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戶劉

十八戶劉

“十八戶劉”是劉姓的分支命名,“十八戶劉”專指元朝慶環寧原達魯花赤征西都督大元帥劉昺的後裔支系,劉昺祖籍寧州安定(參考慶環寧原達魯花赤征西都督大元帥劉公墓誌碑,安定今甘肅省寧縣南義鄉)。劉昺有六子(一說為九子)十八孫,十八個孫子因支系繁盛分為十八個房頭,分居在周圍縣鄉的村落中,這十八孫的後裔們稱自己為“十八戶劉”後裔,奉劉昺為始祖,這就是“十八戶劉”的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八戶劉 
  • 外文名:Shibahu Liu
  • 詞性:名詞短語
  • 發源地:古寧州安定
  • 得姓始祖:劉昺 
  • 主要分布:甘肅慶陽、陝西鹹陽等地
  • 戶名:馬戶劉、秦村劉、後川劉、坳劉劉、寺底劉、毛劉劉、昔家川劉等
  • 歷史人物劉昺劉奕煜等 
十八戶劉來源,十八戶劉始祖生平,十八戶劉始祖碑文,十八戶劉始祖碑文譯文,

十八戶劉來源

“十八戶劉”乃是指元朝慶環寧原達魯花赤征西都督大元帥劉昺之後裔,劉昺祖籍寧州安定(參慶環寧原達魯花赤征西都督大元帥劉公墓誌碑,安定今甘肅省寧縣南義鄉)。據現存的各戶家譜資料記載:一說昺祖有六子十八孫,又一說為九子十八孫,究竟擁有几子,另當別論,但無論是六子還是九子,均記載有十八個孫子,後因支系繁盛分為十八個房頭,分居在周圍縣鄉的村落中,這十八孫的後裔們稱自己為“十八戶劉”,奉劉昺為始祖,昺祖辭世後,十八戶每年清明節輪流充當首祭,生鼓樂,牲酒備具,氣勢輝宏,這就是“十八戶劉”的來源。
十八戶劉十八戶劉

十八戶劉始祖生平

劉昺(1199—1277年),祖籍寧州安定(今甘肅寧縣南義鄉),生於宋金元交替時代,後成為元朝疆臣。元睿宗(成吉思汗四子拖雷)攻滅金國時,與金朝河南從事龔忠投至元睿宗麾下,因受賞識而招贅東宮蒲察二公主,命佩索韃,成為皇帝的信臣。元太宗成吉思汗次子窩闊台)時,任征西都督大元帥,輔助皇子闊端處理西征事宜。元世祖(拖雷之子忽必烈)朝,坐鎮寧州,靖夷安邊,任慶環寧原達魯花赤(掌握地方軍政大權的總管)。卒後葬於寧州安定,享高齡七十又八。
劉昺像劉昺像

十八戶劉始祖碑文

慶環寧原達魯花赤征西都督大元帥劉公墓誌碑
公世為寧州安定人諱昺元代之功臣也當金貞祐年間京兆尹孫公聘之議論政事知公為偉器即以女妻之既而尹罷職妻亦亡正當金元之亂公走河南時睿皇攻徐豫會金師哈丹戰於三峰哈丹死金兵潰河南平公隨河南從事龔忠同歸睿皇麾下公上策陳癐痏須醫悉上奇之遂錫爵許季玉蒲察氏配公旋歸命佩橐鞬為偉侍衛至和太祖薨太宗立諸王公數在太宗御下言公才猷可取堪作柱石後太宗遣太子闊端攻秦蜀以征西事屬公太子一切聽公故兵嚴而不馳歲乙未太子兵至山右石門関為隴右險地攻之累日不下及既克太子罪其從拒者欲鎖関盡戮之公曰拒抗者臣也從命者民也官民不分一概加戮彼何辜焉語已公遂復諫王曰時之隆替天之氣運也兵之精勇士之心膂也未聞以心膂而能敵天之氣運者王悟之釋其官民後攻蜀蜀拒不久即下既克之王下令曰馘虜焚屋不如令者盡其罪公率兵出見二人儒者也獨焚其屋不忍馘王怪而問公對曰臣觀二人舉趾非常臣問之果為儒也故釋之太子按問悉如公言並以二人輔公左右為從事於是秦蜀皆平太宗裂土於涼以公居寧承制錫慶環寧原達魯花赤時方旱公奏赦罪囚令墾壅疏濬川澤浚溝洫屯哀禱于丹湫遂感而應民頌曰再造之天況慶環寧原界近邊夷公鎮北境夷靖民安公之功德誠偉矣哉
至元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
元配 郡夫人孫氏 京兆尹孫公之女也無所出少亡
招贅 東宮蒲察二公主 榮寵元勳 蒙古干城
公 享嵩齡七十有八 每年清明節十八戶輪流當首祭祀生鼓樂牲酒備具
長子  諱 文珪 鞏昌等處綾錦總管
次子 諱 文尋 河南民匠總管
(碑跡不顯,子不知幾人)
長孫  諱 希敏 襄陽等處撻捕民匠總管
(孫二十一人,碑字剝落,無考)
曾孫 (亦二十有一人,碑字剝落,亦無所考)
泰定二年承務郎知寧州事王撰書

