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觀潮

《十七日觀潮》是北宋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七言絕句。詩第一句寫的是潮頭,像一道奔騰的白虹,剎時蓋滿了江兩岸的沙灘;第二句寫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讓人想像是天上的仙杯傾倒而下,濺起的碎銀玉屑;三、四兩句是寫滿江涌動的潮水的力量,撼動了倒映其中的天地日月。詩歌用比喻、想像、烘托手法寫出了錢塘江潮的勢和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十七日觀潮》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後山先生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陳師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十七日觀潮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瑤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十七日:農曆八月十七、十八是錢塘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⑵漫漫平沙: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
⑶走白虹:走,奔跑和滾動;白虹:指錢塘江潮。
⑷瑤台:傳說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⑸失手:因沒拿住(玉杯)而倒翻。
⑹晴天: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
⑺晚日: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白話譯文

一望無垠的沙灘上,潮水湧上來了,像一道白色的長虹;我猜想,是不是瑤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瓊漿潑向了人間,如此奔騰洶湧。澎湃的潮水中,藍天的倒影在水裡顛簸搖動;夕陽西墜,浮沉出沒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創作背景

浙江錢塘江潮水是中國著名的自然奇觀,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漲時,勢如奔馬,鋪天蓋地,觀潮的人擠滿海塘。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描寫江潮的詩文,陳師道也作了近十首觀潮詩,這首是其中的一首。

作品賞析

錢塘江浙江省,江口是個虎口的形狀。海水漲潮倒灌進來,受到河床的約束,就會掀起巨大波瀾,這便是自古有名的錢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勢最猛,詩人觀潮選在十七這一天,正為欣賞那雄偉奇麗的壯觀。
詩起筆就描摹了一派極其雄壯的場面。首句寫潮水方起,僅如銀線,被江岸約束,漸漸隆起,中高邊低的情況。形容潮頭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觀、顏色與氣勢,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繪遠處潮水逼近的情況,不是身臨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處。第二句寫潮水涌到面前,人間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話想像,說天神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這樣氣勢浩大的潮水。這一手法,與李白詠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極為相似。
三、四句,寫潮頭過後的情況。詩寫江面洶湧的波濤,卻不直接寫水怎么樣,而說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顛簸起伏,西落的太陽忽上忽下,進一步渲染了水勢、浪頭的巨大。兩個動詞“搖動”、“沉浮”,都有震動人心的作用。
四句詩,分潮前潮後兩層。前兩句用誇張筆法,結合浪漫的想像,把潮水的氣勢寫足,運筆也如江潮,一瀉而下,令人心動神搖;後兩句用鋪張手法,寫實景,雄壯中帶有幾分綺麗。四句詩又各自選取了一幅特寫,連在一起,便展現了觀潮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自己對這大自然的偉觀的讚嘆。
這首絕句,通過白色長虹的比喻,瑤台潑酒的幻想,藉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繪出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色。全篇沒有用到一個抒情的字眼,卻句句觸發著讀著熱愛祖國山川、熱愛大自然的激情。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無己,別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哲宗元佑時,由蘇軾等推薦,為徐州教授,後歷任太學博士、潁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家境困窘。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後山先生集》。詞有《後山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