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以前,福州連馬路也沒有。最好的街道僅是狹窄的石板路,供行人和轎馬行走。當時鼓樓前和大橋頭,停放竹轎,讓富商或官員乘坐。民國三年(1914年),福建巡撫使許世英議建福州馬路,特設“省會市政委員會”(後改為“省會市政局”),拆去地處水部的城樓,開闢“福新街”。馬路從水部城樓開始,經水澗殿(火巷附近)、河塍(河塍巷附近)、泮洋、連宅、王莊、下甲、金墩(南公園附近)、紅舍、中選,直達塢尾(玉環路)新碼頭,全長6公里左右。工程於民國四年(1915年)4月開工,由福建銀行餘利項下撥10萬元,購買沿途299家田園房舍,翌年1月29日竣工。沿途建造了14座橋樑,從水部至台江按順序排列:第一橋在水澗殿,第二橋在土山,第三橋在河塍,第四、五、六橋在泮洋,第七橋在小橋村(福新新村對面),第八橋在大橋村(六一路環島附近),第九、十橋在連宅,第十一橋在下甲,第十二橋在萬壽村(國貨路東段),第十三橋在金敦(中選和南公園交界處),第十四橋在下道五一路上,今華清樓休閒中心、牡丹大酒樓南約50米處。其中第一、二、十四橋為石砌,余為磚砌。十一橋為雙門磚砌,十二橋為三門石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十四橋
- 相關城市:福州
- 大小:長10.5米,寬28米
- 注意:中間為4車道,兩旁還有人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