十八戶劉始祖碑文譯文

公世代為寧州安定(今甘肅寧縣南義鄉)人,名昺,是元朝時期的功臣。金貞祐年間(公元1213—1217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尹孫公聘任,與之議論朝中大事。孫公很賞識他,知道其將來必為國之棟樑,就把女兒嫁給她,時隔不久,孫公被朝廷免職,昺公的妻子也少亡了。
正當金、元激戰,昺公在河南一帶奔走之時。元睿宗(成吉思汗四子拖雷)揮師攻打江蘇、河南,與金朝的哈丹部戰於三峰,結果哈丹戰死,金兵潰敗,河南平定。昺公隨河南從事龔忠一起投到元睿宗麾下。昺公犯顏上策,陳述元兵不好的行為必須醫治。元睿宗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認為他膽識過人。於是給他封官賜爵,並且把季玉蒲察氏嫁給他。不久,跟隨元睿宗旋歸京城,又讓他佩索韃,做了侍衛。
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薨,元太宗(成吉思汗三子窩闊台)立,諸王公大臣屢次在太宗面前讚揚昺公的才能謀略,可為柱石之用。後來,元太宗派遣太子闊端率軍進攻陝西、四川等地。臨行前,元太宗把西征大事全部託付於昺公,並囑咐太子要言聽計從。昺公對部隊管束極嚴,西征大軍所到之處,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乙未年(公元1235年),太子率兵攻打隴右重鎮——石門關,石門關險要,接連好幾天攻不下來。等到攻克後,太子遷怒於那些跟隨宋軍拚命抵抗的官民,打算把他們全部鎖進關內殺死。昺公進諫說:“抗拒的人,都是為官臣子;從命的人,都是平民百姓。官民不分,一概殺戮,那他們多無辜?”。又勸誡太子說:“時之隆替,天之氣運也,兵之精勇,上之心膂也。未聞以心膂而能敵天之氣運者”。太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釋放了被抓的全部官民。後來,兵臨四川,攻城略地十分困難,太子下令:“馘虜焚屋,不如令者,盡其罪”。昺率兵出戰時,見兩個讀書人只焚燒了房屋,卻不忍心割下耳朵。太子看到後,覺得十分奇怪,問昺公,昺公回答說:“臣觀此二人,舉止非常。臣問了他們,原來是讀書人,所以釋放了他們”。太子詳細地詢問他們,情況正如昺公所說,就讓他們兩人做了昺公的左右從事,於是陝西、四川都已平定。
元太宗將涼地分封給太子,賜慶環寧原達魯花赤於昺公,坐鎮寧州(今甘肅寧縣)。時值天旱,昺公上奏大赦囚犯,讓他們懇雍疏,濬川澤,浚溝洫,大興水利,並親自於丹湫祈雨,上天感動而應。因此,百姓讚頌他為“再造之天”。此外,慶環寧原之地,和少數民族毗鄰。昺公克服民族歧視,維護民族團結,使民族關係融洽,人民安居樂業。功德偉大哉!(註:能力有限翻譯僅供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