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廟烈士陵園

北高廟烈士陵園

北高廟烈士陵園坐落於縣城北關北高廟遺址上,所處古台平地隆起,孤丘獨秀,形似熨斗,古稱“熨斗台”為堯王長子——丹朱率眾壘築。因建在歷史悠久的縣城北關北高廟遺址上故而得名。

北高廟烈士陵園屬於山西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由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

2016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六批新增96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位於山西省長子縣赤峰市的北高廟烈士陵園入列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高廟烈士陵園
  • 類別: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 景區:10個景點
  • 位於:縣城北關北高廟遺址上
陵園簡介,陵園歷史,陵園景點,獲得榮譽,

陵園簡介

長子縣北高廟烈士陵園坐落於縣城北關外的北高廟遺址上。所處古台平地隆起,孤丘獨秀,形似“熨斗”故稱“熨斗台”,為堯王長子——丹朱率眾壘築,迄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自北宋時期起,相繼在此修建祠、廟,至清末年已形成佑大的廟宇群,由於該廟坐落在古城北,地勢高昂(海拔1080米),故統稱為“北高廟”。
全園占地60餘畝,一進6院,由底至頂,石梯相砌,連為一體。這裡綠樹成蔭,花草芳香,重修或重建有革命戰爭紀念館、烈士資料陳列館,死難烈士紀念塔、紀念堂、骨灰堂、陵墓區,歷史文化長廊、牡丹園、桃花園等仿古建築。
北宋以前的“熨斗台”是上黨地區官方祭天的神台,相傳堯王在此祭過天,秦始皇東遊時路經長子也曾在此祭過天。

陵園歷史

1939年日本侵略軍將“北高廟”頂部的“神農炎帝祠”搗毀,建起了炮樓和大小碉堡,用武力控制長子城和豫晉交通要道“白晉路”。
1945年8月22日,抗日戰爭勝利後,閻錫山部隊於搶占長子城,並派兵駐守“北高廟”妄圖據險扼守。
1945年9月13日著稱於世的“上黨戰役”在此拉開序幕。號稱“夜老虎團”的八路軍386旅772團擔任主攻任務,在陳庚將軍的指揮下,經過五次攻擊,終於在14日下午4時智破敵人堡壘。北高廟”也從此聲威大震,名揚華夏。
1946年元月,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緬懷先烈業績,原中共長子縣委、縣民主政府於將“北高廟”闢為革命烈士陵園。在這裡銘記著2328名烈士的英名和掩埋著部分先烈的忠魂。
1991年革命老前輩薄一波同志為北高廟題寫了“長子北高廟烈士陵園”門匾。
1995年重建了雄偉壯觀的革命烈士紀念塔,更加詔示了廣大民眾對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同時也成為長子的標誌性建築。
1997年忠厚又修建了歷史文化長廊、牡丹園、革命烈士資料陳列室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紀念館。
2000年以後又建起了黨風廉政展廳。原“北高廟”的古文化遺物都遷至東院奶奶廟和呂祖閣上。
2006年投資50萬元擴建了牡丹園、圈設了古式圍牆,改造了烈士墓區,增設了旅遊景點,使烈士陵園實現了公園化管理。

陵園景點

陵園包括陵區、廟宇、園林三大部分。三者相輔相成、自為一體,景區共10個景點:即紀念塔、牡丹園、桃花園、蓮花池、文化長廊、陳列館、觀音堂、呂祖閣、避暑苑、釣魚湖等。
“熨斗台”自北宋至今清朝末年便偌大的廟宇群,建有“炎帝祠、祖始廟、觀音堂、財神廟、八臘廟、公主殿、呂祖閣、子孫殿、奶奶廟、鐘鼓樓、大戲台”等百餘間建築物。塑有二百多個神象,稱上黨第一廟。“北高廟”頂部建有一座天門,在民間至今還相傳有“長子有個北高廟離天只有四指高”的說法。
北高廟烈士陵園

獲得榮譽

2011年3月被山西省民政廳授予《全省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範單位》;
2011年4月被民政部授予《全國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範單位》;
2016年9月,入選第六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