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國際組織

區域性國際組織,是指一個區域內若干國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間團體基於特定目的,以一定協定而建立的各種常設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性國際組織
  • 成員特點:特定地區內的若干國家
  • 組織特點:地理性 共同的利益和政治背景
  • 例子:美洲國家組織等
簡介,特點,任務,重要組織,美洲國家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歐洲共同體,非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相關資料,

簡介

基本上按地區組成的國際組織。它們的成員是特定地區內的若干國家,在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聯繫,或者具有共同關心的問題或共同的利益,因此,它們在和平解決爭端、維持本區域和平與安全、保障共同利益及發展經濟文化關係等方面,有進行協調、廣泛合作並結成永久組織的需要。在區域組織中,有些是政治性的,有些是專門性的。但是,一般區域組織從其基本活動來看,不僅具有政治方面的職能,也具有調整和促進本區域內社會、經濟和其他有關專業方面的作用。
區域性國際組織區域性國際組織
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提到“區域協商”,但沒有關於區域組織的明確條款。1945年《聯合國憲章》則以專門條款確認了區域組織的法律地位及其同聯合國的特殊關係,規定聯合國並不排除“用以應付關於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而宜於區域行動之事件”的區域協定或區域機構的存在,但這類協定或機構及其工作須“與聯合國之宗旨及原則符合”。因此,某些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組織,如侵略性的軍事集團,嚴格地講,不算是現代國際法意義上的區域組織。

特點

這種國際組織具有國際組織的一般特點,也具有其獨有的特點:第一是地理性,因其成員國基本上是特定區域內的國家;第二是成員國具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背景,因它們在民族、歷史、文化、語言、宗教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上有共同關心的問題,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是區域性組織不僅具有維持和平與解決爭端的職能並具有促進和調整區域內社會、經濟及其他領域的關係的職能。
區域性國際組織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活動構成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活動的一部分,但區域性國際組織是獨立於聯合國之外的國際組織,不是聯合國的組成部分,它具有獨立的組織約章、成員國、組織機構和活動程式,有獨立的國際法律人格,只是在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與聯合國保持合作而已。

任務

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區域組織的任務包括兩個方面:①和平解決爭端,即設立區域組織的聯合國會員國,在把地方爭端提交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之前,應通過區域組織,力求爭端的和平解決。②協助聯合國安理會實施依安理會權力而採取的強制行動,此項行動必須以安理會的授權為限。但《聯合國憲章》規定,會員國在遭到武力攻擊時,在一定條件下得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此外,區域組織為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所進行的活動,不論何時均應向安理會作充分報告。可見《聯合國憲章》已把區域組織納入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體制。

重要組織

美洲國家組織

現存區域性組織中歷史最久的組織。其起源可溯及19世紀初期中南美獨立解放戰爭。1826~1889年,美洲國家曾舉行過11次國際會議,導致“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的成立。在此後將近60年中,美洲國家會議先後通過了一系列條約和宣言,並使該組織的職能從偏重商務逐漸擴大到了政治、司法、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到1948年,在波哥大召開的第 9屆泛美會議,通過了《美洲國家組織憲章》(《波哥大憲章》),將該組織確定為當下的名稱即“美洲國家組織”。它的總部設在華盛頓,到1982年7月,有成員國31個。

阿拉伯國家聯盟

成立於聯合國建立之前。1944年9月,阿拉伯各國外長在亞歷山大舉行會議,決定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1945年3月,敘利亞約旦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埃及、葉門(現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等7國代表在開羅舉行會議,簽訂了《阿拉伯國家聯盟公約》,阿拉伯國家聯盟正式成立。其總部原在開羅,1979年3月巴格達會議後,遷往突尼西亞,到1983年,有成員國22個。

