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匡衡,
簡介
墓封土堆高約4米,直徑35米,墓區遍植林木“文革”期間,封土堆南部被紅衛兵挖一坑,深2米許,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於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歷經滄桑,今已無存。僅留墓碑一座,為乾隆年間嶧縣令張玉樹親題:“漢丞相樂安侯匡衡之墓”。
匡衡
《漢書,匡衡傳》載: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候,食邑六百戶。
《西京雜記》云:·“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引光而讀之。”歷史上流傳的“鑿壁偷光”的故事,即由此而來。
據史籍記載,匡衡在學習中不但刻苦勤奮,而且智力過人。他對《詩經》一書頗有研究。所以一些儒生在談論詩歌時,都盼望匡衡出席。匡衡說詩,見解獨特,使人頗受教益。青年時代的匡衡,就是一位才智出眾。學識淵博。,出類拔萃的後生。因此,迎得了人們對他的尊敬和重視,也為他後來步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匡衡自幼好學,才智過人,通古博今,經學絕倫,功成名就,位列三公,直言極諫,剛直不阿,是兩漢時代不可多得的人才。《漢書》有其傳記,被列為我國的歷史名人而世代相傳。明代主事王謳在憑弔匡衡墓之後遂作詩一首:
埋玉此山側,金聲動漢廷。
貂蟬兼入相,鳳雅擅傳經。
日暖花空落,年深草自青。
獨來式故里,仿佛見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