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秋

十八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華日軍深感戰爭形勢正在逆轉,便秘密謀劃實施了冀南、魯西細菌戰。這次細菌戰是以沿衛河館陶(即現館陶縣)、臨清為中心,作戰代號為“華北方面軍第十二軍十八秋魯西作戰”。1943年為日本昭和十八年,這次細菌戰又是在秋季實施的,故簡稱“十八秋”細菌戰。

為掩人耳目,侵華日軍將“十八秋”細菌戰對外宣稱為“華北方面軍第十二軍十八秋魯西作戰”,部隊一律稱代號,違者“嚴懲不貸”;細菌製造、作戰活動均打著“衛生防疫”的幌子,作戰計畫、命令和匯報統統使用“隱詞”、反語。日軍戰敗後,細菌戰部隊銷毀了殺人器具、罪證,攜相關資料率先潛回日本,使整個細菌戰役的罪惡事實被隱瞞了幾十年之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八秋
  • 類型:細菌戰
  • 組織者:日軍
  • 時間:1943年
  • 季節:秋季
簡介,結果,

簡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華日軍深感戰爭形勢正在逆轉,便秘密謀劃實施了冀南、魯西細菌戰。這次細菌戰是以沿衛河館陶(即現館陶縣)、臨清為中心,作戰代號為“華北方面軍第十二軍十八秋魯西作戰”。1943年為日本昭和十八年,這次細菌戰又是在秋季實施的,故簡稱“十八秋”細菌戰。
為掩人耳目,侵華日軍將“十八秋”細菌戰對外宣稱為“華北方面軍第十二軍十八秋魯西作戰”,部隊一律稱代號,違者“嚴懲不貸”;細菌製造、作戰活動均打著“衛生防疫”的幌子,作戰計畫、命令和匯報統統使用“隱詞”、反語。日軍戰敗後,細菌戰部隊銷毀了殺人器具、罪證,攜相關資料率先潛回日本,使整個細菌戰役的罪惡事實被隱瞞了幾十年之久。
這次細菌戰參戰的日軍有兩大類:一類是近萬人的細菌戰部隊,主要任務是散發細菌;另一類是3萬多人的掃蕩部隊,主要是殘殺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人員,驅逐細菌疫區的人員為躲兵亂而外逃,以迅速擴大疫區,檢驗細菌戰效果。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關東軍731部隊長、日本細菌戰最高權威石井四郎,親自參與了指揮部署,整個戰役動用了日偽軍、空軍部隊近4萬人。
1941年起,華北持續乾旱,1943年又爆發蝗災。1943年8月下旬連降大雨,衛河流域形成瀝澇。岡村寧次和石井四郎乘機發布實施“十八秋”細菌戰的命令。
十八秋

結果

“十八秋”細菌戰使華北平遠南部成了一片汪洋,百姓大批死去,有些村莊永遠消失,造成了大片的無人區。根據山東戰爭史作家霍維志所掌握的資料,“受霍亂疫病近50個縣域,死亡人數是50-60萬人,這還不包括因逃難染病後死在外地的人員。”
日軍侵華期間,共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細菌戰,即1939年中蘇蒙邊界諾門坎細菌戰,1940年浙江鄞縣、衢縣、金華鼠疫戰,1941年湖南常德鼠疫戰和1942年內蒙臨河、五原鼠疫戰;1943年的“十八秋”細菌戰,無論是規模還是死亡人數,都超過了前4次的總和。
日本戰敗後不久,曾任日軍第十二軍軍部部長的川島清在蘇聯拘押期間,供述了1943年在華北搞細菌戰的事實。1954年5月至12月,不少日軍戰俘在拘押期間,有感於我國政府的人道主義待遇,供述了他們在“十八秋”細菌戰中的罪行。
1993年,崔維志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發現了“十八秋”細菌戰的線索,在中央檔案館查到當年日本細菌戰戰犯的口供、筆供材料,徹底查清了這一特大慘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