歐洲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1993年改為歐洲聯盟)
西歐各主要國家的組織,包括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1951年 4月,法國、 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6國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建立煤鋼共同市場;1957年3月,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與《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嗣後,6國又於1967年7月,決定把歐洲煤鋼聯營、歐洲原子能聯營併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統稱為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的主要機構,除部長理事會、共同體委員會和歐洲共同體法院外,還有一個歐洲議會。根據1976年 9月各成員國簽訂的關於直接選舉的協定,歐洲議會於1979年在各成員國進行了第一次普選。羅馬條約生效後,歐洲共同體建立了關稅同盟,實行了共同農業政策,設立了新的歐洲貨幣體系。1973年英國、丹麥愛爾蘭三國加入,使共同體擴大到9國。1981年希臘加入,使這個西歐的組織擴伸到了東南歐。

非洲聯盟

當前區域組織中成員國最多的組織。1963年5月,非洲31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代表,在衣索比亞舉行會議,通過了《非洲統一組織憲章》,宣告非洲統一組織成立。至1983年,該組織成員國已超過50個,總部設在亞的斯亞貝巴。非洲統一組織成立以來,已開過19次首腦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捍衛各成員國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經濟的重要決議。後在2002年在南非改組為非洲聯盟。

東南亞國家聯盟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的外交部長在曼谷舉行會議,通過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宣言》,在1961年7月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組織的東南亞聯盟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後,成員國間加強了區域合作,在政治、外交、貿易、生產、航運和金融諸方面的合作都有較快的發展。

