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是鑲釘有玉飾片(也稱玉帶塊)的革帶,始見於唐代。玉帶用於朝服,佩戴於腰部。唐朝人以玉為貴,超過金銀,有嚴格的用玉制度。皇帝、親王、三品以上官員才可佩用玉帶。至今發現的唐代玉帶很少,完整成套的玉帶更為罕見。其中以獅紋白玉帶最為有名,共由十六塊玉帶塊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二生肖白玉帶
- 出土時間:1970年
- 年代:明朝
- 特點:線條流暢、造型準確
歷史沿革,特點,用料做工,
歷史沿革
此玉帶於1970年在陝西西安何家村出土。至明代,由於國家強盛,玉器製作工藝日趨完善,玉帶的數量、造型藝術均達高峰。玉帶成為官場禮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皇帝、皇后、嬪妃、太子、親王、郡王、公、侯、駙馬、伯及文武一品官才有資格使用玉帶。迄今已發現明代玉帶五十餘副,以南京、北京及湖北地區為多。每副玉帶所用玉塊在7至22塊之間,出土時所依附的革帶均已腐朽不見,已不能連成帶狀。至清代,玉腰帶已不再佩用而消失。在所見報導中尚未發現有整條活環串連的玉帶。筆者收藏的這條活環串連的白玉腰帶總長103厘米,是一件大型玉雕作品,由15個玉帶塊與14個長方形活環串連組成。首部玉帶塊上有一龍首鉤,首尾部玉帶塊上均雕有大朵花卉紋飾。玉帶中央一塊玉帶塊鏤雕“壽”字,其餘12個玉帶塊上雕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圖案。每個玉帶塊兩邊鏤雕鳳鳥形成帶環孔,長方形環在此環孔中串連成整條玉帶。每個玉帶塊長壁厚4毫米,每個環壁厚僅2毫米。而且每個環的四個壁上都雕有三道半圓形凹槽。質地為和田上等白玉,首部四個玉帶塊上有醬紅色沁,為玉帶增添了自然美色。如此精細的雕琢工藝已達出神入化的程度。構想要從超過一米的白玉塊上雕琢出這樣“活而連”玉帶,其難度之大,真讓人不可思議。玉帶的設計及製作技巧已超出了常人的想像力。
特點
本玉帶的另一特點是在玉帶塊的方寸之間雕有線條簡括、神形兼備的十二生肖圖案。中國玉文化史上,在同一玉器上雕有十二生肖全套圖案僅發現過一次,即1986年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夸曼青龍山鎮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中出土的遼代玉器中一玉璧壁面上有十二生肖的完整圖譜。有人說能畫好十二生肖中的所有動物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動物畫家。本玉帶上的十二生肖動物圖雕刻得線條流暢、造型準確,個個活靈活現,該是出自古代名畫家之手。十二生肖文化為中華文化所特有,其內涵極為豐富,值得專家去探討和研究。
用料做工
玉帶的用料之巨、玉質之精、設計之巧、用工之繁、圖案之美均體現出皇家風範。把玉帶的製作水平提高到新的境界,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筆者認為這條玉帶可能在明代早期製作,是一件宮廷實用玉器,皇室所有的女用玉腰帶,為皇后、嬪妃或貴夫人所用。這條活環相連玉帶也許是未被專家認知的一個新形制,蘊藏著歷史文化信息,彌足珍貴。
由於書刊資料中尚無類似的“標準器”玉器,所以不會是仿製的贗品。除非是某特級工藝美術大師巧妙設計選用特大塊白玉,冒著製作過程中很小失誤即可造成破損的巨大經濟風險,花上數年時間,精雕細琢而成的極品。我認為即使是現代大師所作,也極具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