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魏馮太后墓
- 又名:永固陵
- 位於: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
- 年代:北魏
墓地簡介,陵園建制,陵園模式,墓地主人,
墓地簡介
馮太后墓,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鎮川鄉西寺兒梁山(古稱方山)南部,是一處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的陵墓-永固陵為中心的大型陵園遺址。始建於公元481年(北魏太和五年),歷時8年而成,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文帝祖母馮太后死後葬於這裡......。
馮太后墓又名永固陵,位於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據《魏書》記載:“大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文明太皇太后葬此,號水固陵。” <水經注>記載:“方嶺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東北有高祖陵。”《舊志》所謂北魏二陵。唐朝詩人溫庭筠遊覽馮太后墓,賦詩名曰“題元魏馮太后永固陵”:
雲中北顧是方山,永團名陵閉玉顏。
艷骨已消黃壤下,荒墳猶在翠微間。
春深岩畔花爭放,秋盡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處問?古碑零落水潺瑗。
陵園建制
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陵園模式
馮太后一生篤信佛教,因此永固陵為獨特的陵園與佛寺相結合的模式,墓地所在地也為馮太后自己所選,這樣寺陵相隨的格式在歷代皇家陵寢中比較特殊。附近西寺村既為永固陵佛廟遺址,下了山頂我們特意去拜訪,正好遇到善人張先生正在打理各處進行中的工程,問明來意後帶領我們參觀介紹了一下。該廟經歷一千五百多年朝代更迭,已經遠非當年香火輝煌與名聲顯赫,如今已有包括張先生在內的六十多位善人發願捐款修繕,預計總投資四百萬,主體已經完成,彩繪與泥塑正在進行,明年三月初八開光。關於該廟所欲表達的內容眾多,將另文專門敘述。
公元496年,也就是馮太后去世6年後,孝文帝進一步改鮮卑舊姓為音或義相近的漢姓,如丘穆陵氏改穆氏、步六孤氏改陸氏、賀賴氏改賀氏、獨孤氏改劉氏等等。這些措施使得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進一步加快,到今天已經只有“漢族”這個名詞,而沒有“鮮卑族”這個獨立的少數民族了。我姓劉,所以很關注劉姓的歷史衍變,劉姓早在漢朝之前已經是大姓,大江南北都有廣泛分布,但是我的祖先生活一直在大同地區,就可以有一些理由猜測著,大概自己的血脈可能與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鮮卑相連吧。
墓地主人
北魏馮太后是北魏著名的改革家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北魏定都大同後,在孝文帝的背後,是這位強有力的政治家馮太后在支持著他。
馮太后的墓地方山陵,位於大同城北25公里外的西寺兒山樑上,離外長城僅有2.5公里。大約是很少有人到這裡拜祭的緣故吧,路很不好走,車是不能走的,我們一行人只能步行,走過一段漫長的坡路後,終於到達了方山陵墓。
這是一個很大的墳丘,它北依長城,南臨黍地溝村,東靠御河,西接大同到內蒙古豐鎮的公路。這裡四周山巒圍裹,田野縱橫交錯,一種荒蠻野地的大氣流露出來。在這一片山丘的最高處,便坐落著馮太后墓和孝文帝的墳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永固陵。
相傳,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這裡曾是北魏當朝的靈泉宮、靈泉池所在地,也是北魏最大的皇家行宮。當年,馮太后與孝文帝常在這裡會見群臣和外藩使者。後來,馮太后選定了這裡作為她的墓地。作為孫子的孝文帝遵祖母命在這裡開始了造墓工程。從北魏太和五年開始,到太和十四年竣工,為時10個年頭。墓竣工當年的9月,馮太后駕崩,10月歸葬此地。傳說孝文帝非常悲痛。魏書載:“高祖哭於文明太后陵左,終日不絕聲”。為表示對太后的依戀和悼念,孝文帝於太和十五年在馮太后陵側給自己造了一座墳墓。當然,孝文帝並未葬於此,只是作了個姿態而已。
馮太后是在北魏文成帝時選入宮中的,她出身貴族家庭,後成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駕崩,其子獻文帝登基,馮就成了當朝皇太后。獻文帝駕崩,年僅5歲的孝文帝繼位,孝文帝是在馮太后身邊長大的,而且是由馮太后親自培養教育出來的。這時的馮太后身為太皇太后,執掌朝政,對北魏朝政實施了四項重大改革。一是對官員實行俸祿制,廢除了官僚對人民無止境地掠奪;二是實行了均田制;三是實施鄰、里、黨三長制;四是定額租調製,規定一夫一妻的家庭,每年納帛一匹,粟兩石。這位女政治家在位,開始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奏,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