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盤村坐落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城東岸一座大山背後的山腰,二十年前,雖然這裡離縣城只有10餘公里,距326國道僅有2公里,但由於該村土地貧瘠,不通水,不通公路,不通電,每年人均糧食不足75公斤,人均純收入僅有50元,400多口村民靠吃救濟糧,穿救濟衣,花貸款錢打發苦日子,村裡有58個大齡青年沒有婚配,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山高缺水石旮旯,紅苕洋芋包穀粑,要想吃頓白米飯,除非坐月生娃娃。”這句當年流傳的順口溜,足以想像以前十二盤村環境的惡劣和生活的貧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盤村
- 地理位置:土家族自治縣東岸大山背後的山腰
- 森林覆蓋率:76%
- 離縣城:10餘公里
簡介,其他,地圖信息,
簡介
1987年9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到沿河視察時來到十二盤村,看到該村的貧困狀況後指出:大種經果林,依山護山,靠山吃山,向大山要口糧,向大山要金錢的脫貧致富路子,臨行還親手栽了一棵女貞子樹以示激勵。胡錦濤的話語讓原縣畜牧局副局長肖文美豁然開朗,他首先“棄官”帶薪回家與退伍軍人、村黨支部書記肖智明帶領村民們開始實踐脫貧致富的夢想。為了落實省委書記的指示,村黨支部連續七次召開會議,決定從五大產業上去改變面貌:一是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打造一個山頂用材林,山腰經果林,遍地空心李、雪花梨的綠色生態村莊;二是組織村民發展“吹糠見米”的西瓜、地瓜、大葉蕉等經濟作物;三是擴大在沿河有名的“土煙”種植面積;四是發展畜牧業;五是種植無公害蔬菜供應給縣城居民。
思路決定出路,他倆帶領民眾開山劈石,投工投勞10萬人次,歷時5年修通2公里的進村公路和通往可鳥瞰沿河全城的珠瑙岩山頂的旅遊便道;修建了可蓄水2800立方米的“母親水窖”和20多口小山塘,基本解決了吃水難和農作物澆灌問題;發動民眾種植380畝空心李和2.4萬株金秋梨,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使村里38個山頭披上了綠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6%;在上級的資助下籌資3.9萬元架通了電線,結束了煤油燈照明的歷史;民眾集資投勞獻料,建起了村裡有史以來的第一所國小,2001年在縣直幫扶部門的資助下建起了集教學、辦公於一體的歐式建築綜合樓。村里還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培養自己的種植“土專家”,已有87個村民獲得了“綠色證書”,特別是在2004年建成遠程教育站點後,村支兩委班子經常召集全村黨員、幹部、民眾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先進的種養技術,查詢致富信息,全村實現了戶均掌握2門以上先進種養技術,解決了農業科學知識和信息短缺的問題。
二十年來,十二盤人調整產業結構,空心李、金秋梨,林下套種西瓜、山煙、地瓜,已成為固定的“五大”經濟支柱產業,每年可獲得直接經濟收入100多萬元。村民肖文超欣喜地告訴筆者:“我通過學習獲得了不少種植技術,除了空心李、西瓜收入,去年,僅土煙就產了700多斤,每斤賣12——16元,收入近9000元。今年的土煙長勢更好,目前已收割晾曬,預計比去年收入還好!”
其他
2007年底,十二盤村人均占有糧食達到了600多公斤,人均純收入達到3200多元,是二十年前的8倍和45倍,年收入五六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電話、彩電、洗衣機等電器走進了多數家庭,部分農戶開上了農用汽車、機車,腰上掛起了手機,日子越過越紅火。58名“光棍”娶了妻子,城裡的姑娘也嫁到了十二盤。
2003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沿河自治縣甘溪鄉鄉長冷應芬到北京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她把十二盤村民匯報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封信交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的手裡,總書記認真看了信後說,代我問候鄉親們好!冷應芬回到家鄉後到十二盤村轉達了總書記的囑託,總書記的問候更加增添了十二盤人民的信心,他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正在為打造旅遊生態村,建成沿河縣城的後花園而奮鬥。
地圖信息
地址: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