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十二月一日三首
其一
今朝臘月春意動,雲安縣前江可憐。
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水船。
未將梅蕊驚愁眼,要取楸花媚遠天。
明光起草人所羨,肺病幾時朝日邊。
其二
寒輕市上山煙碧,日滿樓前江霧黃。
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
新亭舉目風景切,茂陵著書消渴長。
春花不愁不爛漫,楚客唯聽棹相將。
其三
即看燕子入山扉,豈有黃鸝歷翠微。
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
春來準擬開懷久,老去親知見面稀。
他日一杯難強進,重嗟筋力故山違。
作品注釋
今朝臘月春意動,雲安縣前江可憐。一聲何處送書雁①,百丈誰家上瀨船②。未將梅蕊驚愁眼③,要取椒花媚遠大④。明光起草人所羨⑤,肺病幾時朝日邊⑥。
(此詩厭居雲安而作。首記時,次記地。三四縣前景,承次句。五六臘後事,承首句。末因春近而念朝正也。聞雁聲,想家書。見瀨船,思出峽。方在臘,故梅蕊未吐。春將至,故椒花欲頌。遠天,指雲安。媚,言其可愛。)
①張正見詩:“終無一雁帶書回。”②晉樂府:“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南史·朱超石傳》:宋武北伐,超石前鋒入河,軍人緣河南岸,牽百丈。【朱注】《演繁露》云:杜詩多用百丈,問之蜀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棱,若用索牽,遇石輒斷,故劈竹為大辮,用麻繩連貫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陸游《入蜀記》:上峽惟用爐及百丈,不用張帆。百丈,以巨竹四破為之,大如人臂。《吳都賦》:“直衝濤而上瀨。”瀨,急灘也。③江總詩:“玩竹春前筍,驚花雪後梅。”驚眼本此。④晉劉榛妻元日獻《椒花頌》。楊慎謂當作楸花,未然。古樂府:“入門各自媚。”即此媚字。朱翰引“媚於天子”,太迂。⑤漢王商借明光殿起草作制誥。趙大綱謂公詩“翰林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即“明光起草人所羨”也。據《石硯》詩蔡注引《漢官儀》,尚書郎主作文章起草,乃自敘郎官事也。⑥晉明帝云:“只聞人自長安來,不聞人自日邊來”故後人遂指長安為日邊。
其二
寒輕市上山煙碧①,日滿樓前江霧黃②。負鹽出井此溪女③,打鼓發船何郡郎④。新亭舉目風景切⑤,茂陵著書消渴長⑥。春花不愁不爛慢,楚客惟聽掉相將⑦。
(次章,承雲安。上四雲安景事,下四雲安情緒。煙碧、霧黃,冬暖之色。此溪女,嫌其俗陋。何郡郎,怪其冒險。中原未平,故有新亭風景之傷。肺病留蜀,故有茂陵消渴之慨。春花,應春動。聽棹,思出峽也。)
①何遜詩:“山煙涵樹色。”②鮑照詩:“濛昧江上霧。”③《馬嶺謠》:三牛對馬嶺,不出貴人出鹽井。【遠注】雲安人家有鹽井,其俗以女當門戶,皆販鹽自給。《唐書》:夔州奉節縣,有永安井鹽官,又,雲安、大昌皆有鹽官。④又云:峽中多曲,江有峭石,兩舟相觸,急不及避,故發船多打鼓,聽前船鼓聲既遠,後船方發,恐相值觸損也。《何氏語林》:王敦嘗坐武昌約台,聞行船打鼓,嗟稱其能。⑤《王導傳》:中州士人避亂江左,每至暇日,邀飲新亭,周中坐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通鑑注》:新亭去江寧縣十里,近臨江諸。切,乃淒切之切。⑥茂陵著書,用司馬相如事,注別見。【顧往】菱為南楚,故自稱楚客。鮑照詩:“楚客心悠哉。”⑦《儀禮注》:相將,彼此相扶助。陶潛詩:“相將還舊居。”《杜臆》:發必同行。故曰相將,猶俗雲船幫。
其三
即看燕子入山扉①,豈有黃鵬歷翠微②,短短桃花臨水岸③,輕輕柳絮點人衣。春來準擬開懷久,老去親知見面稀④。他日一杯難強進⑤,重嗟筋力故山違⑥。
(末章,承春意。上四擬春日之景,下四寫春日之情。【朱注】詩作於十二月一日,而雲燕鸝桃柳者,蓋逆道其事,即所謂他日也。親知稀見,欲開懷而不得。故山終違,欲強飲而不能。意有兩層,故曰重嗟。朱瀚謂一嗟筋力,一嗟故山,非是。筋力,即上文老去耳。即看,即可見也。豈有,豈不有也。他日,指來春。故山,指長安。瀚曰:故山、山扉,首尾相應。)
①陳後主詩:“雲色入山扉。”②何遜詩:“黃鸝隱葉飛。”翠微,山腰春色。③【黃注】短短,字老而趣。如小小則嫩,矮矮則俗,灼灼則太文,皆替此二字不得。④王羲之《與謝萬書》:“欲與親知,時共歡宴。”《史記》:趙高曰:“群臣莫得見其面。”⑤薛道衡詩:“陶然寄一杯。”⑤李嶠詩:“重嗟歡賞地,翻召別離優。”陶弘景《授陸敬游文》:“筋力盡於登築。”謝靈運詩:“故山日已遠。”杜詩凡數章承接,必有相連章法。首章結出還京,次章結出下峽,三章又恐終老峽中,皆其布置次第也。盧世曰:末章尤空奇變化,其虛實實虛、有無無有之間,妙極歷亂。而懷人嘆老,抱映盤紆,此老杜七律之神境。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永泰元年(765年)秋。黃鶴註:“永泰元年秋,公至雲安,是冬在雲安作。明年春晚,遷居夔州。”
點評鑑賞
《苕溪漁隱叢話》:
《禁臠》云:“魯直換字對句法如‘只今滿坐且尊酒,後夜此堂空月明”。……其法於當下平字處,以仄字易之,欲其氣挺然不群。前此未行人作此體,獨魯直變之。”苕溪漁隱曰:此體本出於老杜,如:“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一雙白魚不受釣,三寸黃柑猶自青。”“外江三峽且相接,斗酒新詩終日疏”。“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
《後村詩話》:
“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又云:“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此兩聯,真(雲安)縣圖也。
《瀛奎律髓》:
此三詩張文潛集中多有似之者,氣象大,語句熟,雖或拗字,近吳體,然他人拘平仄者,反不如也。
《瀛奎律髓匯評》:
許印芳:此亦通首不粘。
《唐詩評選》:
如“日滿樓前江霧黃”,冬景獨絕,不得此語,匆效此制。
《杜詩詳註》:
杜詩凡數章承接,必有相連章法。首章結出還京,次章結出下峽,三章又恐終老峽中,皆其布置次第也。
《唐宋詩醇》:
借拗調以遣懷,鏘然可聽。
《讀杜心解》:
惟“寒輕”、“日滿”,故“煙碧”、“霧黃”,俱於“臘”中見“春意”。“溪女”亦嫻生計,“船郎”盡有歸期。江間所見如此,而客途撫景,作賦言愁,又何堪此留滯乎?
《杜詩鏡銓》:
劉須溪曰:子美七言律每每放蕩,此又參差《竹枝》之比。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