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集群式創新網路研究

《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集群式創新網路研究》(Research on clustering innovation network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李穎超著學術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集群式創新網路研究
  • 關鍵字:區域經濟 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 產業集群 技術創新館藏號
  • 論文作者:李穎超
  • 導師:王要武指導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館藏號:F061.5
  • 館藏目錄:2009\F061.5\13
中文摘要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企業網路與產業集群在世界範圍內的蓬勃發展,產業集群的研究開始復興。世界各國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都對產業集群和產業集群政策極為關注。今天,產業集群已經主導了世界經濟地圖,產業的集群現象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典型特徵。創新是集群發展的動力,區域之間的競爭已經演變為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更演化為集群創新能力之間的競爭。在我國,由產業集群而產生的經濟集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和發動機,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龍脈。我國新近出台的“十一五”規劃也將提高創新能力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創新是產業集群的生命線,因此創新研究在集群研究領域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將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集群式創新作為本論文的研究內容。論文在對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評述的基礎上,對集群式創新網路的內涵與特徵進行了深入分析。結合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揭示了集群式創新網路的優勢以及內在機理,研究了集群式創新的內涵及特徵,界定了區域經濟的概念,並詳盡分析了集群式創新產生的原因。在明確集群式創新概念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研究集群式創新的內涵,分析了集群式創新的優勢和創新優勢的形成機理。通過研究確定了集群創新網路結構模型包括行為主體、資源、聯結、邊界四個方面,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創新網路的生成機制,並構建了集群式創新網路的生命周期模型,並利用“蟲口模型”模擬了集群式創新網路的演化機理。 在揭示集群式創新各行為主體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內部作用機理的基礎上,從網路結構的視角,基於SCP範式,構建了集群式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強調各評估要素的統一性和創新能力的相對性特徵。在這個指標體系中,對產業集群創新活動的理解,採取了一種系統的觀點,除了關注集群創新網路中的成員、成員間關係,還考慮了集群生存環境對其創新能力的影響。經過因子分析最終形成6個經濟含義較為明確的因子,並以此作為評估模型的輸入。 在創新評估的實證過程中,採用補償模糊神經網路作為創新能力的評估預測模型,該網路克服了傳統BP神經網路收斂速度慢等不足。實證結果表明,該網路有較強的預測功能,可以作為集群式創新能力的評估預測模型。 接著從網路結構的視角出發,分析了產業集群作為一個網路組織形式在提升企業創新績效方面的關鍵因素,並提出了5個假設。通過對哈大齊工業走廊中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企業所擁有的網路密度、聯繫強度等網路變數都對企業的創新績效有正面影響,而網路規模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係則不明顯。實證結果很好地證實了本文關於網路結構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研究,也為產業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把理論研究的結論運用到哈大齊工業走廊創新能力的提升上,分析了該區域內實施集群式創新的障礙,並研究了障礙產生的原因。根據對區域經濟內集群式創新的研究成果,從政府、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中介等角度,提出了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建立創新性產業集群的具體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