附近)、紅舍、中選,直達塢尾(玉環路)新碼頭,全長6公里左右。工程於民國四年(1915年)4月開工,由福建銀行餘利項下撥10萬元,購買沿途299家田園房舍,翌年1月29日竣工。沿途建造了14座橋樑,從水部至台江按順序排列:第一橋在水澗殿,第二橋在土山,第三橋在河塍,第四、五、六橋在泮洋,第七橋在小橋村(福新新村對面),第八橋在大橋村(六一路環島附近),第九、十橋在連宅,第十一橋在下甲,第十二橋在萬壽村(國貨路東段),第十三橋在金敦(中選和南公園交界處),第十四橋在下道五一路上,今華清樓休閒中心、牡丹大酒樓南約50米處。其中第一、二、十四橋為石砌,余為磚砌。十一橋為雙門磚砌,十二橋為三門石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十四橋
  • 相關城市:福州
  • 大小:長10.5米,寬28米
  • 注意:中間為4車道,兩旁還有人行道
來歷
今天的五一大街,從第十四橋朝北直通水部,當年的馬路卻是從水部東行七八百米,再往南至國貨路,由國貨路上的十二橋往西、從南公園西側通過十四橋南達台江碼頭。第一條馬路的建成,曾是轟動福州甚至全省的大事。官紳商學各界人士前往觀看,汽車公司大登“請賞十四橋風味”的廣告,以招徠生意。這些全省最早出現的汽車,是進口的,車廂由木料製作,供乘客上下的車門開在後部,非常簡陋。沿途設三站,每小時對開一班,一時熱鬧異常。
七八十年前建造的第十四橋,自然談不上規模,只是從郊區進入城區橫跨河上的一個“關口”。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特別是解放後五一路的修建和擴展,舊貌換新顏,十四橋越來越壯觀。最近一次修建第十四橋是在1986年9月。它長10.5米,寬28米,中間為4車道,兩旁還有人行道,東西橋欄“第十四橋”紅漆英文名字下,還有“No.14Bridge”的文字,在厚實的鋼筋水泥橋板上,南來北往的汽車一輛輛飛駛而過,繁忙壯觀的景象,過去誰也不敢想像。
1941年4月22日,日本侵略軍就是從第十四橋和第十二橋等處,第一次入侵福州城區。鬼子兵在這裡犯下了滔天罪行,對福州人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殺。第十四橋是歷史的見證,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順便一提,七八十年後的今天,依序次尋覓第一橋至第十四橋也不容易。為尋找第十三橋,我拜訪了好些人,他們都搖頭搭不上口。幸好河口萬壽橋旁一位年高80歲的林依伯告訴我:“那段河道被填了,第十三橋沒了,只留下一個‘十三橋’社區……”這雖說不上“滄海桑田”,卻也是“時過境遷”,要了解幾十年來的歷史,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