相關資料

11次峰會,上百份重要合作檔案,多層次、多領域的溝通協商機制,覆蓋政治、安全、經濟、人文等各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在國際風雲變幻中應運而生的上海合作組織,已邁入第二個10年。
2012年6月8日至7日,上合組織將舉行北京峰會。回顧走過的11年風雨歷程,上合組織已從最初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成長為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新型區域性國際組織,為本地區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更開創了區域合作以及國家關係、國際關係的新模式。上合組織創立的以“上海精神”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新合作觀、新發展觀、新文明觀,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也為組織自身帶來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
國際舞台的重要力量
覆蓋歐亞大陸五分之三的地域、居住著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緣政治優勢和經濟戰略地位注定了上合組織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自成立之日起,上海合作組織就矢志和平,倡導合作,推動發展,奉行開放,積極致力於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推進地區合作、拓展國際多邊外交搭建了嶄新的平台。”外交部副部長程國平在《求是》雜誌上撰文介紹上合組織10年發展時說。
自2001年宣告建立以來,上合組織已從旨在加強邊境地區信任和裁軍談判進程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成為本地區乃至國際舞台上推動和平、建設與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上合組織建立了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機制,設立並啟動了秘書處和地區反恐怖機構兩個常設機構;建立元首理事會、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外長理事會、國家協調員理事會及多個部門領導人會議機制,合作涵蓋安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緊急救災和農業等多個領域。
--上合組織有力地推動了成員國間的政治互信和睦鄰友好,各成員國在國際事務中密切配合,在涉及彼此主權、領土和安全等重大核心問題上相互支持,有效維護了共同利益。
--上合組織的國際影響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自2004年啟動觀察員機制以來,蒙古國、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相繼成為上合組織觀察員,斯里蘭卡和白俄羅斯成為上合組織對話夥伴國。上合組織是聯合國大會觀察員,與東協秘書處、獨立國協執委會、歐亞經濟共同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和聯合國秘書處等建立了合作關係,與阿富汗建立了聯絡組。阿富汗和土耳其還分別申請成為上合組織的觀察員和對話夥伴,即將舉行的北京峰會將審議兩國的申請,並在協商一致基礎上做出決定。
--上合組織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關注並參與重大國際地區熱點問題。據程國平副部長介紹,上合組織先後就本地區恐怖攻擊事件、日本核泄漏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表明原則立場,倡議召開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彰顯其已成為國際地區事務中的建設性力量。
程國平表示,在過去的11年裡,上合組織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從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將各領域合作拓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已成為不同國家間深化睦鄰友好合作、推動共同發展繁榮、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開展多樣文明對話的真正典範。
地區發展的推動力量
俄羅斯駐華大使拉佐夫認為,上合組織成立11年來,已成為維護中亞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應對新危機與挑戰,發展成員國間經濟、文化與人文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安全合作方面,2001年上合組織成立之初,六國元首共同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為聯合打擊“三股勢力”奠定了法律基礎。2009年,六國元首簽署的《上海合作組織反恐怖主義公約》進一步加強了這一組織框架內反恐合作的法律基礎和能力,標誌著該領域合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自2006年以來,上合組織成員國執法安全部門每年舉行聯合反恐演習。“伊塞克湖反恐2007”聯合反恐演習、“伏爾加格勒反恐2008”聯合反恐演習、“諾拉克反恐2009”聯合反恐演習、“薩拉托夫反恐2010”聯合反恐演習等有效震懾了本地區的“三股勢力”。
上合組織還創造性地進行了大型國際會議和大型活動的聯合安保合作,先後建立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俄羅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慶祝活動、阿拉木圖亞冬會等大型活動安保合作機制。
“上合組織成立以來,最突出的成就便體現在安全領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季志業說,“各成員國以合作方式而不是加強各自軍事實力來實現軍事安全,這是冷戰之後謀求安全的新方式、新思路,很有創見。”
在經濟合作方面,上合組織不僅促進了中國與各成員國之間的經貿關係,還為本地區其他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據介紹,上合組織各成員國外貿總額占全球的份額由2001年的8%增加到2011年的13%;各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總量由4.8%提高到13%……
2009年,中國成為中亞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與上合組織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由2001年的121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134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吉貿易額比建交初期增長了100多倍,中烏貿易額增長了40多倍。
以2003年各成員國簽訂《多邊經貿合作綱要》為起點,交通、能源、通信等領域一批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型經濟合作項目陸續啟動。投資、農業、科技合作穩步推進。多邊海關互助協定順利簽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商談取得重大進展,電子商務籌備實施,區域經濟合作面臨更有利的條件。中俄原油管道項目、中哈天然氣管道項目、中塔輸變電項目、中吉烏公路項目等一批合作項目正在實施。
此外,上合組織人文合作逐漸深化,為加強成員國人民的友誼與睦鄰友好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2008年,上合組織提出了組建上合組織大學的構想。上合組織網路大學已於2010年啟動,成員國的60多所頂尖高校加入其中。
上合組織成員國還多次成功舉辦藝術節、音樂節、青年節、教育周、展覽、論壇等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受到各國人民的普遍歡迎。
“對於中國來說,上合組織不僅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政治關係和經貿合作,還對穩定中國邊疆局勢、促進中國多邊外交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副所長丁曉星說。
國際關係的創新力量
“與其他國際組織相比,上合組織作為一種新型國際組織的範式,至少新在兩個地方:一是尊重多樣文明,二是提倡協商一致。”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說。
曲星說,在尊重多樣文明方面,世界上許多區域性國際組織都把所謂“價值觀一致”作為加入組織的前提,對要求加入的候選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提出種種要求。上海合作組織是唯一提出“尊重多樣文明”、切實尊重成員國內政、在處理成員國關係時從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的國際組織。
與此同時,上合組織的決策機制不像聯合國那樣以票數多少論高低,不像歐盟那樣按人口數量設計加權係數表決,也不像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樣以出資多少決定表決權份額,而是完全協商一致--各成員國不僅地位完全平等,意志上也完全平等,從不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多欺少。這種平等協商一致的機制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上合組織的效率,但卻最大限度地維護了組織的團結和協作。
“這兩點做法使得上合組織在眾多國際組織中顯得獨樹一幟。”曲星說。
面對當今世界仍時有發生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並未完全消失的冷戰思維,分析人士認為,上合組織所秉持的理念吸取了國際關係的歷史教訓,對當今世界有重要的啟示性貢獻。
“當今世界意識形態和片面價值觀經常成為干涉別國內政甚至發動戰爭的依據,成為國際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尊重多樣文明’為開發中國家探索和試驗各自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是人類社會多樣性和思辨動力的源泉之一。”曲星說。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張德廣認為,上合組織尋求安全的辦法不是建立軍事聯盟,而是共同安全--以合作謀求安全。面對當今世界仍有國家通過加強軍事聯盟來尋求安全,上合組織這種脫離了冷戰思維的新安全觀為當今世界提供了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